绿云-春兰皇后

廖开文

<p>绿云的一些岁月往事</p> <p>陈大娘杭城遇佳婿</p><p>邵芝岩名山求绿云</p><p>在众多的春兰里,有一个称为“绿云”的奇种,它能开多瓣花、并蒂花,有时一朵花里有三个舌头(唇瓣)。它被人们誉为荷瓣之冠。多年来,大家一直传颂着关于它的那个娓娓动听的故事。</p><p>清代同治末年(1874)的杭州城里,春意陡峭。街上稀疏的行人中走着个约摸五十开外的妇人,她头戴包帽,帽沿里插着支开着双朵的兰花。走在她旁边的人不时闻到一股清雅的兰香却不知道香从何处来,不由得把头扭过去想看个究竟,而这大娘却步履匆匆,脸上流露出几分紧张不安的神情,径自朝前走。来到官巷口,突然被一位二十几岁的男青年叫住:“老妈妈,您头上的兰花从哪里摘来?”“乡下头”,大娘显然有些不耐烦。起步欲走。“哎哎。。。请别走”,青年人再次拦住她诚恳地说:“我愿意出五百两银子买您家的兰花”,这大娘一来是纠缠不过,二来听他竟会出如此高价,着实感到几分惊奇,便停步对青年说:“我家住在留下村,姓陈,今年因五云山自家的一块坟地被人强占,想去衙门打官司。”这青年听后一笑:“这么点小事,别急!我管保您老胜诉。如官司打不赢,由我出钱让您到五云山上另选块好地。”大娘的一双眼睛一眨不眨直盯着青年,她由惊奇转变成几分惊喜接着便说:“如果你真能帮我打赢官司我就把家里种的这盆兰花送给你。”要问这青年是谁?他就是杭州城官巷口开毛笔庄的富商邵芝岩,他从小跟父亲莳弄兰花,耳濡目染,收到熏陶,早被人称为杭城大小兰痴。他虽然年轻却财大气粗跟衙门里的人多有交往,由他出面打官司,胜诉当然不成问题。</p><p>时间一晃过去了几个月,那坟基地官司也早已打赢,却一直没见这大娘送来兰花。邵芝岩爱兰心切,抽个空儿径自按大娘告诉的地址去留下村拜望。</p><p>到了陈家,知是大娘那天上公堂回家路上受了风寒。他想,如今花期早过,也不知那花是哪一盆,他凭经验细细观察叶子,发现了那叶子特短阔,叶色浓绿有光泽,且有叶子像螺旋形卷起的哪一盆,按想着那句“奇花有奇叶”口头常说的话。正欲开口,不料身旁的少女先开了腔:“这样吧,等我姆妈的病好后让她亲自送去先生的府上。”邵芝岩只好连声说:“好的,好的,”不一会他告别母女俩回城里去了。</p><p>第二天,邵芝岩请了名医,亲自陪往留下村去给大娘医病。此后又接二连三买了药送去。。。。一趟一趟往返了一个多月,大娘终于恢复了健康。</p><p>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的交往,邵芝岩这个小后生关心体贴别人、办事精明能干,给大娘全家人的印象甭提有多好,而邵芝岩也在和母女俩的经常接触中,对绿云了解日深,他已深深爱上了绿云。于是他把这事禀告了父亲,并由他父亲托人正式去留下陈大娘家提亲。一个山村农家少女,竟遇上城里有名的富户来主动求亲,当然一口答应。</p><p>结婚喜庆之日,锣鼓喧天响,爆竹如雷鸣,留下村里象开了锅的水。热闹非凡,人们跟在花轿后面看嫁妆,除了一些常用的杂物之外,最显眼的要算是缠着红绸子的一盆兰花,议论声、嬉笑声融成一片。</p><p>邵芝岩既得淑女又得比金子还贵几倍的奇兰,一时成了杭城不少人的美谈。婚后,夫妻俩更是恩爱和美。为了留下这段美好的回忆,邵芝岩用妻子绿云的名字命名了这兰花。还特地请艺人将兰花“绿云”的形象做成浮雕,作为邵芝岩笔庄的徽标,一直沿袭到今天。(本文转自莫磊、陈德初两位先生编写的 兰蕙趣闻 一书)</p> <p>历史上艺兰人围绕着“绿云”曾发生过很多的真实事件,这些人和事是有别于《兰蕙趣文》中说的:1874年,杭州官巷口开毛笔庄的富商邵芝岩,为留下村的陈氏大娘打赢坟基地官司,并取了她的女儿,得了“绿云”。如此传说仅是民间故事而已,实在无法令人相信。否则《兰蕙同心录》中也不会说“今为邵芝岩先生以昂价得此。”如下所说的故事大都取之兰书中零星的记载。确也是兰界中真实事件。</p> <p>据余姚市兰协记载,艺兰世家胡孝岩谈绿云栽培史说:大约九十年前,家父为了得到奇花绿云,特地骑马去杭州邵芝岩家,用1440银元购得一苗半老草,高高兴兴回家,由于栽培失误,没有成功。后来,绍兴诸友仁的翁婿金老高,又从杭州邵芝岩笔庄带来三桩绿云,出价4400银元,家母黄氏夫人如数购入栽培,栽后当年抽发两桩新草,分栽两盆。经多年养育,先后产出一百余桩,分卖于人。其中有日本兰花爱好者小牛千岁郎。那时候,养兰送人,赠兰贺喜视为高雅的社会交际,采用此法联络感情的也不乏其人。</p><p>两淮盐行史,湖州丁少兰每年要从余姚买去兰花名品二万银元。胡志田夫妻故去后,由其子胡孝岩莳养,文革期间,为防不侧,分盆后或寄散在乡下托亲朋护养,或藏于床下木箱内,为使兰花能正常生长,经常是趁夜深人静时,拿出来浇水,“放风”。1978年初夏,绍兴漓渚花圃创建之际,该圃创建人之一诸水亭,四处奔走寻访绿云。终于在胡孝岩家中发现,喜出望外,并恳切胡老割爱支援。经过协商,他以西神、宋梅等十几个名兰品种加上600多元人民币,调换了一桩半绿云小草,诸水亭如愿以偿,捧着梦寐以求的绿云种苗,回到绍兴去精心护理。</p> <p>据《韶兴兰文化》载,七十年代末期,诸水亭出任漓渚花圃主事,不久很多珍贵的名兰得到引进培植,奇种“绿云”当然也在引进之列,共用了五苗西神、五苗宋梅、二苗翠盖、三苗郑同荷和一笔现金换来一盆“绿云”,可见“绿云”在诸水亭心中的位置。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突然电闪雷鸣,花工急取帘子遮盖花棚,不慎失手,帘子坠下,将“绿云”打翻在地,叶片全部打断,幸存一叶仅剩半张。一时众人目瞪口呆。为此诸水亭将铺盖搬进兰棚,日夜守护观察,晨吸朝露,晚送夕阳。时值盛夏,诸水亭用白纱布做一罩子,将“绿云”凌空,下临放入井水的托盘,每两小时更换一次井水,终于安全度夏。第二年“绿云”便发出新芽来。这在现在看来,似乎要简单一些,什么空调、温湿自动控制、加湿机呀应有尽有,可当时连电风扇都极少。</p> <p>据《兰苑记事》载,江南有一兰痴,听说某园艺场兰蕙名种颇多,乏人莳养,便毛遂自荐,授艺兰之道,时值初春,便以翻盆为示范,逐一讲解。事毕返家,带回一些名贵种的老头(假鳞茎),一一栽植,其中有“绿云”一种,终于捂出新芽,喜不自胜。也算作一种报酬,只是这种机会难得,且说不上光明正大罢了。</p> <p>“文化大革命期间”,江南兰王--沈渊如两千多盆名种兰惠尽数被抄家没收(有人说是赠送给国家),1968年当地园林处在无锡南门廉价“拍卖”,每盆蕙三元,兰两元。无锡市的张洁云(张浩荣)知其兰皆名贵之种,并得知李梦菊先生了解盆底编码的实名,至兰场对号得“西神”、“宋梅”、“万字”、“杨荷素”、“蝴蝶”等,百般挑拣未得“绿云”,甚为憾事。可怜一代兰王,经此浩劫,愁增泪尽,郁闷终日,不久含怨而逝。真乃兰界之一大悲哀。张洁云(张浩荣)虽然百般无奈,未曾保留下沈老“绿云”之种,后于七十年代终于从兰友口中得知,上海某君手中有“绿云”,便连夜乘车前往。终于以一百二十元分得绿云三苗。七十年代的一百二十元也算是高价了。张洁云(张浩荣)得“绿云”不久,患肺癌而逝,遗下名兰也不知散落何处,“绿云”也不得而知呀。</p> <p>另据叶军然先生介绍,朱德总司令来无锡看望兰王沈渊如时,下榻无锡太湖饭店,兰王沈渊如用军用卡车将兰花运至朱总司令下榻处,其中就有一盆当时极其珍贵的绿云。朱总司令看后爱不释手,其警卫人员便对沈说:朱总司令喜欢绿云,能否赠送?沈忍痛割爱,再将绿云送给朱总司令时说:此盆是青花老盆,能否在回京翻种后,将此盆归还于我。至于此盆是否归还,不得而知。而当时随兰王同往的花工缪伯华现仍健在,往事历历,感慨颇多。</p> <p>今年初喜得冯如梅老先生的兰著《乃安居笔潭》,想起早年冯老与奇种“绿云”的一段渊源,便也觉得历历在目。冯老一生坎坷,钟爱兰惹,曾蓄名种兰蕙百余盆,其中蓄有“绿云”三大盆,年年起蕊,均极茂盛。冯老十分喜爱。可惜在“文革”中被盗一空,仅留存于乡间的一盆“绿云”,一盆“月佩”幸存,又值冯老被怨,关进“牛棚”,这两盆名兰也被一熟悉之人盗去。真是乘人之危,可恨之极。</p> <p>绿云叶芽</p> <p>绿云株型</p> <p>绿兰花苞</p> <p>绿云花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