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台公园是邯郸市标志性公园,邯郸人都说没到过丛台公园就不算来过邯郸,足见公园在邯郸人心中的分量。<br>    丛台公园是以武灵丛台为中辟成的一座大型园林,园中亭台楼榭,掩映在苍松翠柳中,山色湖光,倒映出点点轻舟。是集休闲、娱乐和怀古的好去处。驻足丛台公园正门口,门匾上正是郭沫若先生手书“丛台公园”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很有特色,“回锋转向,逆入平出”郭氏风格体现的淋淋尽致。  进门迎面是工农兵塑像,属市级保护文物。雕像底座刻有毛主席语录,模模糊糊还有两句林彪的话,数不清的凿痕后面,可能隐藏着很多惊心的故事。这座雕像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丛台公园首要参观的就是武灵丛台,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台上原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结构严谨,装饰美妙,曾名扬列国。现仅存的一座古台,是明清以来的修复建筑,虽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独特风格。它是赵都历史的见证,成为古城邯郸的象征,列入中国百家名园之一。列代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成大等曾多次登台观赏赋诗。在此欣赏一首李白的《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诗:<br>     醉骑白花骆,西走邯郸城。扬鞭动柳色,写鞚春风生。<br>    入郭登高楼,山川与云平。深宫翳绿草,万事伤人情。<br>    相如章华巅,猛气折秦嬴。两虎不可斗,廉公终负荆。<br>    提携裤中儿,杵臼及程婴。空孤就白刃,必死耀丹诚。<br>    平原三千客,谈笑尽豪英。毛君能颖脱,二国且同盟。<br>    皆为黄泉土,使我涕纵横。磊磊石子冈,萧萧白杨声。<br>    诸贤没此地,碑版有残铭。太古共今时,由来互哀荣。<br>    伤哉何足道,感激仰空名。赵俗爱长剑,文儒少逢迎。<br>    闲从博陵游,帐饮雪朝酲。歌酣易水动,鼓震丛台倾。<br>    日落把烛归,凌晨向燕京。方陈五饵策,一使胡尘清。<br>    诗中通过列数蔺相如、廉颇、公孙杵臼、程婴及毛遂等人的辉煌业绩,感叹自己空怀“方陈五饵策,一使胡尘清”满腔报国志向,却又不得不面对“感激仰空名”的残酷的现实。表现了诗人登高远眺的壮激情致和浓重的吊古伤今的悲怆心绪。<br>    公园内万花竞放,争奇斗艳,香气沁人心脾。自丛台北侧拾阶而上,两侧苍松翠柏,古气氤氲,一块块青砖如竹简串起沧桑历史,一级级台阶似血脉贯通古今纵横。登上丛台,迎面是乾隆皇帝的《登丛台》:<br>            登丛台<br>    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br>    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写雄才。<br>    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br>    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      1750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曾以此作为行宫,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登临丛台,看到邯郸“丰岁人民多喜色”,自然想到了赵武灵王,想到了这位“同行”建立的丰功伟绩,也发出“千古一叹”——高楼赋咏谢雄才——亲笔题诗,表达惺惺相惜的感慨。乾隆帝不仅是一代风流帝王,在吟诗书法上也有一定造诣,书法从容典雅,好似闲庭信步,是典型的文人气质。尤其“人民”二字,上下连贯,一气呵成,下笔从容,行笔洒脱,是整幅作品中最为提神之笔。<div>    二层台四周有历代书画名家字画碑刻,浏览完碑碣后,可顺阶登上台顶,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台上有亭,取名“据胜亭”。我们在瞻仰赵武灵王雕像时,可想2300年前,魁伟的武灵王站在连聚众台之巅,检阅着台下衣着短襟胡服、足跨矫健战马、背负强弓劲弩的连天雄兵,把酒言欢、指点江山,何其威武,何其壮哉。梁启超评价赵武灵王是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中的第一伟人,与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南北朝的宋武帝(刘裕)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四位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人之一,而且是最值得后代子孙骄傲的一位。</div>      门额内侧迎面写着八个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这是“二度梅”凄美的故事。丛台东南角隐约可见一尊玉白雕像,一对青年男女低眉捻手,难分难舍。这便是成语“梅开二度”的主人公梅良玉和陈杏元。大概意思是唐肃宗年间,邯郸城有一佳丽女子,名唤陈杏元。她家有株梅花树, 时当花期,正喷香吐艳。忽一日,无缘无故,那梅花树的枝儿蔫了,花儿落了。这事原来跟梅良玉有关。梅良玉父亲受人陷害,诛门九族。梅良玉侥幸出逃,躲在父亲好友陈家避难。梅花自败是应在了梅良玉身上。<br>    后,梅良玉与青梅竹马的陈杏元相爱。谁知好景不长,他俩尚未成婚,北国南侵,唐王难以抵挡,就派美人去应付,选陈杏元到北国去和番。那时的邯郸是边陲重镇,凡到番邦去的人,一般都要登临邯郸的丛台,与社稷亲人垂泪相别。这样,陈杏元与梅良玉便也登台作别……陈杏元泪别梅良玉,一步一回头,悲悲切切地往北行进,路经一处悬崖断壁,痛不欲生跳崖寻死。却被一缕阴魂所救,原来是前朝和番,忧郁而死的王昭君。那阴魂,背起陈杏元直送陈家,最终让她与梅良玉又成好事,喜结良缘……      这件事,感动了陈家院中的梅花树。就在梅陈完婚之日,那梅花树又二度重开,且花朵满枝,艳丽无比,馨香四溢……丛台之上刻上“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字以作纪念。<br>    再往远处眺望,有一面迎壁墙,上面是邯郸当代书法名家提写的郑板桥的诗作:<br>          邯郸道上二首(之一)<br>               清  郑燮<br>    铜台西北又丛台,泱漭尘沙汦水回。<br>    笑武灵王无末路,爱厮养卒有英才。<br>    青山易老人长在,白发无权志不灰。<br>    最是耳余堪借鉴,千秋刎颈有疑猜。<br>    铜台即曹魏的铜雀台,咱们按下三曹、建安七子、曹冲称象(经专家实地考证,曹冲称象地点在临漳县城西岗村一带,尚有毛象坡、称象街)、西门豹治邺等故事不表,还有一位被称为中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蔡文姬跟邺城也有不解之缘,曹操和郭沫若先生都拜在她的石榴裙下。70年代时拍了一部电影,叫《蔡文姬》,就是郭沫若先生的剧作。蔡文姬通音律,聪明过人,读书过目在胸,郭先生夸蔡文姬有班昭续汉书之才,她的“胡笳十八拍”被誉为自《离骚》之后最好的一首诗。<br>    丛台西南角,有一亭,名曰望诸榭。是纪念战国名将乐毅的,又名乐毅亭。乐毅是中山灵寿人,名将乐羊之后,中山国是战国第八雄,后来被赵武灵王所灭,所以乐毅也算是赵国人。他曾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后投奔赵国,被封为望诸君。      而在公园西侧,是正在修建的串城街。又名邯郸道,南起城南街,北至青年路,是古代邯郸城的中心大道。该街道是一条战汉风格的历史街区,青黛砖瓦的建筑群,秉承了“以现代诠释传统”的设计理念,结合邯郸千年历史与文化演变,由特色鲜明的街巷、广场、丛台、连廊等组成,将战汉时期邯郸人文风貌展示给世人。景点包含武灵阁、秦始皇诞生地纪念馆、蔺相如回车巷、邯山书院、学步桥等,人文景观荟萃。<div><div><div>    自丛台拾阶而下,下口走廊内,高高悬挂着的一幅照片引人注目,这是1959年6月2日周恩来总理登上丛台时的情景。据说,当得知周总理来到丛台时,紧邻公园的市一中上千名师生涌入公园,大家都想一睹总理的风采。<br>    出门口处也有一座玻璃幕罩着的石刻,是郭沫若为乾隆帝的和诗:<br>                邯郸揽胜<br>    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br>    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br>    太行阵地漳河外,烈士陵园滏水隈。<br>    现代经营基础厚,武安铁矿峰峰煤。<br>    在邯郸市中心地段,有一座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是四省最大的烈士陵园,左权将军即安葬于此。在20年之前,武安铁矿峰峰煤是邯郸经济的顶梁柱,使邯郸发展成为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最重要的重工业城市。现在,邯郸正加速转型,即从工农业为主导产业,到工商业为主导产业,再到商贸业为主导产业的三段战略之路,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重工。<br>    台阶西侧墙上,有一处碑刻,是民国时期著名爱国将领胡景翼手书:“滏水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大字。</div></div></div>      滏水即是贯穿市区的滏阳河,但紫气所来方向与老子的“紫气东来”方向正好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丛台西北方向30华里,巍巍太行山层峦起伏,此处一座山,叫紫山,其主要构成是紫石英,其石质脆硬,呈紫金黄色。山上有多处紫黄巨岩裸露,数丈紫黄峭壁耸立,丽日阳光映照其上,紫光闪烁,霞彩千条。若三十多年前,我们在丛台上,往西远眺,只见祥云瑞气升腾,若圣人的光环,向东飘荡。紫山,当地人称之为八宝紫金山,物产富庶,人杰地灵。最著名的当属马服君赵奢,他就葬于此,是马氏发源地。2008年9月,第五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在邯成功举办。来自海内外的600多名马氏宗亲聚首世界马姓祖源地邯郸紫山,祭拜始祖,畅叙乡情,共谋发展。马鹤凌先生(马英九父亲)因病没能来参加盛会,托人捎来一封信,寄托了老人家对祖先的哀思。此外,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刘秉忠曾隐居于此,设坛讲学,他与郭守敬、张文谦、王恂、张易被后人合称为“紫山五杰”。<br>    丛台西南赵国都城遗址赵王城蜿蜒的城墙隐约可见,西北便是赵国的铸箭炉、梳妆楼和插箭岭的遗址。俯视台下,碧水清波,荷花飘香,垂柳倒影。各处妆成美景不再一一赘述。<br>    沿城墙向北是七贤祠。七贤祠在明清时分为三忠祠和四贤祠,后来合在一起。匾额由时任国家副总理的方毅题写。祠内有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以及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七君子塑像。七贤的彩塑一字排开,供人瞻仰,而墙壁的东西两侧则是家喻户晓的七贤事迹,即赵奢的“秉公执法”,廉颇、蔺相如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将相和”,以及韩厥、程婴、公孙杵臼的三忠舍身救“赵氏孤儿”等。故事情节虽然不同,但主题又高度一致,这七贤都为赵国做出重大贡献,是赵国的骄傲,也是邯郸人的楷模。      七贤祠西院是邯郸碑林,里面名家碑刻藏碑三百余块,主要存碑有:唐朝节度使何弘敬石刻墓志铭、明朝刑部尚书张国彦和夫人蔚氏的石刻墓志铭、清朝进士王琴堂梅花石刻碑、明朝邯郸城门上“三辅锁钥”碑、天然巨石碑、太白醉题图与吕洞宾画像碑等。这里重点说说何弘敬墓志铭和李白醉题图两块碑。先说李白醉题图,石碑上的李白飘飘欲仙,右手提笔,看样子又喝醉了,正诗兴大发:“太古共今时,由来互哀荣。伤哉何足道,感激仰空名。”。      此碑别致之处是上下为阳刻,中间部分为阴刻,线条粗犷,造型独特。我曾邀请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先生来此游览过,他老人家在中国游遍了除东北外所有地域,眼光自然非同寻常。然而他却说还没见过这样手法的碑刻。<br>    另一块“何宏敬墓志铭”,是我国已出土的最大的唐代墓志铭,正面篆刻“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太师庐江何公墓志铭”25个字,四周有四杀浮雕兽面。雕工精美,神态生动,图案简洁,线条流畅。墓志约3400余字,字数之多也是唐代墓志碑之冠。据说,何弘敬临死之时,他的儿子请示墓志遗嘱等相关事宜,他耗尽全力,只说出“大、大、大……”几个字就断了气。这个伤感的遗言弄得儿子头大,为了表孝心,后事都以“大”为准则,便在坟头竖起这块大唐时期最大的墓志铭。该墓志铭也从侧面反映了唐晚期“藩镇割据”的历史乱象,节度使俨然成了不受朝廷管辖的“土皇帝”。      何家有好面子的传统,何弘敬的父亲何进滔,把柳公权真迹刻在12米强的石碑上,名曰德政碑。这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碑,在我国现存的碑刻中占有重要一席。没想,到宋代时,大名府尹梁子美(《水浒传》里化身为蔡京女婿、被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的贪官梁中书)为讨好皇上,毁德政碑,以其石改刻宋徽宗御笔《五礼新仪》,称之为《五礼记碑》。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碑的侧面还残存有柳公权数字真迹,清晰可见。这样,中国历史上两位顶尖书法家的真迹同镌刻在一块碑上,成为碑帖史上的一大奇景。因此该碑又称为“唐宋碑”,现藏在大名石刻博物馆内。<br>    从邯郸碑林出来,我们可以继续游植物园,亦或荡舟穿桥泛游湖中,此景此情,美不胜收。<br>    可以说,读懂丛台,就读懂了半部邯郸史,游遍丛台就游遍了邯郸最辉煌的历史时期。有诗赞曰:<br>    丛台聚紫气,<br>    高与西山峰。<br>    青槐数家珍,<br>    幽幽万古声。<br>    七雄取五霸,<br>    分晋赵家城。<br>    灵王颐气指,<br>    革旧变新盛。<br>    诸贤前后继,<br>    英雄古今名。<br>    富冠于海内,<br>    人民年岁丰。<br>    五湖学邯郸,<br>    四夷兴叹惊。<br>    惜哉赵政儿,<br>    一怒故都平。<br>    呜乎!自此邯郸长入梦,<br>    三千余载名不更,<br>    燕赵儿女不伸志,<br>    青槐絮絮如怨僧。<br>    幸得中华复雄起,<br>    邯郸再续二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