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天柱山三说之自然景观篇</p><p>(山西·杨尚军)</p><p><br></p><p> 山西黎城,被称为“三遗之地”,即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积聚之地。</p><p> 天柱山景区位于黎城县北部,地处仟仵、黄堂、新庄3村交界,因景区内有被誉为“太行之根”的“天柱山”而得名。天柱山景区地理特征明显,自然风光优美,峰岭千姿、鬼斧神工,壁立万仞、峡谷幽深,山涧云林、绿野层岩,奇观异景、瑰丽多彩,既是一处难得的自然文化遗产丰聚之地,也是一处尚待旅游开发的处女宝地。区域内自然文化与风光景观主要有:天柱奇观,云崖宝寺,百宝古遗,马耳神道,峧口平湖,峡谷深渊,高山天门,欧洲人像,孔圣传道,关公读史,宝泉洞涌,潭水鹿呦,雅泉映日,苍泉倒柳,古寺泥塔,峭壁悬棺,石梯山,翠屏岭,御笔峰,藏兵崖,将军路,罗汉岩,飞来石等。</p><p> 一、天柱奇观</p><p> 天柱山位于百宝峧沟中心,岭脊上立有一圆柱形石峰。峰顶苍翠树木冠盖,腰间白色丝带缠绕。高矗挺拔、直冲九霄,一柱擎天、独立苍穹。因其兼具雄伟之俊,独挺之质,勇立之神,被誉为“太行之根”。朝阳夕霞之下观望,犹如披一袭霓裳,灿若金杖,金辉璀璨,故民间又称之为“金擀杖”。</p><p> 清嘉庆(1796-1820)年间,黎城贡生贾成瑱写有《游天柱山云岩寺》一诗,曰:“天柱峰高耸一簪,苍茫烟树锁禅林。隔栏花影摇金粟,叠嶂松风奏梵音。佛髻斜侵螺黛绿,僧衣冷湿岫云深。何时脱却红尘虑,愿向清池濯寸心。”今人在山下刻“天柱奇观”石碑,游人至此无不摄影留念。</p><p> 二、云崖宝寺</p><p> 云崖寺位于天柱山半侧山腰,是旧时一座和尚庙宇,因依山傍崖而建,所处之地头上有云,身靠为崖,故名云崖寺。可能是近倚金擀杖的缘故,又也许是日照寺庙呈现金碧辉煌的缘故,亦名金佛寺。整个庙宇坐北朝南,两层一进三串院结构,一层在平台上为庙院,一层在平台下为和尚所住石窑,上下有地洞相通。主庙一半嵌入大石崖下,一半显露在外,颇为奇特。抗战爆发后,守庙人躲避战乱,逃跑外地,不知所踪,只留下一座空寺,后遭日军焚毁,遗存石屋(洞)一间,古碑数通。2016年,恢复重建大殿两所,石窑5孔,红柱青瓦,飞檐拱脊,雕梁画栋,重现当年面貌。</p><p> 立身云崖平台,侧听松涛阵阵,身感徐风习习,近观烟雨锁岭,远眺叠霞蔚峰,直欲搭云而去,飘飘成仙,过一把神仙瘾。伫立云崖畔底,如若巧遇降雨,泉水从崖顶倾泻而下,好似银河洒落九天,人在崖间走,水在崖顶流,恍若进入《西游记》中的水帘洞。</p><p> 三、百宝古遗</p><p> 百宝峧村位于天柱山正对面,依山而建,从前曾有三四户人家在此居住。如今人去庄空,只留下几座孤零小院,土房石窑,错落有致,点缀于山林之间,熏黑的灶壁,衰败的门槛,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虽然古旧,却颇具黎俗遗风和传统风貌,是一处可以寻根访古,追思岁月,可以入诗入画,感慨白马过隙的民俗遗存原型。</p><p> 四、马耳神道</p><p> 马耳朵山,位于天柱山东南侧,从百宝峧正面看,极像一只马的耳朵,小而浑实,凸出沟崖。马耳朵山脚有一处凹地,名曰马耳背,是一个幽僻的小山庄,为马耳朵山遮隐,从马耳朵山正面无可察觉,只有绕过马耳朵山方可到达。连接马耳朵山顶和马耳背山庄的是一条羊肠小道,窄不过米,状如天梯,蜿蜒曲折,十分险要。小山包上是茂密的松林,崖边隐藏着一座大石平台,向下观察,可以遍看整个百宝峧。当年八路军曾在此垒砌暗堡,站岗放哨,瞭望警戒。是居高俯视,一览群山的最佳之处。</p><p> 五、峧口平湖</p><p> 百宝峧沟口名曰车不滩。沟内山体控水和地下泉涌长流至此,日积月累形成一处水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地人俢渠筑坝,扩潭为库,将其建设成为一座小型水库,起名“车不滩水库”。溪水自天柱山脚蜿蜒曲折潺潺而来,不分四季,川流不息,注入库中。一池潭水犹如水镜,与四周陡崖峭壁连成一体,相映成辉,既有北国山川雄壮之美,又兼南疆丽水婀娜之秀。山水如画,景色怡人,湖面可泛舟,岸边可钓鱼,为太行山少见。</p> <p> 六、峡谷深渊</p><p> 从新庄村出发,登东背垴南行刀岭山上,有一道深山峡谷,直立陡峭,刀劈斧砍,状如地缝,深不可测,站立崖边,胆战心惊。谷底奔流一条泉河,弯曲宽阔,涛浪拍壁,当地人称“新庄泉”,乃黎城罕见之峡谷深渊,为典型的“太行山大峡谷”。</p><p> 七、高山天门</p><p> 从仟仵村旅游路(中线)一路南行,御笔峰与红石观景台之间有山形似天门,云雾缭绕,时隐时现,神秘缥缈,故名“高山天门”。观之如临天界,仿佛背隐天宫,不禁引人遐思,想入非非,舒放自我。此处风光奇丽,天上人间,不是天宫,胜似天宫,游人赞之“天门风光”“最美太行”。</p><p> 八、欧洲人像</p><p> 天柱山对面百宝峧山庄上方一座山峰,站于云崖寺平台上观望,有如侧面半身人形,其头顶如戴十八世纪中期欧洲贵族三角帽,脸型神似大胡子欧洲绅士,胸腹亦似穿着欧洲绅士风格服装,因此被称为“欧洲人像”。与区域内另两座神像“孔圣”“关公”并称“天柱山三人像”,十分奇特。</p><p> 九、孔圣传道</p><p> 百宝峧沟口(车不滩)西北对面性空山巅立有巨石数块,俱高数丈,广十丈有余。远观崇峻参差,恰似一老者于层层峰峦之中,面对两三青年授学。老者头戴束髻,背负青天,躬身扶桌,安膝正坐,似正对着面前弟子讲授。石桌后面纵列一高一低两石块,有如两位弟子正在用心专注听讲。老者头形装束极像春秋风格,神态极似中国古代儒家先哲孔丘(孔子)。面前两人自然让人联想到孔子的两个著名弟子子路和颜回。师徒三人教学讲听,形态毕肖,栩栩如生,故名“孔圣传道”,令人叹为观止。</p><p> 十、关公读史</p><p> 百宝峧沟底西南山峰右侧有一凸出巨石,与所倚山峰主体对峙,从沟底适当处或云崖寺平台上观望,神似三国中的武将关羽。其仰面望天,头顶巾帻,脸阔身大,阳光照射在下颌位的一处阴影,恰如其标志性的一缕美髯长须,双手捧垂胸腰,极似立身捧读思索的模样,故名“关公读史”。与百宝峧沟口西北“孔圣传道”之“孔丘”像形成“北文圣,南武圣”“文武双圣”聚合百宝峧的巧契奇观,又可谓“天下第一关公”。</p> <p> 十一、宝泉洞涌</p><p> 从百宝峧沟口南进天柱山中途,临近百宝峧山庄的山崖旁,一股澄澈泉水由石洞桥中涌出,稍下又钻入地洞穿路而过,再露出地面,继续向沟口车不滩流去。有文人在石洞桥楣之上题词“宝泉”,形成“宝泉洞涌”景象。此处泉水清冽无比,沁人心脾,游人至此莫不俯身下蹲,或捧水渴饮,或掬水洗面,顿觉心清气爽,革新除垢,一扫疲惫。</p><p> 十二、潭水鹿呦</p><p> 顺百宝峧沟道溯溪而上,途中有一与山体相隔的石台,典型的层积岩结构,一层层红白相间,由下而上环环相连,最上处向外凸出,横倚在溪水之上,顶部平坦如镜,光滑似缎。侧边水流落下,形成一道小瀑布,瀑布之下,积水为潭,向前进入两石相间的狭窄隙峰中,汩汩流淌,水声潺潺,有如鹿鸣,故曰“潭水鹿呦”。山崖处巉岩耸立,侧观如航船,正看似恐龙,令人震憾不已。为进入百宝峧沟第一景观。</p><p> 十三、雅泉映日</p><p> 自云崖寺沿林间小路去往马耳背路上,一座山崖脚边曲弯末角之处,“凭空”突现两洼水潭,静静躲落在幽暗隐秘的山凹,宛如避世的高人雅士,悠闲自得,又如深谷开放的并蒂幽兰,独自芳香着这一片净土,不与世争,故名“雅泉”。红日入潭,形成“雅泉映日”景致。观之,不由使人想起宋代诗人白玉蟾《三级泉》诗中句:“缘溪深入桃花坞,紫霞隐隐幽禽语。九层峭壁划春空,三级鸣泉飞暮雨。落日衔山红影湿,冷云抱石苍崖古。激回涧底散冰花,喷上松梢雪飘缕。”顿有身似不系之舟,功名尘土,富贵浮云之感。</p><p> 十四、苍泉倒柳</p><p> 天柱山马耳背西邻有道岔沟名曰“苍石留”。缘由百宝峧沟岔纵横,石头甚多,别处或为红石,或为青石,或为花石,唯此沟石头苍黑,有神话传说此处之石为“苍天所降,留于该地”,故得名。苍石留中有一潭泉水,四周圈石所围,虽小而幽,因地位而冠名“苍泉”。周边绿树葱茏,倒映水中,美名曰“苍泉倒柳”。树影婆娑,色彩斑斓,蓝天白云宁静相伴,十分别致美丽,是炎炎夏日一个好去处。</p><p> 十五、古寺泥塔</p><p> 百宝峧深处塔洼顶有座建于山崖缝隙间的古寺,古寺的标志建筑为一座佛塔。此塔呈圆形,状如宝壶,泥塑而成,极为罕见。古寺与佛塔建造年代不详,据说已有数百年之久。虽为泥质,历经风吹雪打,日晒雨淋,至今完美无缺,原貌依旧,令人不可思议。其不远处山崖平台即是寺院,庙宇不知终处,只剩石砌山门,相伴佛塔,依笑东风。平台侧后,一条小径攀崖而上,可通崖顶,胆小之人到此止步,望天兴叹。只有胆大者才可手脚并用,攀登上峰,领略绝顶风光。故此狭道悬峰又名“试胆崖”“勇士峰”。站在平台上,极目远望,百宝峧沟遍览无遗。</p> <p> 十六、峭壁悬棺</p><p> 新庄村后山有一山一沟,山名刀岭山,沟叫刀岭沟,向外通往广志山。从刀岭往里再走,自西而东排列三条高山深沟,依次为“西鸟水”“正鸟水”“东鸟水”。其中,正鸟水沟崖峭壁,陡险低窄,人迹罕至。缝隙崖道之间,葬留数具抗战中牺牲的八路军烈士棺木,使得此山成为远近无人不晓的“烈士山”。如今,村人已说不清这些棺木是如何安置上崖的。硝烟散去,烈士英躯安身崖壁,英灵留驻青山,浩气长存天地,以“峭壁悬棺”的方式为后人留下一个缅怀历史,瞻仰先烈的特殊纪念地。</p><p> 十七、石梯山</p><p> 石梯山位于天柱山南垴临旁新庄与孔家峧交界处,因形状如梯而得名。据当地人说,山分九梯,分别是东流、西流、南流、北流、中流、架场、后寨、中寨、前寨,因此又叫“九梯山”。山上有庙,称“九龙寺”。石梯山丛峦叠障,错落有致,鳞次栉比,风光旖旎,是徒步旅游和登山运动的好去处。</p><p> 十八、翠屏岭</p><p> 新庄南岩寺西往苇地沟古寺,峰岭逶迤,群山起伏,崖路蜿蜒,沟绿谷翠。山道中途峰丛巍峨曲折转弯处突兀一片层岩,凌空而出,对面峭壁似屏,脚下绿野深谷,临身雾顶悬崖,如立云台,是以题名“翠屏岭”。游人至此,摄景留影,足堪尽兴。惜未有名家高士留墨与誉,稍加遗憾。作者不才,陋习补之,旨意抛砖引玉。诗曰:“天柱高邻掩比朋,云烟袅绕半山横;路转峰回出新色,绿谷平生翠屏岭。”</p><p> 十九、御笔峰</p><p> 从仟仵村上旅游路南行过太行之根,即到御笔峰。顾名思义,乃神似御笔而得名。文人雅客每行至此,凝眸此峰,心中定会想起那些相关的诗句。比如“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董德元《登第报家人》),比如“御笔新除三谏官,士民千口尽相欢。”(蔡襄《喜欧阳永叔余安道王仲仪除谏官》),又比如“宫词裁锦段,御笔落银钩。”(徐夤《依御史温飞卿华清宫二十二韵》),以及南宋文天祥《赠秘书王监丞》中的“适来追陪水苍佩,亲见辞归白云路。御笔擢公领蓬山,师表玉立东宫官。”更著名的,则是“唐宋八大家”曾巩的那首《韩魏公挽歌词》(其二):“锱铢赤舄无骄志,咳唾黄金有古风。覆冒荒遐知大度,委蛇艰急见孤忠。谋谟邴魏丹青力,拥立昭宣柱石功。御笔新诗在新陇,哀荣谁得似初终?”凡此种种,一字一句涌上心头,不禁心潮澎湃,感怀理想,平生报国志向。因之,又称“励志峰”,谓“励志之地”。</p> <p> 二十、藏兵崖</p><p> 新庄村南岩寺向西山沟里走不远,有崖名曰大洼坪。大洼坪半山崖有三道大石檐,自下而上分别称名“下黄崖”“中黄崖”“上黄崖”。下黄崖长120米左右,宽处15米左右,窄处8米左右,中黄崖长200米左右,宽处14米左右,窄处6米左右,上黄崖长400米左右,宽6米左右,窄处不足1米。三崖排列有序,凹立陡峭半峰之间,颇为奇特少见。因抗战时期八路军曾以此崖檐作为驻扎宿营之地,故被百姓传称“藏兵崖”。</p><p> 二十一、将军路</p><p> 百宝峧潭水鹿呦石台侧隔山崖背角处有条隐秘的峭壁小路,有如羊肠,不特意专注的话很难发现。险峻的山道小路直通山顶,最窄处需手脚并用攀爬前进,上到山顶高崖沿崖边绕行一段路就可抵达抗战时期八路军129师设在百宝峧南垴的“疗养院”。当年,是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滕代远等八路军首长上山去往南垴开会休养的必经之路。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历史,表达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佩之情,特将此路尊称为“将军路”。今天,成为喜好攀爬登越探险“驴友”的向往之地。</p><p> 二十二、罗汉岩</p><p> 从天柱山下“天柱奇观”石碑走向云崖寺,立有一石“云崖胜境”,此处亦可观赏“欧洲人像”。再往前,转几个弯,走一段山路,眼前即出现一段岩壁栈道,怪石嶙峋,共约百米之长,左手是一个个极像罗汉一样石柱组成的岩壁,一层层、一块块、一柱柱、一片片,连接无间,色彩统一,或坐或立,姿态各异,可供摩挲赏玩,右手是山崖深壁,低处需躬身而行,窄处要侧身而过,有如挂壁石路。岩称“罗汉岩”,壁名“罗汉壁”,道曰“罗汉道”。至此方悟“云崖胜境”之指意。</p><p> 二十三、飞来石</p><p> 百宝峧口至天柱山中途,宝泉东南侧一片空地上,四散矗立着二三十数块巨石,有的方方正正,有的棱角颠倒,有的形如半卵,更多不明言状,色有青白红各异,与周边山体俱不相同,亦与百宝峧各处山石异样,不知从何而来,亦不知何时而至,人皆惊诧,称之为“飞来石”。</p><p> 天柱山(百宝峧)美景不止如此,多不胜数,笔难尽描,言不及实。</p> <p>不到天柱山,不算到太行。</p><p>不看天柱山,不算看太行。</p><p>欢迎你到天柱山——</p><p>行走“太行之根”,做一回太行英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