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遗黎城之天柱山之红色遗产

卿卿如来

<p> 天柱山三说之红色印记篇</p><p>(山西·杨尚军)</p><p><br></p><p> 山西黎城,被称为“三遗之地”,即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积聚之地。</p><p> 天柱山景区位于黎城县北部,地处仟仵、黄堂、新庄3村交界,因景区内有被誉为“太行之根”的“天柱山”而得名。</p><p> 天柱山是一片红色山群,百宝峧是一条红色峧沟。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司令部、政治部、生产部、锄奸部等首脑机关和刘少奇、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李雪峰、杨秀峰等党政军首长及国际友人汉斯•米勒曾在此工作生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化学厂、后勤部被服厂、卫生部流动手术队、一二九师野战医院、疗养院、试验农场、抗大卫生处等后方单位曾在此驻扎活动,中共中央北方局扩大会议、太行首届群英会曾在此召开,浦安修、汪荣华、卓琳、林一曾在此进行生产与反扫荡……留下了众多红色遗址遗迹。</p><p> 一、八路军总部仟仵旧址</p><p> 八路军总部仟仵村旧址位于仟仵村一处四合院民居,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p><p> 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10月31日,关家垴战斗中落败的日军冈崎大队残部结合其增援部队向西北方向侵进,再次合击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砖壁地区。11月1日,129师385旅展开“砖壁保卫战”,冒雨拼死阻击3天3夜,掩护八路军总部机关转移。4日,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参谋长与罗瑞卿主任带领八路军总部从砖壁惊险突出,翻过小窝铺山,安然进驻仟仵村,摆脱危险。是夜,彭德怀收到刘伯承、邓小平、蔡树藩、李达的电报,通报敌情:黎城、赵店有敌千余。彭、左等总部首长连夜决断,鉴于砖壁、王家峪等总部住址已为敌觉察,不宜再回转仍作总部驻地。于是,决定大步跳跃,彻底摆脱敌人,并商定在辽县东南部山区建立新的总部长期驻地。 5日,按照彭、左首长商定的路线,总部自仟仵一路向东大踏步行进,经南委泉、源庄、石壁底,6日越过清漳河,北上抵达麻田、桐峪之间的武军寺村。</p><p> 仟仵村是黎城有明确记载的4个八路军总部驻地之一,作为八路军总部百团大战后新一个长驻地的决策地和由武乡到左权大步转移的跳板,名留史册。</p><p> 二、中共中央北方局扩大会议苇地沟旧址</p><p> 中共中央北方局扩大会议(南委泉会议)旧址位于天柱山苇地沟一处石屋小院。</p><p> 1942年5月,八路军总部遭到抗战以来最大损失,左权参谋长在日军扫荡中不幸牺牲,总部首长只剩副总司令彭德怀一人,独木难支,情势危急。8月24日至28日,中共中央北方局根据党中央部署召开扩大会议。参会人员为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罗瑞卿、滕代远、李大章、蔡树藩、李雪峰、杨立三、戎子和、刘锡吾,列席人员有李达、黄镇等。会议传达和制订下发了《目前形势的分析》《我们的斗争策略》和《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等文件。根据党中央与中央军委决定,调整充实了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机构,彭德怀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成立了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邓小平任书记,李大章任副书记,刘伯承、李雪峰、蔡树藩任委员,统一领导太行、太岳、冀南、晋豫(中条山)4个抗日根据地的区党委;重新组建了八路军前方总部,滕代远继任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p><p> 南委泉会议(苇地沟会议)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在党中央、中央军委指示下,在华北敌后抗战最严峻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八路军坚持抗战到底,度过抗战最困难时期,赢得抗战最后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p><p> 三、一二九师师部下黄堂旧址</p><p> 129师师部下黄堂旧址位于村北靳盘堂家院。</p><p> 1943年5月,日军对太行区发动夏季大扫荡,直指129师师部驻地河北涉县赤岸。5日,刘伯承、邓小平率129师师部自赤岸出发,6日抵黎城县下黄堂村,7日离开,跳出日军包围。</p><p> 是时,师部与刘伯承入住靳盘堂家院。抗战期间,刘伯承曾多次在此居住办公。</p><p> 四、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化学厂旧址</p><p> 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化学厂旧址位于天柱山山腰一座名叫云崖寺的山庙里,硫酸车间旧址位于百宝峧村。</p><p> 1942年5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在百宝峧建立太行山上第一个化学厂,厂长王化南,政治指导员冯义彬。最初有职工30余人,后增加到60余人。7月,军工部抽派化学工程师王锡嘏、张浩和火药技师白英、教逢春等到厂,采用缸室法开始了硫酸的工业性生产。随之,开始试制现代无烟火药硝化棉火药。</p><p> 据老军工和老住户回忆讲述,在离百宝峧村中心百米之距的地方有一处约50多平方米的石头房子,即是试制无烟火药的工房。工房外立有一个双柱木架子,架旁有一木制磨盘,上面覆盖着一层铅皮,用时加上一根压杠,就是工人们自制的硝化棉除酸机。离房稍远处有一口井,井旁摆着一高一低两个口面约3尺的大木桶,即为硝化棉的水洗、浸泡工台。村中的一间角房,安了一盘特制石磨,就是硝化棉细断机工房。当时,缺乏必要的保护设施,化学厂的技师们只能利用地形,在云崖寺山崖边进行火药配制和装弹试验,一旦发现爆炸先兆,就迅速将手中试验物品丟落崖下,以保安全。工人们克服困难,没有仪器,自己土制代替;没有设备,请来弹花匠梳解,架上大铁锅脱脂,找来木水桶洗涤,运用陶瓷缸硝化,使用石面磨碾粉,把土火炕当成烘干机,擀面杖用作碾压辊,大剪刀代替切片机,用老百姓的土法熬成火硝,麻秆灰和柳根灰造成硫磺,土蜂蜜制成碳……终于当年9月试制出了2公斤俗称“棉花火药”的枪弹用硝化棉无烟发射药,并装弹试验成功,取得了太行军工火炸药生产上的突破,开创了八路军生产无烟火药的历史,使我军自行制造的现代火炸药第一次进入了我军的武器库。</p><p> 1944年4月,化学厂搬迁至源泉村扩建。</p><p> 云崖寺后遭日军焚毁,2016年部分重建,恢复当年面貌,现存残墙上留有当时军工战士所写“工人同志家井(加紧)生产”标语字样。百宝峧仅存部分厂房遗址和少量残存物品,依稀可见当年情形。</p><p> 五、八路军总部流动手术队旧址(汉斯•米勒旧居)</p><p> 八路军总部流动手术队旧址(汉斯•米勒旧居)位于下黄堂村靳盘堂家院。</p><p> 汉斯•米勒,著名内科医疗专家,1915年出生于德国,1939年获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9年5月,通过一位中国同学得知最大的反法西斯战场在中国,卖掉自己唯一的财产照相机,筹措经费来到中国,在香港通过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会同中共地下党组织接上关系,9月,经廖承志和爱泼斯坦介绍前往延安,并将国外援助中国抗战的600箱医药用品和1辆大型救护车随行带到延安,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热烈欢迎,参加八路军,走上革命道路。10月,随包括柯棣华在内的印度医疗队到达太行山区八路军总部,被任命为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卫生部流动手术队队长兼129师医务顾问。11月,率领总部流动手术队与129师卫生3所进驻下黄堂村。当时,八路军总部流动手术队加上129师卫生3所共有120、30名医护人员和干部战士,手术室设靳盘堂家西房,大灶设在村庙院,药房设在村民魏必勤家东房,其他人员分散住进正庙东、西耳房和东、西房及附近各户人家。汉斯•米勒拒绝了为他单独安排住所的好意,入住靳盘堂家北屋一间边房,达两年之久。期间,曾兼任129师卫生3所所长,经历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和“黄崖洞保卫战”。1942年5月大扫荡中,卫生所被日军焚毁。率领手术队和卫生所一起转移到仟仵村,直到1943年1月奉命撤离,返回延安。抗战胜利后,汉斯•米勒留在中国,继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1951年加入中国国籍,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89年获得卫生部“杰出的国际共产主义白衣战士”称号,1994年12月4日在北京逝世。</p><p><br></p><p><br></p> <p>  六、一二九师疗养院旧址</p><p> 129师疗养院旧址位于天柱山南垴。</p><p> 1942年至1944年,129师休养所在此设立。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每年夏季战斗间隙都要到休养所休养一段时间。旧址现存石屋子5座,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废弃多年。2018年开始部分恢复重建。</p><p> 七、一二九师野战医院三所旧址</p><p> 129师野战医院3所旧址位于天柱山云崖寺。</p><p> 抗战期间,129师野战医院2所、3所长期转驻天柱山周边牛居、下黄堂、仟仵等村。1943年至1944年蟠龙围困战期间,八路军129师野战医院3所移驻云崖寺。担架队在跑马岭上往来穿梭,运送伤员;一批批伤员在百宝峧治愈归队,重返战场。医治无效不幸牺牲的烈士则被就地掩埋,长眠于此。</p><p> 此外,1940年至1943年间,129师野战医院2所、3所还在天柱山金家岩设立重伤员安置处。利用金家岩地处深山、向阳隐蔽的特点,将2所、3所救治留医的重伤员转移到此隐蔽疗养,平时有五六十人,最多时达一二百人。</p><p> 八、一二九师锄奸部(军法处)旧址</p><p> 129师锄奸部(军法处)旧址位于天柱山云崖寺。</p><p> 1937年8月129师成立起始即设有锄奸部,归属政治部管辖,其职责为查处、惩治叛徒、汉奸,首任部长邱积成,继任卜盛光。1939年6月,根据八路军政治部《军法处工作条例草案》“在各师、旅、军区、军分区及后方留守处政治部内建立军法处”的规定,129师设立军法处,直属师政治部管辖,负责审理刑事案件,首任处长丁武选。抗战期间,129师锄奸部与军法处曾长驻南委泉和百宝峧等地,查办、审理、处决了许多各地抓获押来的敌伪特务、汉奸和叛徒,以及内部违法分子等,保卫了黎城根据地和总部机关安全。</p><p> 九、一二九师政治部开荒旧址</p><p> 1942年,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口号,八路军总部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克服困难的指示》,发动开展大生产运动。2月,129师政治部机关与刘伯承、邓小平、汪荣华、卓琳等首长、家属和女同志组成开荒队开赴百宝峧开荒,共开垦荒地3200余亩,其中,以苍石留、九道闯和柴背岭为最多。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和夫人带头参加劳动,亲自在苍石留开荒辟地,种粮种菜。当时,苍石留住有两户人家,上院金全家全是平房,下院久徳家为3间土楼。刘、邓首长和夫人就暂住在此。所种蔬菜品种有南瓜、山药蛋、红白萝卜等。秋后喜获丰收,硕果累累。汪荣华、卓琳种植的白萝卜个头分外大,最大的一个重量达到6斤多。她们专门拿给邓小平欣赏,邓小平惊讶不已,连连称赞,给其取名“萝卜大王”,并建议送到生产博览会展出,一时传为佳话。</p><p> 此后连续3年,129师在百宝峧开荒生产都获得丰收。百宝峧,也因此被称誉为129师的“南泥湾”。</p><p> 十、八路军被服厂仓库旧址&nbsp;</p><p> 八路军被服厂仓库旧址位于天柱山中腰双豁沟,为一处天然石檐,分上下两层,高4米左右,长100余米,凹深约5米。</p><p> 抗战期间,八路军后勤部在新庄村设立被服厂,生产衣被等军用物品,双豁沟曾被改造作为被服厂仓库,以供储藏产品所用。山檐中部,至今留有当时搭建的石墙,以及供看管人员居住的小石屋。下层石檐所留的简易房子,是当年129师战士在此开荒、练兵时住过的营房。</p><p><br></p> <p>  十一、八路军卷烟厂(秘密交通站)旧址</p><p> 八路军卷烟厂(秘密交通站)旧址位于新庄村南崖寺,原建筑为上下两串庙院,已毁。2018年恢复重建大庙。</p><p> 1938年底,八路军总部在新庄村南崖寺设立卷烟厂,同时作为负责地下工作的秘密交通站。南崖寺当时建有正庙、东西庙和7间住房,前后院有大门和偏门。前院办公,后院生产。生产的卷烟品种有白皮、红锡包、50支等,专供总部和运往延安,从不对外销售。秘密交通站主要负责人员往来、信件投送、情报传递等任务,设无线电台一部,平时隐藏在正庙老佛爷像下地洞里。1939年春,曾任新庄村儿童团长刘贵德进入卷烟厂担任公务员兼交通员。1943年冬,卷烟厂连同秘密交通站迁往别处。</p><p> 十二、抗大卫生处旧址</p><p> 抗大卫生处旧址位于百宝峧古寺。</p><p> 1940年6月28日,抗大总校转移至黎城北桑鲁村。7月26日,移驻霞庄村。1940年10月百团大战第三阶段,总校卫生处与训练部等单位组成第二梯队,在天柱山、小窝铺山四周开展反扫荡,与敌周旋40多天,终得脱险。期间,总校卫生队曾坚壁于百宝峧古寺数日。过后,卫生处文书齐心等4位同志赴延安学习,离开黎城。</p><p> 十三、朱德路居旧址</p><p> 朱德路居旧址位于百宝峧东山下苇地沟自然庄。抗战期间,朱德总司令曾在此居住,与左权副总参谋长一起到此地马耳背、苍石留以及自此而下的新庄村八路军秘密电台、交通站和被服厂等视察指导工作。并曾取道九道闯、跑马岭来往平头沟、武乡等八路军总部与重要机关驻地。</p><p> 故事:朱德苍石留开会吃饺子</p><p> 抗战初期的一天早晨,朱总司令等几个八路军首长从新庄村古寺出发,由苇地沟村民张虎仪当向导,取道风门豁、马耳背,到苍石留召集115师和129师领导开会。临近中午,张虎仪见还没有安排做饭,心中有些纳闷,心想八路军开会也不吃饭?难道都是铁打的?谁知到了饭点,远处山岔口的路上来了两个挑担子的人,走到近处才看清,原来是炊事员送饭来了,而且还是肉饺子。张虎仪这才明白,人家事先早有安排,不禁暗笑自己没有经过大世面,还担心人家吃不上饭。原来,为会议提供伙食的八路军炊事班就设在一岭之隔的马耳背,中午的这顿饺子就是从那里来的。</p><p> 十四、彭德怀路居旧址</p><p> 彭德怀路居旧址位于牛居龙王庙旁院。</p><p> 1943年5月反扫荡中,彭德怀率总部经广志山转移太岳途中,曾留宿牛居龙王庙旁院一、两天。据房东和村民讲述,走时所住房屋地上还留下几个电灯泡,当时村里人都没见过,很是奇怪。</p><p> 十五、刘伯承、邓小平办公处旧址</p><p> 刘伯承、邓小平办公处旧址位于百宝峧马耳朵山脚马耳背小山庄。</p><p> 马耳背是马耳朵山脚一处凹地。马耳朵山崖边隐藏着一座石头垒砌的暗堡,是当年八路军站岗放哨的岗哨。从岗哨瞭望孔俯视,可以居高临下看清整个百宝峧里全部沟岔、道路。岗哨对面东山坡上也修有一暗堡,形成交叉瞭望之势,观察警戒,万无一失。山庄内有一处长方形小院落,没有围墙,主屋是坐西朝东5间石头房子,一座3间一座2间并连一排,南北两侧建有几间土坯房,现石房、石碾、石磨尚存,土屋坍塌,只剩断垣残壁。院外曾长有一株花红叶茂的野生大桃树和一棵人植的大杨树,据说,大杨树为刘伯承亲手所栽,现俱不存,根茎依稀可见。129师在百宝峧开荒种地期间,刘伯承师长和邓小平政委曾在此办公。</p><p> 故事:刘伯丑情结马耳背</p><p> 刘伯承师长率部驻扎马耳背时,身边有一个名叫刘伯丑的马夫,与刘伯承的名字仅一字之差,外人乍一听还以为是兄弟俩,其实不然。</p><p> 刘伯丑,山西平定人。1938年2月长生口战斗之前,时年38岁的刘伯丑参军到了129师。部队首长见他年纪较大,不认识字,勤快憨实,就留在师部当马夫。刘伯承师长待人谦和,见他的名字仅与自己一字之差,读音相仿,年龄小6岁,就常称他为兄弟、小弟等。刘伯丑对此倍感亲切和温暖,内心充满感激之情。</p><p> 新中国成立前夕,刘伯丑退伍了。执意来到马耳背安家落户,给首长“看房守家”。5年后,喜结连理,夫唱妇随共同生活20余年,20世纪70年代末,老伴病逝。3年后,刘伯丑也离开人世。村里人把俩位老人一并“请下山”,安葬在上黄堂村边,树碑立传。</p><p> 只因和刘伯承名字一字之差,被刘伯承称叫过“小弟”,与首长一起在马耳背驻扎生活过的这么一段渊源,刘伯丑落户马耳背,为首长看房30年,用后半生的执著坚守,了却了与刘伯承师长结下的一个情结。</p> <p>  十六、杨秀峰旧居</p><p> 杨秀峰旧居位于牛居赵虎顺家院。</p><p> 1942年春末,杨秀峰带着一个警卫员和一个交通员入住牛居村赵虎顺家院西房,仲夏离开,前后两三个月时间。期间,曾在天柱山苇地沟古寺顶西湾老二家主持召开过一次边区各县政府干部会议。还曾给房东四儿子赵小虎改名为赵起顺。</p><p> 十七、浦安修、汪荣华、卓琳、林一旧居</p><p> 浦安修、汪荣华、卓琳、林一旧居位于百宝峧南垴。</p><p> 1943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刘伯承、邓小平率129师司令部由赤岸经黎城南委泉、下黄堂跳出包围圈,坚守太行。彭德怀夫人浦安修、刘伯承夫人汪荣华、邓小平夫人卓琳、滕代远夫人林一等首长家属及北方局、八路军总部、129师后勤人员、负伤战士、妇女同志和体弱干部集中坚壁隐蔽于百宝峧一带山沟中,历时月余,安全脱险。是时,浦安修、汪荣华、卓琳、林一都在此居住。</p><p> 十八、韩夏月烈士墓(碑)</p><p> 韩夏月烈士墓(碑)位于仟仵村龙王庙山坡上。</p><p> 韩夏月,又名韩敬秋,女,1918年出生于河南省伊川县酒后村,抗战爆发后,将年幼的儿子托付亲属照顾,和丈夫许毅一起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加入牺盟会参加革命。后进入抗大一期学习,毕业后任太行军区妇女大队长。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身负重伤,被送到仟仵村八路军野战医院抢救,在村民韩巧儿家养伤数月。1941年初,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时抗日民主政府将其安葬在村外山坡上,立碑铭记。</p><p> </p> <p>  由天柱山(百宝峧)延伸至附近的南委泉、北委泉村,也是著名的红色村庄,存在许多红色遗址遗迹,主要有:</p><p> 一、一二九师师部南委泉旧址</p><p> 129师师部南委泉旧址位于南委泉村城隍庙。</p><p> 1942年6月12日,刘伯承师长率129师师部自河北涉县赤岸突围,经杨家山抵达黎城县宋家庄村。13日到达黎城县北社村,摆脱日军,胜利突围。休息一天后,15日到达黎城县南委泉村,月底,邓小平自太岳视察工作后到南委泉与刘伯承会合,7月20日离开。期间,刘伯承住村民张月贤院。现已翻修,原貌不再。</p><p> 二、一一五师师部南委泉旧址</p><p> 115师师部南委泉旧址位于南委泉村城隍庙。</p><p> 1939年2月9日,115师赴山东途中,陈光代师长率师部路居南委泉村,留宿一天一夜。10日抵霞庄,集训后开赴山东。</p><p> 三、一二九师生产部南委泉旧址</p><p> 129师生产部旧址位于南委泉原村公所内。现仅存北房5间,为原张克威部长办公室。</p><p> 1940年底,根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关于开展部队生产的指示, 129师民运部改为生产部,在部长张克威带领下,入驻南委泉村,领导开展农业生产、育种实验等活动。期间,下设农业、水利、推广、经贸、运输等部门,共有人员500余人。建起了太行首个农业生产技术实验场,引进培育出金皇后玉米、169小麦、玻璃秀(81)谷子、美国花猪、美利奴羊、来亨鸡和西红柿等优质高产粮蔬畜禽先进品种,开办了货行、商店、饭店、磨坊、油坊、豆腐坊等经贸机构,既促进了大生产运动,又繁荣了根据地贸易,改善了边区群众生活。其中,仅金皇后玉米一项,即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大幅增产粮食达25-30%。留存至今有“德记货栈”“白宫饭店”等遗址。</p><p> 四、太行首届群英会南委泉旧址</p><p> 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大会主席台旧址位于今南委泉村委会大院,现立有纪念石1块。</p><p> 1944年11月20日至12月7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及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太行区党委为全面落实毛泽东主席关于当前敌后“战争、生产、教育”三大任务指示精神,激发根据地军民抗战大反攻士气,在南委泉村召开盛况空前的“太行第一届杀敌英雄劳动英雄暨战绩生产展览联合大会”。会场设在河滩上,主席台用木杆搭成,展览馆设在民房和临时帐篷里。其中,战绩展览馆设于村中城隍庙。</p><p> 太行首届群英会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历史性的总结大会,标志了太行精神的形成,是太行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光辉里程碑。</p><p> 五、磁武涉林战役总指挥部南委泉旧址</p><p> 磁武涉林战役总指挥部旧址位于南委泉村城隍庙。</p><p> 1940年3月5日至11日,八路军总部设总指挥部于南委泉村,朱德、彭德怀总、副司令和刘伯承师长坐镇后方,左权参谋长、邓小平政委亲赴前线,指挥129师和晋察冀军区南下支队发起磁武涉林战役,毙伤俘国民党顽军朱怀冰部1万余人,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彻底巩固了漳河北界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抗日根据地。</p><p> 六、刘少奇路居旧址</p><p> 刘少奇路居旧址位于南委泉原村公所(129师生产部张克威宿办室)。</p><p> 1942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少奇由华中返回延安,路经黎城,由晋豫区党委书记聂真陪同夜宿南委泉,听取了八路军军工部长刘鼎关于太行军工生产的汇报并作了指示,而后被安排到“白宫饭店”就餐。第二天,参观了生产部和实验农场。告别之际,还特意向张克威要了一些西红柿种子,表示要带到延安推广,让党中央毛主席尝个鲜。</p><p> 七、太行利华制药厂北委泉旧址</p><p> 太行利华制药厂旧址位于北委泉村龙王庙。</p><p> 1939年4月,129师卫生部在黎城背坡村成立制药厂,开创军需医药品生产。8月,八路军总部卫生材料厂迁至北委泉村。1940年底,两厂合并为第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卫生材料厂,迁至阳和脚村龙洞沟。1941年春研制出世界历史上第一支中药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成为中药生产的一个里程碑。1942年1月定名利华药厂,编制番号仍为第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卫生材料厂。1945年初搬迁到北委泉村,抗战胜利后改称太行利华制药厂。上党战役、邯郸战役期间,开展起“一万磅药品突击生产竞赛运动”,为战役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1945年底,试制生产出我军第一支麻醉剂。1947年夏,随军离开南委泉,一部南下武汉,建成为武汉制药厂(今武汉远大制药集团)。一部在北京解放后迁至北京,扩建为北京制药厂(现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p><p> 此外,天柱山(百宝峧)及周边红色遗址遗迹还有仟仵129师印染厂旧址、罗瑞卿、薄一波旧居、新庄129师通讯班、皮革厂、肥皂厂旧址、烈士悬棺、牛居八路军烈士墓、南委泉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中共黎北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新华日报、新华书店旧址、左权、滕代远、杨立三、李达、李雪峰、聂真、戎伍胜、赵树理旧居、美军飞行员招待处等,共同构成天柱山区域红色文化群组。</p> <p>不到天柱山,不算到太行。</p><p>不看天柱山,不算看太行。</p><p>欢迎你到天柱山——</p><p>行走“太行之根”,做一回太行英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