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日记,苏家店。《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皆有可能

<p>10月25日(星期日),重阳节。</p><p>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永远做个谦虚的学生。</b>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最基层的农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承载着千头万绪的工作任务。这段时间,面对方方面面的工作,明显有些眼花缭乱、手忙脚乱。而在与镇委镇政府、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工作接触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他们应对难题展现出的能力水平。很多时候,他们或是在开车的途中或是在田间地头上,随时随地通过电话在处理各种繁杂琐碎的事务,扶贫政策答疑解惑,化解村民矛盾纠纷,安排部署各类迎检工作,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一切忙而不乱,有条不紊,不愠不火,该缓的缓、该急的急,很多事情都把握了一个很好的度,找到一个相对优化的平衡点,处处体现着基层干部特有的智慧和艺术。向基层学习,拜群众为师,不是一句空话,更不能装样子。只有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内心深处尊重群众、尊重基层干部,真正放下身子,沉下心思,眼睛向下,才能学到为党分忧、为民服务的真本事、真功夫。</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牢记发展是硬道理。</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驻村以来,更加直接感受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任何一项都不能脱离发展而实现自我循环。如果产业发展不起来,老百姓收入上不来,日子富不起来,其他很多东西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些来之不易的工作成果也将大打折扣甚至付诸东流。在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道路中,抓产业发展也就抓住了主要矛盾,牵住了“牛鼻子”。这段时间,镇里徐书记、朱镇长在百忙之中带我多了解镇里优势资源、产业基础、发展情况,帮助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同时,朱镇长带队利用周末时间到周边地区双鸭山集贤县福利镇和鹤岗市农垦宝泉岭考察现代农业生态园、大酱生产等企业,学习了解推动企业发展的思路、经营模式、管理方法、党建文化等方面情况。这次学习考察之行,得到了福利镇张书记、王镇长和省农投集团派驻安邦村第一书记冯喜生,鹤岗市政府办于主任、市工信局孟局长等领导的大力支持,提前几天积极帮助衔接企业并全程参加考察,企业相关负责人非常热情地介绍有关情况。村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多方听取意见,尤其要立足自身资源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市场供求、潜力、结构等外部因素,同时还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引导,加强服务,但不能包办代替。</span></p> <p>10月26日(星期一)下午。和村支书葛大哥开车到各地头,看看秋收进度情况,随后到县里农机公司看看正在安装的翻地机器,明天就可以下地进行作业了。</p> <p>11月3日(星期二)。这几天,回哈尔滨就驻村涉及的相关方面政策问题,陆续与省住建厅、交通运输厅、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农业农村厅、农科院相关业务处室进行沟通对接。得到了李俊香局长、宇文翀处长、臧全胜处长、齐晓东处长、杨光处长、徐东锋处长、苑晓东主任、郭佰涛主任、王英君处长、满洪波副局长等各位领导的热情指导和大力支持。见到我来,他们放下手头的工作,急匆匆跟同事交代一下,就拉着我坐下问长问短,关心我在村里吃的咋样、住的咋样、出行咋样、工作咋样,家里有没有啥事需要帮忙的。宇文、全胜、晓东、杨光几位大哥,都讲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我要珍惜难得的驻村经历,帮基层做些实事,同时历练自己。看到中间几次有人要进来汇报工作,我这实在是有些过意不去了。对我咨询请教的事项和政策问题,相关领导都给予了耐心细致专业的讲解,并积极帮助出主意、想办法,表示全力给予支持。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俊香局长正在一楼和班子成员开会,听说我到了之后特意出来,把我请到九楼办公室听取情况,又把晓东处长请过来做了一番交代,这才匆匆返回一楼继续开会。那天回单位时,见到处长和处里的同事,虽然才二十多天没见,但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南屏、德明,还有刚来的贺岩,他们坚守岗位,经常加班,随叫随到,节假日很少休息,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这种操守和付出,只有办公部门的人才能理解。在走廊遇到了急匆匆赶路的思宇、维君、春华几个同事(办公部门的多数同志走路就像小跑似的),大家都关心询问我的工作生活情况。返村的路上,明春秘书长打来电话,关心询问相关政策沟通对接情况,并对做好驻村第一书记工作语重心长反复叮嘱。驻村工作虽然比较苦比较难,但有这么多各级领导、同事和朋友的关心支持,虽苦亦甜,虽难亦乐!</p><p><br></p> <p>11月5日(星期四)。上午与村普查员姚平瑞大哥,入户开展人口普查登记。村里一共6位人口普查员,他负责282户,因为之前已经做了扎实的入户摸底工作,这次正式入户普查登记相对轻松一些。从村部出来,他戴上了普查工作证。实际上,村里每家每户他都非常熟悉,谁家几口人,都在哪常住,孩子在哪上学,做什么工作,老人身体有啥毛病,哪个房子空着,都了如指掌,一边走一边给我介绍情况。看得出来,这是一位严谨认真、工作细致、口碑很好的老大哥,走到每家每户都逐一核实登记各项信息,也把我介绍给村民。我们走了黄淑珍、莫继福、姚平才等4户,村民都非常热情朴实,让我上炕坐,忙着给找凳子,找瓜子让我吃,跟我聊着家里的情况。</p><p> 姚平才今年52岁,十多年前脑出血留下后遗症因病致贫,2013年精准识别为贫困户,2018年已脱贫退出。妻子陈霞非常能干,养了大鹅和羊,进到他家门口听姚平瑞大哥说第一书记过来看看,热情地打招呼说孙书记来了?我问怎么知道我姓啥呢?她说在村里微信群中看到我的名字,知道省里派第一书记来村工作了。其实,我们基层干部的一举一动,老百姓看的一清二楚,他们心里有杆秤。我们真心为他们做一些实事,心里想着群众,群众的眼睛不揉沙子。党派我们下来做群众工作,就要只管耕耘,不求回报。</p><p> 跟姚平才两口子聊天,从他们言谈举止中能够感受到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对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工作的理解,说他们都很不容易,在他们身上有一种乐观、上进的劲头,眼神清澈质朴,说党的政策好,帮助了很多,虽然身体落下这毛病,更得好好干,不能啥都指望政府。看着他家养的那些大鹅和羊,我想,人穷志不短,这样的日子才有奔头。</p>

驻村

工作

处长

发展

咋样

第一书记

群众

情况

姚平

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