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舟,渡己渡人(缅怀叶嘉莹先生)

郑秀云

<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4日,我所热爱并崇拜的叶嘉莹先生驾鹤西去,享年100岁。</p><p class="ql-block"> 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深沉的热爱,穷其一生,孜孜不倦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长河中跋涉。她以诗为舟,渡己渡人,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四年前,台湾导演陈传兴拍摄的叶嘉莹传记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当时我在美篇上写下了观后感,现在将其拿出,再次呈现于我的朋友圈,以此缅怀叶嘉莹先生!</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5日</p> <p><b>以诗为舟,渡己渡人</b></p><p><b>——观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有感</b></p><p><br></p><p> 在忙碌与迷离交错、疫情与生活纠结的当下,竟有一部舒缓且蕴含诗意的影片,一部介绍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古诗词的传承者、96岁的叶嘉莹教授的人物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悄然问世!她的问世既给无数的电影爱好者带来稀罕和震惊也带来了疑惑,圈里人情不自禁地要问一声:她能不能吸引观众的眼光?当然,我也是发出疑问的其中之一。</p><p>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稀罕和震惊被证实了。据说,《掬水月在手》这部纪录片,截止到11月2日为止,票房已经突破560万,创全国纪录片发行最高票房。2020年10月的朋友圈亲们都在转发介绍该影片的帖子和观后感,撩拨得我心痒痒……为了不留下遗憾,我终于坐不住赶在影片将要下架前急忙忙地观看了。</p><p> </p> <p class="ql-block">  对于叶嘉莹先生,我其实并不陌生。早年在给学生上《诗经•蒹葭》一课时,曾组织了系列的《诗经》拓展阅读,为的是让学生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有一个深刻的感知。依稀记得当时观看了叶嘉莹许多关于《诗经》讲解的视频,并被她那种用顿挫声韵吟诵古诗的讲课方法所吸引;又被她既能旁征博引,又能细致入微、一针见血地道出古诗词中幽深隐秘情感的功底所敬佩。</p> <p class="ql-block">  《掬水月在手》是陈传兴导演“诗词三部曲”纪录片的最终章。影片在佛像、古器、壁画、砖墙、石刻、雨雪、风荷、山川、湖泊等一系列的空镜头中缓缓拉开序幕,在漫天的飞雪中,一叶小舟缓缓驶出慢慢驶远,意境悠远……这叶小舟在我看来,它也许象征着古诗词,象征着叶嘉莹的“诺亚方舟”,它能渡人到无穷的远方……</p> <p>《掬水月在手》导演陈传兴</p> <p class="ql-block">  影片以叶嘉莹北京老家察院胡同的建筑为影片章节的标题和线索:“大门”—“脉室”—“内院”—“庭院”—“西厢房”—“无”,以这样的线索推进,犹如一个陌生人对自己将要造访的主人公的屋室充满了好奇之心,由外而内,步步深入,一探究竟;也犹如观众一步一步地走进叶嘉莹的生命旅程和心灵秘境。最后一章没有相对应的建筑物来做标题,反映的是叶嘉莹先生在同为“叶赫那拉”氏的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帮助下,凭借父亲告知的一条传说中的叶赫水终于找到祖先诞生的地方——叶赫古城。眼前的叶赫古城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除了荒芜的野草外,一无所有,80多岁的叶嘉莹登上荒丘,说了一句这不就是《黍离》的意境吗?接着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经•王风•黍离》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叶嘉莹北京老家的察院胡同四合院已经拆了,她祖先诞生的地方也只剩下一片荒草野岭,但在叶嘉莹的心里那依旧是家,依旧是故乡。如同《黍离》中那位周王朝大夫目睹周朝的宗庙宫室均已毁坏得面目全非,长满了庄稼,但在他的心里那里依然是国都,因为那是他们生命的根,生命的出处……</p> <p>叶嘉莹和同学与老师顾随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天以百凶成一词人”这句话用在叶嘉莹身上也是恰当的。她的一生可谓坎坷曲折、多灾多难。影片以跳跃的形式呈现了她幼时丧母;青年时历经战乱;结婚后背井离乡(到上海和台湾);到台湾后又遭受政治迫害;中年时飘零海外(到过美国和加拿大);晚年丧女;在异国他乡还失去了父亲;最后定居天津南开大学。这种种磨难让叶嘉莹深感自己生命中有劫,是老天命定要惩罚我,尤其是大女儿女婿双双遇车祸而亡,她更是自责自己不该有想抱外孙的非分之想,因为她刚对女儿说你们有小孩,我来帮你们带,上天就把她的女儿夺走了。好在她有诗词这艘“诺亚方舟”,可以让她沉浸陶醉在唐诗宋词间,与杜甫、李白、李商隐、苏轼等诗人神交,从中汲取精神养料,支撑着她从一次次的生命低谷中挣扎着爬上来,拭去苦水,然后风轻云淡地面对这些磨难。纵使岁月坎坷,她依然矢志不渝地傲游在古典诗词的长河中,写古诗词,教古诗词,研究古诗词。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她扮演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引入了西方文论来诠释中国古典诗歌,让现代的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因而每每轮到她授课,教室总是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密不透风,校方不得已制订了凭听课证方能听她课措施。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强烈要求听课的学生竟为此制作了以假乱真的听课证。导演陈传兴发自内心的赞叹:叶嘉莹是“王国维之后中国最伟大的诗词学家”。</p> <p class="ql-block"> 古典诗词让叶嘉莹这位弱小的文人在时代动荡中,在命运多舛时获得了灵魂的救赎,让她以“弱德之美”渡过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劫。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水”“月”意境中,叶嘉莹“掬水月在手”,渡己渡人,让人们在平凡的世界,看到光亮,看到希望!</p> <p class="ql-block">  走出影院的刹那,我突然想到:在世俗社会中,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待渡者”,可叶嘉莹先生有中国古典诗词这一叶方舟,而我们又有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6日</p> <p>注:文中的图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