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记忆的闸门一经打开,便汩汩滔滔,奔腾不息……</p><p> 时光穿越到公元一九七零年十二月下旬。12月23日,我们这一群江海平原成长起来的毛头小伙,欣喜地穿上了崭新的草绿色军装,在部队接兵人员的带领下,离开家乡,先是在南通港码头乘坐轮船,之后在浦口站换乘火车,在第三天(12月25日)凌晨,抵达了一个十分陌生的小县城——新沂(当时称新安镇)。在从新沂火车站步行到部队营房的路上,凛冽的寒风,空无一人的街道,冻得发白且又坚硬的路面,路上黑乎乎、圆滚滚的驴粪蛋(事后考证),路两旁大片低矮的土坯房,给我们留下了时至今日依然挥之不去的第一印象。</p><p> 云卷云舒,潮起潮落。50年过去,步入古稀的我们,对新沂这片土地的思念越发强烈。倒不是急于想去见证县城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在于她——新沂,曾是我们逐梦军营、挥洒青春的第二故乡。</p><p> 在和曾任特务连文书的费亚兵一拍即合之后,两人便决定于今年的10月底、11月初,来一次寻梦之旅——追寻远离50年的青春足迹。</p><p> 从手机上提前购买了两张从南通至新沂的K8600火车票;10月31日上午,直接用身份证在闸机上刷卡,然后进站、上车,一切是那样的简单、方便、快捷。随着列车的缓缓启动、加速,不由得怦然心动起来。</p> <p> 又见绿皮车!当年,我们这些新兵在浦口火车站乘坐的也是绿皮车。</p><p> 那晚,火车披着夜色一路向北。“哐嘡、哐嘡”了数个小时后,感觉火车掉了个方向,原来是在徐州站向东拐了个弯。此时,接兵的刘志泉排长才松口放出了一点风声——目的地——新沂。一个从未听说过的苏北地名!</p> <p>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此刻的车窗外,放眼望去,沃野千里,稻浪滚滚。</p> <p> 列车越向北,窗外的色彩越丰富。大自然的魔术之手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斑斓、硕大的农村深秋画卷。</p> <p> 六个来小时后,终于又见到了熟悉的站台名字——新沂。</p><p> 好像还是原先的站台,原先的建筑,原先的环境。我们无须怪罪它发展的些许滞后,我们反倒要感谢至今尚存的这些实景、原物,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激活记忆,回溯往事。</p> <p> 那是一座位于部队北边、横跨沭河两岸、连接市府东路的大桥。尽管重建后的桥梁面貌改了,体型大了,但依然能勾起我们当年时常往返于老桥的记忆。</p> <p> 以新桥为背景,念老桥之旧情,留一个身影,秀一段温馨。</p> <p> 记得当年营区西边沭河河道里,水很少,也很浅,只零星地分布着一些大小不一的水洼,或者时断时续的溪流,铺天盖地的是洪水冲刷、沉淀下来的碎石、黄沙。当地老百姓经常驾着马车、毛驴车,免费运走那些似乎不值一文的“东东”。到了夏季山洪爆发时,沭河才会水势突涨,甚至淹及堤岸路面。</p><p> 如今的沭河,常年水量充足,波兴浪滾,尤其是靠近城区的河面拓宽了很多,望出去水面浩淼,气势不凡。岸边树高林密,芦花摇曳;水面小船轻轻,钓者悠悠。数十年前几乎一直干涸的沭河(营区段),曾几何时成了新沂县城一道靓丽的风景。</p> <p> 这是沭河东岸河堤。这段绿树成荫的河堤,曾是我们往返营区与城区的首选之路,它承载了我们当年多少的欢乐时光。</p><p> 漫步在河堤上,一边是空阔的沭河,一边是散乱的民居。当地百姓赖以安身立命的民居,其实就是矮小的土坯房。在黄土垒起的围墙里,大人的吆喝,孩子的吵闹,小毛驴直着嗓子的嘶鸣,以及飘动的炊烟、摊出的煎饼、人们用餐时蹲坐的姿势,综合形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民俗、民风图景。</p> <p> 原先的军马所早已不见了踪影,但它附近的那条顺势斜插到堤岸的小道,还经年累月地默默躺卧在那里。尽管秋天的落叶厚厚地覆盖住了它那慵懒的身躯,但数十年前我们踩出的足音依然清晰,犹在耳畔。</p> <p> 堤岸上,老人们还习惯以传统的方式,或蹲或坐,悠闲自得,拉呱聊天。这一下子让我们想起了50年前,当时上了年纪的人,不也是这种架式么?</p> <p> 图中的戚老汉已有75岁高龄,当得知我们的来意后,热情地介绍并回答了我们感兴趣的诸多问题。</p> <p> 嫁到田庄的大嫂,正在沭河边上的地里劳作,遇见我们 ,也没有隔阂地侃侃而谈起来。</p> <p> 这位陈先生今年56岁。聊天中,他快人快语,热情洋溢,还直言不讳地谈起了自己6、7岁时,曾在部队营房中经历的一些趣事、糗事。掐指算来,我们当年说不定与他照过面呢!</p> <p> 67岁的池老汉现在的家与原团Z营房仅一墙之隔。</p><p> 他家院子里柿子树上的累累果实和攀附在部队围墙上的藤蔓枝叶,诉说着他的生活乐趣;一身迷彩服更凸现了他至今一直抹不去的部队情结。他自豪地介绍说:“自己曾在6067部队运输队、军马所打过杂,扫过马粪”。原来他与我们既是同龄,也算是一位“编外”战友。</p> <p> 当年居住在部队周边由北往南依次是田庄、吴庄、池庄。现在这些村庄的居民都将搬迁至部队南边新落成的住宅区——田吴家园。</p> <p> 原团Z所在地已修建起了友军的东大门。</p> <p> 左上角的建筑,便是硕果仅存的大礼堂。当年在大礼堂观看春节慰问演出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p> <p> 原先的南北大通道被命名为“长城路”,原团Z的北边道路(长城路)上,已修筑了北门。</p> <p> 原一Y驻地正在大兴土木。</p> <p> 原二Y位于长城路的东门。</p> <p> 原三Y位于长城路的西门。</p> <p> 当年从营区进入城区的必经之路——临沭路,早已今非昔比。</p><p> 50年前路两侧排满的煎饼铺子、开水炉子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路西的高楼大厦和路东的滨河景观带及其他建筑。</p><p> 曾在里边观看过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和牵线木偶的剧场,也不复存在,或许移建到了别处。</p><p> 印象深刻的新安小学,在原址重新修葺,显得古色古香,格调高雅。</p> <p> 临沭路向北左转便是新安路。</p><p> 新安路曾是我们前往师部的必经之路。当年每逢春节前往师部观看慰问演出时,各连都以整齐的队列,嘹亮的口号,彰显军人的风采。</p> <p> 县城的人民公园,曾陪伴我们共度周末好时光。</p> <p> 钟吾公园是新修建在沭河之畔的市民休闲娱乐场所。</p> <p> 11月1日,整整一天,我们创记录地行走了30000余步,借以追寻远离了50年的青春足迹、军旅记忆。</p><p> 时光流逝,青春永恒;</p><p> 地域变迁,记忆不灭!</p> <p> ——适值南通1971年兵入伍50周年前夕,谨以此篇献给有缘于新沂驻地的战友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