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数学阅读者(第9季)</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华应龙与化错教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10.12~2020.11.6</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4天的阅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束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br></p> 化错是什么? <p>“化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错误为正确。其实也可以把化错数称为“融错”,也就是融化错误,把错误当成一种课堂的资源,错误是有价值的,促进课堂的生成。</p><p>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对我们所教授的对象:小学生而言,错误更加有必然性。化错有以下几点作用:</p><p>①创新,有一些创新往往是我们自己不经意间创造出来的,创新是有个性的,错误也是,它们有一定的联系,利用好学生错误可以保护好学生的创新特性。</p><p>②化错可以落实课程标准强调的“自主探究学习。”在新课程主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下,更加要求尊重学生的差错。</p><p>③化错可以落实真正的“过程教学”。正是有了差错,才是学生真实的思考,才是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的学习活动发生。</p><p>我们要做到三“容”“融”“荣”,首先要“容”,需要教师,学生悦纳自己差错,并且创造机会暴露差错;其次要“融”,教师要做到观察,分析与倾听,让正确在差错中生长,而且教师自己要利用好自己的差错,教师也会犯错也是正常的这还可以很好做到以身作则,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后还需要“荣”,只需要做到拾错——分享——感恩。在错误中,悦纳自己,悦纳别人,培养学生做人,做事。我们要做到“化错”,要真的喜欢数学,喜欢学生,喜欢课堂,心存感激,总的来看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尊重。</p> 名师课堂如何?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解决(连乘)”问题</b></p><p><b>启示</b></p><p>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华应龙老师的导入十分充分,很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乘法经验。在学生们不明白老师的意图的时候,教师示范体现课堂机智。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华应龙老师拿到讲台上展示的学生案例是非常特殊的案例——第一个是错例,第二个是特别的正例,以及第三个老师举例也是不一样的案例,更加突出本节课的本质。在学生的案例里面,有呈现出两种思维方式,华应龙老师强调两种写法都是正确的,是一种个性化包容,而不是非要让大家一模一样的进行计算。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华应龙是非常严谨的,而且教学生学会学习,小结方法,展现思维过程,这样由总问题分解开成为一步步小问题,学生自己提出这样的探究过程,展现了课堂设计的巧妙。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巧妙的结合,这个背后是老师的深入思考,而且还有融入国家情怀,人文情怀等德育因素,整个课堂的生成是非常真实自然的,将个人与集体相结合进行教育,着实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典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三角形三边关系”</b></p><p><b>启发</b></p><p> 这个案例中,华应龙老师对这节课的研究非常的深入,他也是一个层层递进的一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之前也上过同样的课,这样通过一个纵向研究对比来进一步的思考,哪一种教具会更好地为今天的学习服务,说明好课他也是在一步一步实践中研究出来的。这节课是让学生在玩中,在巩固旧知中发现新知,最终确立的是纸条这样一个教具,学生发现三角形的本质,它的三是三个点的相互连接,通过三条只调到两条纸条,这样的过度,让学生建立一个标准以及进一步的研究突破难点。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纸条不听话,我也想了一个方法——我觉得可以用磁铁吸纸这样就不容易滑动。总之,这节课的学习是非常快乐的,学生在这种玩中学习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是数学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观念渗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规律的规律”</b></p><p><b>启发</b></p><p> 围绕142857这个数字进行规律的探索,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数学文化。142857,又名走马灯数。它发现于埃及金字塔内,它是一组神奇的数字,它证明一星期有7天,它自我累加一次,就由它的6个数字依顺序轮值一次。到了第7天,它们就放假,由999999去代班,数字越加越大,每超过一星期轮回,每个数字需要分身一次,你不需要计算机,只要知道它的分身方法,就可以知道继续累加的答案。规律:1-6同样的数字,只是调换了位置,反复的出现。可以发现乘以1-6的结果,横竖都有(142857)没有0369 神奇,有点像“数独”不过是没有0369的数独。我们发现,其实142857不管乘以几所得出来的数前后相加总能得到由1.4.2.8.5.7这几个数按一定的顺序组成的数字。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又进一步认识到了华应龙老师,他对构建主义知识观的深度理解,他总是一直在思考,一直有收获。而且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语句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例如:“规律王国也是有国界的”这样的语句是走进学生的世界来与学生进行表达的。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学生有的错误是非常新颖的,是一种大胆的猜测,华应龙就在这个过程中错中智慧的进行教学。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是非常细心的,他们观察到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一下还发现不了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借人喻数——平均数”</b></p><p><b>启发</b></p><p> 把语文与数学融合起来了,在这里通过对平均数的整体认识,把平均数比作人,体会平均数的真正含义。之前我们通过其他书籍也看到过一些老师对平均数的理解,例如吴正宪老师的典型过河案例,体现平均数联系生活的实际运用,之前的俞正强老师也谈过平均是的虚拟性,而这里的华应龙老师则是给我们具体讲了如何向同学们体现虚拟性,这是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的,是学生需要自己去体验的,华应龙老师的“代表这组数据的平均值,代表某一次的成绩吗?”虚拟性就体现出来了。课后反思中华应龙老师对“平均出来的牛体重”反思去创造一个类似“猜牛重,赢大奖”的活动,争取下次尝试。这也提醒我们让学生去试,去做的重要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圆的认识”</b></p><p><b>启发</b></p><p> 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抢着回答就特别有画面感,感受到了一堂好课,他的课堂师生氛围的活跃。同时给我们在圆的认识这一课的启发是我们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圆的特征,还要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画出圆,而且要重视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在传统文化中发现源的一些渊源。这一刻欢迎龙老师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何这样做?一定是这样吗?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来启发学生们对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通过寻宝游戏,圆被创造出来;通过之前图形的认识,对比分析,不同之处,概括圆的特征; 画圆的方法是通过学生自己去把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员的意义;在学习中进一步把圆的问题进行延伸,为接下来学习球做铺垫。这课德育也是凸显的比较明确的,教学生们要先夸别人的优点再指出的问题。而且通过交流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喜欢这样追问,研究学生喜欢自己精力,因此创设研究这个过程是我们可以学习,运用起来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量角的大小”</b></p><p><b>启发</b></p><p>通过研究角的用处,学习教的难点,以及在教学时渗透的思想方法这几个方面为我们具体展示了课堂教学。课堂在设计上十分的巧妙,运用一个滑滑梯的这个情境引入教学,而且在课堂的最后也是通过前后呼应对比,来体会生活中对角的运用。在这里我发现一句我们非常值得学习的话,就是“数学话”同义的,在课堂上可以表达出来的语言可以是“需要有数学的眼睛才能看出来。”这是我们可以学习的一点。与此同时在教学时我发现有一点就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只能在座位上说不能离开座位到台上指点,其实在低年级段的话,我们是不要求这一点的,而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数学表达能力是有所提高的,这一点也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在教学时,我还发现对误差的一个态度就是允许误差但也要求严谨的相统一,我们可以允许学生有一两度的误差,但是不能相差太多。综上,我们在教学时要把握“做”的本质,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去尝试这几点。是的,“两脚其实就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这一点是可以让学生的两角操作提供表象支持,促进学生更顺畅地“呼吸”的。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确实是一个高境界的水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我会用计算器吗”</b></p><p><b>启发</b></p><p>这是一节不一样的计算机教学课。其实也是一件比较特别的课,像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没有上过这样的课,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课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计算机在我们生活中已经运用的非常普遍,可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对计算机的应用是否正确。这也恰好验证了这样的一句话,教是因为需要教,我们要切切实实发现学生需要一些什么东西,从而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我们还去在于教会学生能够决定什么时候需要用计算器,能否使用估算,心算,笔算,计算器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并且判断答案的正确性与有效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分数的再认识”</b></p><p><b>启发</b></p><p> 这节课让我具体明确了《分数的认识》与《分数的意义》两节课的区别与联系。具体看看两次的编排《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的意义》教材安排了“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三段,即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意义》都是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侧重点有所不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从同一物体出发的不同分法,体会平均分在一个物体中的含义,初步理解从一个物体中取出的一部分几分之一。《分数的意义》则把一个物体拓展为一些物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那么具体来看,华应龙老师这节课他是非常有创新意义的,同时华应龙老师启发我们对于班级授课存在把整体学科一定的割裂的弊端这一问题的思考,虽然是存在这样一个课堂之间的割裂问题,但是教师却可以用教学来进行改善,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之后进行前后吃了渗透,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这节课确实非常的好玩儿,华应龙老师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想办法帮助大头儿子用领带量沙发;引用电影《集结号》探究和讨论了炮兵的“密位”概念;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圈一圈,议一议;做一道猪八戒吃西瓜的题目;奖励学生量水池的故事,这一连串都是学生喜欢的方式,而且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教育的过程,整个教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与精彩的,就是在这样一个丰富的认识和体验中不断深化认识和体验。这启发着我们需要去不断积累素材与思考,怎样把整个数学的本质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台湾长什么样子”</b></p><p><b>启发</b></p><p>华应龙老师去台湾的这场旅行,可以说是一趟数学之旅,走到哪儿,听到什么,皆是数学知识,让我感受到了数学家中眼中有数学的一种境界。这也启发着我们,生活中不乏是数学,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正如专家评述所说,这是一堂激发出了学生智慧潜能的课,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步提升,真正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还利用现有的数据条件进行了有趣的课堂讨论,是充满了智慧的数学课,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得到了现实的提高。我认为这节课启发我们要注重这几个重视:重视估算;数学思想方法;是前后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重视学生思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德育教育;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一节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必定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的,这是需要我们去不断在生活中积累的。</p> 学到了什么? <p>①我们要注重敏锐地把握改革意识,注重批判与反思。</p><p>华应龙老师认为,目前教学中处理中的问题主要是:注重组织了烦恼最近有没有学生操作活动而忽视了理性思维活动,注重了学生操作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学理性,注重了数学史料的引证而忽视了对史料内蕴文化功能的挖掘。只有不断的积累数学智慧,提高反思能力,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认识问题,把握问题,解决问题。</p><p>②要注重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数学特色展现。</p><p>这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将科学与求真艺术创新相结合。针对数学本学科进行重新思考,设计数学教育价值。一个有生命力的数学思想和教学特色,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他应该是更开放,不断发展的小人们从多角度去理解和认识。</p><p>③我们要学习华应龙老师的自信文化于创新发现精神。</p><p>华应龙老师一直把工作默默的坐在背后,把真正的教学理念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是在课前课后中不断的思索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我想华应龙老师做到了变与不变:不变的是20年来矢志不渝,不离不弃,有自己的特级教师,教学主张于教学风格;变的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结新果,不断成新形象,是教育事业能够获得最新最大的动能。</p><p>④从华应龙老师身上,我们学习主要有三点向他学习,感悟人生,向他学习博然群书,向他学习勤于写作。</p><p>我们很幸运,能够一直坚持阅读,能够阅读到这样优秀的文章,学习到新理念,而且我们也坚持写作,写心得,把我们的想法,感悟,分享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学习生长过程,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我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想。</p> 阅读总结 <p>本书分为成长之路,教育观,走进课堂,社会反响。在我的成长之路,教育观以及社会反响上面的阅读比较的轻松,而走进课堂,更多的需要我们自己的思考。接下来我来具体的分析一下,我的成长之路部分主要讲述的是华应龙老师的成长经历,阅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其实是能够很好的去了解华应龙老师他的整个生活环境能够更好的与华应龙老师拉进距离,可以看到一个专家,他的自我修炼的过程,激励我们前进。我的教育观可以促进我们对教育先行影院的理解与把握。走进课堂则是给我们看到华应龙老师,他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思考与反思,真正的好可是如何打磨与生成的。社会反响这从大家角度侧面看待华应龙老师给我们一些启发。包括教学上面的,还有包括生活上面的。教学方面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注重文化素养以及对课堂生成的转化;而生活方面就是要对时间紧紧的把控,紧紧抓住时间,利用到最大化,思考到最大化。</p> 结语 <p>看华应龙老师的书是一种享受,能够感受到华应龙老师人格深深的魅力。华应龙老师是一位连上厕所都要抓紧小跑的人,大年三十坚持写文章的人,在飞机上还在想教学方法的人,我们也要抓紧,阅读不止步,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