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六景

又加又减

<p>国庆黄金周过后,好友结伴,游览大同。</p><p>大同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公元398年,北魏王朝迁都于此,时称平城。北魏的“平城时代”,实现北方统一,形成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佛教中心,至494年魏都再迁洛阳,历经七帝97年。</p><p>大同位于晋冀蒙三省区交界,自古有“北方锁钥”之称,明朝的长城沿线,设置9个边防重镇,大同镇因“屏全晋而拱神京”,位居“九边之首”。</p><p>长期以来,大同以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而闻名,以至提起大同,人们想到的是“中国煤都”,而非“魏都平城”。</p> <p>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他是第一位访华的法国总统,其间专门安排访问大同,周恩来总理亲自陪同,观览了云岗石窟,还品尝了传统的大同铜火锅,这是当年大同的惊天大事,也广为西方媒体关注。为何专程大同?有说总统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有说其祖父曾在大同任过传教士,寻迹而来;还有说正值冷战及中苏对峙期,大同是战备前沿重镇,邀请蓬皮杜访大同,是中法关系的特殊待遇。后种说法贴切,由此可见当年大同的战略地位及其低调的传统。(此为网络照片)</p> <p>如今大同,已全无“煤都”的踪迹,迎宾大道跨过御河,连接东西;市区建筑宽敞整洁,街市繁华。进出大同四通八达,从北京到大同,乘高铁最快车次仅1小时46分,十分便利。记得当年(应是1998年)从五台山返京,途经大同,当时京大高速正在修建,而公路上车多行缓,拉煤大卡车居多,我们在尘埃中颠簸了大半天,一路甚为辛苦。</p> <p>10月中旬,大同已是色彩斑斓,秋意浓郁。我们观石佛、登城墙、游土林、望恒山、进博馆、走木塔,行走在古城旅游版图间,虽走马观花,但处处可以感受到这座曾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的塞上古城的历经沧桑。</p> 云冈石窟 <p>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麓(约17公里),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p> <p>石窟景区前的昙曜雕塑。</p><p>昙曜高僧主持开凿云冈石窟,其地位有如莫高窟的乐尊和尚,所不同的是,乐尊柱杖西游至莫高窟,见千佛闪耀,心有所悟,始凿下第一个石窟;昙曜则是遇北魏文成帝东巡,御马衔其衣不再前行,文帝感其佛法高深,遂命之为“沙门统”,主持魏朝佛教并开凿云冈石窟。此为“马识善人”典故由来。</p><p>云冈首批石窟(第16—20窟),后人称之“昙曜五窟”。</p> <p>云冈石窟作为北魏皇家石窟寺,气势恢宏,礼佛大道的两排“骑象四棱神柱”,蔚为壮观。</p> <p>神柱每面双排佛像叠坐,雕饰庄重。</p> <p>石窟群入口有山门,古色古香,门额题写“入佛知见”四字,进山门,入佛境。</p><p>“入佛知见”,应有“心入佛境”之义,两侧门联是:于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p> <p>此为第一窟,名石鼓洞,窟內有二层方塔,佛雕壁画残存。一窟与二窟为一组塔庙双窟,号曰“石鼓寒泉”。</p> <p>石窟沿山岩凿建,门窗结构依旧,秋日斜照,窟內敞亮。</p> <p>第三窟(灵岩寺洞)是云冈最大的洞窟,主尊阿弥陀佛高10米,倚坐,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p> <p>第五窟为大佛洞,窟内北壁坐佛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高大的佛像,后世包泥彩绘,呈唐代风格。</p> <p>东西两壁各一立佛,西立佛鼻直眉弯,略显笑意,雍容秀典,被誉为最美的东方微笑。</p> <p>第六窟雕饰富丽,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窟內中央方形塔柱分上下层,高15米,造像众多,胡风汉韵,交相生辉,千余年至今,依旧过眼震撼。窟內30余幅反映释迦摩尼一生的佛传故事图,弥足珍贵。</p> <p>一窟二佛,并不多见。</p> <p>有些窟內的石佛已风化不清了。</p> <p>彩绘壁画,较完整存留不多。</p> <p>第八窟的木构窟檐,保存完好。</p> <p>第九窟门仿中国传统庑殿式建筑,两侧对称布龛,分层雕刻,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p> <p>第十六~二十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称“昙曜五窟”。窟内主像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p><p>第十六窟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 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p> <p>第十七窟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高15.6米,头戴宝冠,体壮伟岸,衣饰具异域情调,其面部、手臂毁损严重。</p> <p>第十八窟主佛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p> <p>第十八窟外景,上窗下门。</p> <p>第十九窟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p> <p>石窟沿山岩石凿建,凹凸不一,第十九窟和第二十窟之间,立有胁侍菩萨。</p> <p>胁侍菩萨总是目清眉秀,秀丽典雅。</p> <p>第二十窟是云岗石窟的标志,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形成露天造像。</p><p>主佛高13.7米,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身躯挺拔健硕,神情气势雄浑,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大佛两侧各一立佛与胁侍菩萨,西像惜毁。</p> <p>大佛侧面,精美绝伦。</p> <p>北魏晚期郦道元的《水经注》,描述云岗石窟盛况云:“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p><p>云岗石窟以石刻著称,单窟巨像为最,“真容巨壮”,字字传神。</p> 老城古墙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同古城墙位于市中心,城墙高约14米,周长7公里多,呈正方形状,设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现存古城墙是明代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55, 255, 255, 0.98); color: rgb(51, 51, 51);">于汉、魏、唐、辽、元旧城基础上增筑的</span>,大同由此成为明代的九边重镇之首,名闻天下。</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东门称和阳门,取《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意。老祖宗的精髓,万物和谐。</span></p><p><br></p> <p>游人拾级而上。</p> <p>城楼雄伟,山川毓秀。</p> <p>城墙围筑,固若金汤。</p> <p>秋日夕阳,满城金辉。</p> <p>斜阳余晖,穿越城门。</p> <p>大红城门,古今威武。</p> <p>护城河水,清波轻舟。</p> 城南土林 <p>  大同土林位于市区东南18公里处,景区规模很大,相对集中的景点约有三平方公里。</p><p>土林是一种奇特的地质地貌,也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演化杰作,云南元谋的土林最有名气,其他还有四川西昌、西藏扎达、甘肃天水与张掖等地。</p><p>大同土林现于黄土高原,别具塞上的苍凉肃穆之美,尤其在秋季。</p> <p>进入景区有宽阔草地,秋色金黄。</p> <p>土林是一种独特的流水侵蚀地貌景观。数千百年的冲刷形成沟谷,最终分裂成一个个土墩、土柱,形状多样,水的神奇力量,叹为观止。</p> <p>远看,如一座丰碑。</p> <p>近看,纹理浑然天成。</p> <p>多姿多状,横看侧成,令人充满想象。</p> <p>土林湖畔,日落宁静。</p> 北岳悬寺 <p>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恒山道教始于西汉,北魏始兴盛,成为主流全真派圣地。</p> <p>悬空寺,建在恒山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寺院悬挂在峭壁间,十分险峻,李白为此留下“壮观”墨宝,徐霞客赞叹其“天下巨观”。悬空寺内供奉“释”、“道”、“儒”,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三教合一”的寺院。</p> <p>悬空寺由禅院和南北二楼组成,大小殿阁40余间,最大不足36平米,在高耸陡峭的岩壁上,可谓建筑奇葩,巧夺天工。</p> <p>悬寺入秋,殿阁玲珑。</p> <p>2015年9月,和同学阿钦曾登临悬空寺。(此三张照片阿钦所拍)</p> <p>走在狭窄过道上,如临悬崖,战战兢兢,几分惊险。</p> <p>记得这是北楼的佛堂。悬空寺为“两楼一桥”布局,分南楼和北楼,木桥如栈道相连。</p> 大同博馆 <p>大同市博物馆,是一座地志性综合博物馆,藏品以彰显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边陲重镇军旅文化、宗教文化特征而著称,特别是北魏、辽、金三代的精品文物,在国内享有盛誉。</p><p>大同博物馆馆藏文物七万多件,国家一级品132件。从石器时代到清朝民国,年代非常完整,多是大同地区出土的文物。(此照片来自大同博物馆)</p> <p>大厅壁画《北魏贵胄出行图》,描绘北魏庞大的出行场景,气势雄浑,壁画前的铸铁雕塑“牛·车”是以两件馆藏文物为原型打造,与壁画相映成辉。</p> <p>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有几件为镇馆之宝,其中的石雕棺床和石雕柱础,与云冈石窟的佛像雕塑一脉传承,其雕工卓越,装饰华美,是北魏石雕艺术精品。</p><p>石雕棺床( 棺椁停放的底座 )</p><p>长241厘米,宽133厘米,高51厘米。图为石雕床榻的前立面,细砂岩质,呈倒“山”字形。上部缠枝忍冬枝纹之间雕有舞蹈及各持乐器的伎乐童子、神兽等,下面边框饰水波纹,床足雕出四个肌体雄健,双手托举的力士。(此照片来自大同博物馆)</p> <p>中间两个力士反身相对,呈胡跪状,一手反托上部的兽牙,一手抓着兽面两边的獠牙,面部泰然祥和。</p> <p>石雕柱础 ( 司马金龙墓出土)</p><p>造型简洁优美,雕工娴熟细腻,绽放的莲花,流畅的忍冬纹饰,显示出北魏时期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和流行的佛教、西域装饰风貌。</p> <p>北魏彩绘漆屏 ( 司马金龙墓出土)</p><p>此为木质漆屏风,上绘有多幅人物故事画,色彩艳丽,线条清晰。这一漆屏既是魏晋时期漆器珍品,又是北魏绘画史上的佳作。</p> <p>北魏陶俑阵(司马金龙墓出土)</p><p>陶俑阵全部由釉陶制,后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修复而成,共有238尊北魏出行造像,是国内迄今为止北魏时期阵容最大的俑阵。</p> <p>场面恢弘,造型逼真,令人震撼。</p> <p>在馆藏品中,还有不少北魏及历代镇墓武士俑,他们和镇墓兽一起,保卫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的安全,他们是完全的士兵模样,但面部表情夸张可爱。</p> <p>这尊武士俑,手舞眉开,神情欢乐,且肚囊凸出。</p> <p>镇墓兽有人面兽身,俯首面下,忠诚、和善的模样。</p> <p>兽首兽身的镇墓兽,则狰狞凶恶。</p> <p>还有陶塑墓主人像,恭敬规矩。</p> <p>北魏胡人牵驼俑,生动有趣,幸福与快乐写在脸上,溢于眉间。这些文物佐证了北魏平城的民族融合与都市繁华。</p> 应县木塔 <p>应县木塔,名称释迦塔,位于山西朔州市应县的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构塔式建筑。 其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采用卯榫结构,无铁钉;全塔共用斗拱54种,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p> <p>木塔已近千年,巍然矗立。</p> <p>木塔四面,匾额悬挂。</p> <p>南面最顶层的匾额“峻极神功”,为明成祖书写(1423年),其次层&nbsp;“天下奇观”,为明武宗书写(1518)。</p> <p>释迦塔位于山门和大殿之间,属“前塔后殿”,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进南门有尊释迦摩尼佛像。</p> <p>北门上匾额“法海慧莲”,门框木壁陈旧褪色。</p> <p>木塔外檐层叠。</p> <p>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结构形式,将梁、枋、柱连接成一体,坚固又极具装饰性。</p> 告别古城 <p>古城大同行,三天两夜,高铁来回,毫无舟车劳顿。塞上10月,早晚出门,已是寒气逼人,但也正是大同最美季节。那天登古城墙已近傍晚,古城楼与新城区皆沐浴在夕阳余晖间。赏景寻古,不虚此行。</p><p>归途间,老朱同学提议,下趟访安阳殷墟,我满心赞同,还可顺访洛阳,看看龙门石窟,近瞧那尊以武则天容貌仪态雕塑的卢舍那大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