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第一天 <p> 忘不了2020年10月15日那天接到的通知让我参加国培师德培训的短信,揉了揉眼睛,赶紧打开邮箱确认了一下,真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给我发来的通知,激动不已的我赶紧请示、回复。</p> <p> 期盼已久的11月4日报道的日子来到了,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坐飞机,所以早早起床向延吉朝阳川机场赶去。从太阳初升到夕阳西下,从飞机到地铁再到公交,为了做好防护,我一天没摘口罩,一天没吃没喝但依然神采奕奕!</p><p> 北京师范大学,我终于来了!</p> <p> 美丽的校园,是一座中式现代气息下的山水书院园林,处处散发着书香的气息,一走进校区,我就被它的风格吸引住了。</p> <p> 走进公寓,在志愿者老师的帮助下登记完毕,迫不及待来到我的宿舍,认识了来自上海的非常年轻可爱的一位高三的老师,似乎没有过渡,我们一下子就熟了,但是由于我一天没吃东西了,没有等她就一个人来到食堂吃起晚餐来,还非常幸运地认识了四位来自不同省份的优秀教师。</p> <p> 晚饭后,第一天线上“相见欢”开始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能与19个省份优秀的教师在这里相遇,向他们学习,我真的是太幸运了!</p> 记录学习第一天 <p> 2020年“京师好老师生命成长营”第25期今天开班了!我的内心无比激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师德培训者研修项目,第一天的学习,我如同一个小学生一样汲取着中华文化知识,品味着中华文化涵养师德的内涵和《论语》中蕴含的好老师的标准!品读中华经典,是这个时代的补课!</p><p> </p> <p> 在气质非凡的主持人崔欣老师的主持下,大家齐声诵读经典《礼记·大学》中拉开帷幕,全场肃立、端书、诵读,那种对传统文化的崇敬被激发出来,直接将我带入经典之中,说不出来的感觉,却很是神圣,我喜欢这种感觉!</p> <p> 首先我们欣赏了舞蹈剧《何为第一等事》,用舞蹈+诵读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p> <p> 上午是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北京师范大学)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院长王文静教授的专题讲座《中华文化涵养师德》。她的讲座让我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了“读圣贤书,如饮上游水”。</p><p> 中华经典——一本可读几千年的书。</p><p> 品读中华经典——一个时代的补课。</p> <p> 王教授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说起,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是关乎全社会人心教化的大问题,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社会治理大方案,可现实工作中常常看到教师的职业倦怠,更谈何争做“四有好老师”呢?</p> <p> 今天听了王文静院长的讲座,我豁然开朗起来,她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华美德;中华文化涵养师德的根本目的是“学以成人”;中华文化涵养师德的最要处是“可使内心境界日新”;新时代教师要通过“四维明道 五课贯通”来学习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涵养的三大途径是“心上用功 学思践悟 内圣外王”;中华文化涵养师德的基本遵循“信”与“诚”。</p> <p> 当前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就是不能触动真情实感,无法引起内心共鸣,想要改变这一切,唯有“文化涵养师德”才能向下扎根,高速成长,一个人最终只能靠自己才能变成有德之士!</p><p>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中华经典中的智慧能净化我们的内心,品读经典可以让我们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p> <p> 下午齐声诵读经典《论语·学而》后,我们迎来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前组织部副部长王秦丰教授的专题讲座《〈论语〉与好老师》。</p> <p> 王教授从“五常”理念、君子人格、教育思想、好老师四个方面娓娓道来,将《论语》中的道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工作、生活各方面教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并深入浅出地向我们讲解了《论语》与好老师的联系,让我深刻领悟了“仁义礼智信”的含义。</p><p> </p> <p> 要做个好老师必须先有爱,爱是宇宙间最基本的能量,是人生成功的第一要素;好老师要做一名君子,崇仁、遵礼、好学;要懂得教学规律,尽己所能;要教书与育人并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正直的品格和感恩的心!</p> <p> 一天的学习结束了,收获满满,也更加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需要学习的太多了!</p><p> 看着群里来自各个省份老师们的心得体会,我再一次受教了,忍不住将自己的感受用美篇记录下来,也将成为我今后学习的目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今后我要将传统文化精髓与日常教育教学相融合,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为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而努力。</p> 校园留念 <p> 感谢来自上海的室友为我专业的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