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无私

乡恋

<p><br></p><p>有一种人对你的爱与生俱来,任劳任怨,奉献一切,却从不求回报,这个人就是母亲。有一种牵挂像一根线,不管你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却总是攥在她的手里,系在她的心上,这种爱就是母爱!</p><p><br></p><p>母亲的一生是勤劳俭朴的一生,又是平凡而默默无闻的一生。回顾她老人家的点点滴滴,在女儿的心目中凝聚成八个字:“纯朴善良为母则强。”</p><p><br></p><p>母亲出生在旧社会一个贫苦的家庭,在她16虚岁的时候,跟随大她13岁的父亲,从现在的通辽市开鲁县的乡下一路奔波来到天山镇八方村定居,一住就是一生。</p><p><br></p><p>母亲生了七个孩子,在大姐的身下有三个不幸夭折,因此,大姐比哥大了9岁。在父亲病故时,大姐已经出嫁。母亲为了拉扯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最大的10岁,最小的4岁,我7岁。)毅然用她那瘦弱的臂膀撑起了这个支离破碎的门户,为此,她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不少的罪。</p><p><br></p><p>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妈一年四季没有闲着的时候,冬季待在家里,所有的家务和一家四口的针线活全是一人承担,其余的时间成年累月地长在山上,晚上到家还得挑水做饭。从春季倒粪种地开始,一天不落地去挣生产队那点可怜的工分用来养家糊口。</p><p><br></p><p>我8岁时的一个夏天,妈上大西召种晚田时,突然天降暴雨,山洪暴发。在回家的路上,妈和梁婶不慎被激流卷入洪水中,冲出一二里地。正在这生死攸关的危难时刻,遇到了从林场回八方而且会凫水的好心人杨跃的搭救,才与死神擦肩而过。当妈被老叔从山上背回家时还昏迷不醒。清醒后她告诉大姐,被洪水冲倒时,心里明白,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老天爷呀睁开眼吧!别把我冲走呀,家里还有三个孩子在等着我呢!”感谢救命恩人和上天的眷顾,妈死里逃生,大难不死!</p><p><br></p><p>妈脱险的第二天上午,我家房后有个废弃的井筒子,虽然早已填平,但发大水时存了水。只听轰隆轰隆几声,井筒陷下去一个大坑,妈听到响声,一看儿子不在屋,赶紧爬起来下地去找儿子。哥正和几个小伙伴在小南坑玩,听到大人们的招呼声急忙往家跑,妈看到儿子的身影,脸上露出了笑容,洪水所淹的病态一扫而光。</p><p><br></p><p>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缺一不可。而我们小时候,最缺的就是烧柴,最累的活是去井沿挑水。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家家户户用于做饭的燃料,主要来源是牛马粪和枯草败叶。而捡粪和搂毛柴是一项力气活,一般都是男劳力完成。而那时,我们兄妹年龄太小,妈不得不亲自上山去捡粪薅毛柴捡茬子。家里生活窘迫,缺乏毛驴车这个运输工具,因此烧柴问题是妈最犯愁和最头疼的问题。好在生产队长非常体晾我家的实际困难,每年冬天都派人给我家搂几十帘子毛柴。姐夫也年年搂几车送来。有男劳力的人家都有牛马粪和按工分分到的秸秆,而不禁烧的萱柴可以用做引火柴。</p><p><br></p><p>我家就不同了,只有一点点牛马粪。妈一人挣得那点工分,分不了多少秸秆。我们家的那些萱柴真好比杯水车薪,仅有的一小垛柴火,妈舍不得烧。夏天好将就,做一顿吃两顿,该省则省。到了冬天可就惨了,冰房冷屋,尤其是外屋的房顶和土墙上,挂满了厚厚的一层霜雪。妈每天早上起来做饭,都得用铲子或菜刀现砸水缸里的冰碴。如果盆子有水,也冻成了冰砣,酸莱缸冻得捞不出菜来。唯一能取暖的是个小火盆,由于烧柴少,火盆扒不上火,就在火盆底下装上一点碎粪沫子或树叶子。妈为了给几个孩子营造舒适的成长环境,自己动手和泥封窗缝,用麻绳捆住一把把谷草制成草连子,挂在外屋的门上,后来又用省吃俭用的钱买了蒲棒莲子。年年冬天,让二叔和大姐夫给我们几个织羊毛袜子。</p><p><br></p><p>人们常说炕热屋子暖,我家的炕上却很少有热乎气,记得小时候,我们哥仨最怕晚上睡凉炕和早上穿衣服,炕上没铺的,直接睡在炕席上,得慢慢地用自己的体温来适应凉炕的温度。庄户人家不得不老早焐炕,家家如比。妈看孩子们睡凉炕难受的样子,每天晚上都用一小簸箕碎柴和粪沫子烧烧炕,掌灯时,再把四口人的被子平平整整地铺在炕上,这样,我们躺在炕上也不至于冻得嘶嘶哈哈。</p><p><br></p><p>由于天寒地冻屋子冷,哥从小冻伤了手脚。每到冬天,他的手又红又肿,厉害时,两个手背肿得像肉包子。双脚的后跟像干枯的老树皮裂着深深的口子,露出鲜红的肉芽。小妹的手脚也冻坏过,生了冻疮,痒得难受,妈就用茄子秧和辣椒秧熬水让哥和小妹泡手泡脚。还用捣碎的土豆泥糊过我们脚跟的裂口子,这些土偏方还真缓解了我们冻伤的手脚。</p><p><br></p><p>我虽然没长过冻疮,但我却饱尝过那种冻僵双手的滋味。在一个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天气里,我曾和妈每天都要去生产队的羊圈里背一篓羊粪回来。这是生产队对贫下中农孤儿寡母的照顾,但每天只许一篓。有一次,看妈太辛苦了,就抢着自己去背。我只身一人来到羊圈里,先往一起划拉聚堆,然后再用小撮子装进花篓。人小干活慢,又冻得伸不出手来,等费劲巴力地装满一篓时,双手已冻得麻酥酥硬邦邦的,像猫咬似的。当我好不容易把羊粪背到家时,急忙去火盆前扒拉火烤手。这一烤疼痛加剧了,火烧火燎十指胀乎乎的钻心地疼痛,自己恨不得把手指咬下来。</p><p><br></p><p>忆儿时的自己,感觉妈就是家,有妈在家就在。每天一日三餐,妈亲自为我们烧火做饭。每晚睡在被窝时,妈不是洗衣服就是在暗淡的火油灯下缝补衣服,或纳着鞋底。时常是一觉醒来,揉一揉惺忪的睡眼,看见妈还在忙碌着,就心疼地叫着妈快睡吧,可是她总说一会儿再睡。于是给这个孩子掖掖被角,给那个孩子盖上棉衣。儿女们都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妈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总是不知疲倦地劳累着。</p><p><br></p><p>女人一旦做了母亲,几乎无一例外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儿女们的身上。这份劳碌和繁杂而又无休止的家务累得她们直不起腰来。吃苦耐劳,恪守妇道是妈一生的真实写照。妈做得细腻,做得纯粹,是我至今都无法比拟的。</p><p><br></p><p>记忆最深的是,我们兄妹几个上学的每一年冬天,妈都是很早地从土炕上起来,亲自下厨为我们准备早饭,并将我们的小棉袄小棉裤用灶膛的火烤热了再让我们穿上。妈从来没让我们姐妹做过一次早饭。除此之外,每天早晨的洗脸水都是温热了才叫醒我们。</p><p><br></p><p>父亲的早逝,让我们倍感凄凉,但妈却挺直了腰杆为儿女撑起了一片天。她常说:“大(指父亲)不在了,不能让孩子们再像没妈的孩子们一样可怜。”</p><p><br></p><p>当我工作调动离开家的时候,妈哭得特别伤心,就好像我远走高飞再也不登家门似的。她是真舍不得女儿离开家呀!后来女儿成婚再次调到天山口后,她没掉一滴眼泪,因为她放心了,女儿成家立业再也不用自己操心了。每当节假日,我回去看她时,临走时她都依依不舍。有时亲自送到大门外,目送我拐过小巷,等到看不到女儿的背影才会返回屋内。</p><p><br></p><p>妈的针钱活极好,在上个世纪,人们的穿着和鞋子基本是手工制作,妈做的棉衣服,不仅棉花絮得薄厚均匀,而且针角细密,做出的成衣板板整整,她无论是做鞋帮还是纳鞋底,都非常讲究有模有样。由于她老人家做活太挑剔,我做的针钱活她根本相不中,所以大大小小的针钱活从不用我插手。久而久之,我懒于针钱,心安理得的穿现成的。</p><p><br></p><p>我79年结婚,有了丈夫和儿子,一家三口的棉衣服全由妈和嫂子承包。妈在我每年的暑假里都来家一次,帮女儿拆洗被褥,做做棉衣。我只是打打下手,浆浆洗冼。妈年纪大了眼花得厉害,有时纫针得我帮忙。她无不担心地问我:"等我没了,谁给你做棉衣服?”我开玩笑回答:“等你没了,有我嫂子,等她年龄大了,我也该有儿媳妇了。”妈听完笑着说:“懒人有懒命啊!”那时有谁能想到现在,想穿什么有什么,很少有人穿自己做的衣服。只要肯花钱,什么手工活机器活的都有专门制作的缝纫部。</p><p><br></p><p>別看我不擅长针线活,却能扎花款枕头顶。款,是我的拿手好戏。即把六寸左右的正方形的白漂布或白粗布,绷在用木板做成的正方形的花绷子上。(俗称正子)款,需要视力好,它不用画样子只是数布丝,按不同数字的布丝扎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我悟性较好,只要有款出的图样,我一看就明白。不用人指点,就能款出一顶顶的枕头来,有的像菊花,有的像梅花,还有的像各种花的。款,讲究对称,是一种图案美。当我沉浸其中沾沾自喜时,妈又告诫我:“扎花描云不算巧,大针大线揍(做)到老。老摆弄那玩艺,真替你犯愁。”现在,我的抽屉里还珍藏着老妈的一枚顶针,橱柜里还有自己的“杰作”款的枕头顶在压箱底。每次看到顶针和枕头顶,都会勾起我对老妈的回忆。</p><p><br></p><p>如今想起来,我对妈的亏欠最多,她不仅养育了我,而且伺候了我整个月子。并把我的儿子一直带到七岁,其中的辛苦与劳累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中。</p><p><br></p><p>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现在儿女们也都儿孙满堂,生活条件愈来愈好。想报恩,却子欲养而亲不待了!</p><p><br></p><p>妈的一生,有过痛苦,但也享受过幸福。在哥长大结婚以后,她苦尽甘来,告别了上山爬岭的艰辛劳作,结束了铁将军把门的生活。哥嫂很孝顺,处处依着她。家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吃穿不愁,想吃什么买什么。而且一双孙女孙子对奶奶疼爱有加,甚至胜过爸妈。妈老了也特别知足,脸上经常带着微笑。</p><p><br></p><p>可叹老妈在我40岁那年,突发心梗与世长辞。她走得是那么匆忙,又是那么突然,匆忙得未让我们哥仨见到她临终的最后一面。当时的我悲痛欲绝,天天以泪洗面。有时半夜也会哭出声来,想老妈想得肝肠寸断。离别尚有团圆日,永诀再无相逢时,这是我人生中一次最致命的打击。</p><p><br></p><p>老妈死亡的消息一传开,村里的父老乡亲们来吊纸的络绎不绝。她的人缘极佳,人品和性格受到全村人的敬重和爱戴。她虽出生在旧时代目不识丁,却识大体明事理,并秉承了旧时代的许多传统美德。一生与人为善,从不和任何人结怨。因此她出殡那天,为她送葬的人有亲属,有邻居,然而更多的是那些村民百姓和父老乡亲。</p><p><br></p><p>老妈92年过世,实行的是土葬。两个叔叔坐阵指挥,叔伯兄弟们跑前跑后各有分工,凡是在家的兄弟姐妹和侄男个女们,不管外村还是本村的接到信后,一个不落地全回来为大娘送葬。尤为感动的是四婶的儿子玉琢看到哥一人又要扛幡又要扛棺材头的,他毅然提出代替孝子为大娘扛棺材头。123的棺材又大又沉,起灵时,玉琢弯着腰站在棺材的中间,双手往后背去紧紧抠住棺底,两个姑爷(老妹夫和老伴)相伴左右,小心翼翼地缓缓地抬到院外绑好的杠子上。</p><p><br></p><p>抬棺的人争先恐后抢着抬棺,棺材需要24杠,而我家的祖坟离村子有六七里地,路上需要有人接替,没等家人安排,杨玉峰和杨玉琢两个叔伯兄弟早已开着自家的四轮车拉着两车人奔赴在路上等待。我们翟氏家族倍受感激,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些纯朴善良的好心人啊!</p><p><br></p><p>感恩母爱的话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这两个字轻轻地读出来,却是如此的沉重,它积淀了女人的一生心血。我知道女儿是妈在仆仆风尘中用心栽下的花,而妈早已变成让我时常流泪的灵魂。如果老妈天堂有知,听到女儿对您的思念,一定会含笑九泉的!</p> <p>老母亲在八方村自家院内</p> <p>母亲和孙子及我家三口</p> <p>母亲和儿子儿媳及孙子</p> <p>母亲和儿子及一双孙辈</p> <p>母亲和孙女及我们姐俩</p> <p>朋友和我们母女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