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我们郏县,有一个名扬中外的地方,这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和其弟苏辙的长眠地及其父苏洵的衣冠冢~郏县“三苏坟”,后经扩建统称“三苏园”。</p> <p>这是“三苏园”的门楼和门前广场。</p> <p>景区门楼座北朝南,正上方分别镶着“三苏园”和“千古风流”金色大字,门里上方镶“千古景仰”四字,宏伟气派。</p> <p>三苏园位于郏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茨芭镇“小峨眉”山下,占地680亩。主要由东坡湖、广庆寺、三苏祠、东坡碑林、苏轼中年布衣塑像、蛤蟆踏、苏仲南夫妇墓及梁氏墓、三苏陵园、三苏纪念馆、东坡艺苑等景点组成。现把我看到拍摄到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汇编一起,让不曾到过三苏园的亲们也知道一点有关三苏的故事。</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东 坡 湖</b></p> <p>东坡湖畔,景色诱人。</p> <p>东坡湖是一座人工湖,形似耳朵,寓意东坡先生之聪慧,湖面面积66亩,与苏东坡66岁阳寿相对应,湖内小岛总面积约1102平方米,寓意东坡先生葬郏的时间是1102年6月25日。今天看来湖里基本无水,不知是季节因素或是别的原因。</p> <p>而在东坡湖北部的坝上却见到的是垂柳摇曳,湖水青澈,风景如画。</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 苏 纪 念 馆</b></p> <p>通过这条黄叶飘飘的步道可到三苏纪念馆。</p> <p>纪念馆门前建有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的塑像。</p> <p> 这是进入纪念馆时录的视频,从中可以看出院内建筑的精美和各展厅的外部概貌。此馆是一座集展陈、三苏生平介绍、文艺演出为一体的大型展馆。主要有苏洵展厅、苏轼展厅、苏辙展厅、苏轼文学展厅、苏轼书画展厅、苏轼哲学思想展厅和尾厅组成,不只是一个院子。全面展示了三苏父子坎坷的人生经历、卓越的为官政绩、深邃的哲学思想、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等内容,全面呈现了三苏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p> <p>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系苏轼苏辙父亲。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栾城(今河北西南部)。少年喜游,二十七岁起发愤读书,大器晚成,终成一代文章宗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治平二年(1065年),主编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后积劳成疾,于次年(1066年)卒于京师,享年58岁,葬于故乡四川眉山。</p> <p> 苏轼,字子瞻,又名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据《苏东坡年谱》等史料记载,苏轼生于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卒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崇宁元年(1102年)闰6月25日,葬于“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嵩山峨眉山”,即现在的河南省郏县茨芭镇苏坟村。</p><p> 苏轼在世时,曾出任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府,入为吏部、兵部、礼部三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位高权重。又曾被贬到黄州(湖北)、惠州(广东)、儋州(海南)等地,仕途坎坷。苏轼一生为官清廉,爱国忧民,政绩卓然,赢得了后人的无限敬仰。</p><p> 苏轼是宋代继欧阳修之后北宋的文坛领袖,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其诗、词、文,风格多样,豪放、旷达、婉约具备,尤其开创了豪放派之先河,其成就达到了宋代文学的颠峰。</p> <p>这是从苏轼书画展厅随手拍摄的几幅东坡手书。我一个普通人,且不说东坡先生的辉煌成就,仅看一眼东坡写的字,就令我无地自容,自此再不敢将吾丑字露面。</p> <p>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系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为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一生大半时间做下层官吏,元祐年间,官至门下侍郎(副相),为元祐之政起了重要作用。其现存诗一千八百余首,存散文一千一百余首,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112年卒于颍昌(今河南许昌市),葬于先逝的兄轼坟侧,即现在的郏县茨芭镇苏坟村。</p> <p> 因为纪念馆中内容太多,还没有细看就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所以很多镜头没有拍摄,很多内容没有记下,现只能就手机内仅存的几个镜头作以展示,没有拍到或没有记下的有些关键内容只得留下遗憾,由阅者自己去查阅补充了。</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广 庆 寺</b></p> <p>广庆寺,据寺内《重修山门碑记》载,是由宋仁宗敕修,高宗赐名。是一座传统的寺院建筑,由南天门、天王殿、钟鼓楼、文殊殿、普贤殿、大雄宝殿等组成。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布局严谨,汇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特点,最为独特的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据说这种布局在全国极为罕见。</p> <p>这是广庆寺门前广场和户外环境。</p> <p>这是广庆寺南天门。</p> <p>这是天王殿。</p> <p>这是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院的视频和照片情景。</p> <p>这是居东的钟楼。</p> <p>这是居西与钟楼对称的鼓楼。</p> <p>这是座东的“文殊殿”。</p> <p>这是座西的“普贤殿”。</p> <p>这几张照片和视频是正面居中的“大雄宝殿”情景。</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 苏 祠</b></p> <p>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一进三、寺祠合一的第三院“三苏祠”,是国务院确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三苏祠,位于广庆寺后,属前寺后祠建筑格局,是元直正十年(1350年)郏县县令杨允祭拜苏坟时所首创。该祠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包括卷棚、耳房等。卷棚下的碑刻为元、明、清各朝代所立,分别记载了三苏祠的历史沿革。祠阁内保存着元代所塑的三苏父子泥塑彩绘坐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侍列左右,三人身穿朝服,面含微笑,栩栩如生,距今已有600多年,是全国保存最好的一尊元代三苏父子泥塑彩绘像。</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东 坡 碑 林</b></p> <p>从“三苏祠”可进入东院的“东坡碑林”,碑林内除了两处房屋“仰苏堂”和上书“浩然正气”的“官厅”,两个院子的四周廊道全部是东坡先生的诗文碑刻。</p> <p>这是东门即正门以里影壁墙上毛主席书写的东坡词《念奴娇 . 赤壁怀古》。</p> <p>这是《东坡碑林》的东门,也是正门,站门口可以看到影壁墙上毛主席的手迹(我没有走东门,是走广庆寺进,再从第三院的“三苏祠”进入“东坡碑林”,最后走东正门出来)。</p> <p>这是正门(即东门)旁的指示说明牌。据我了解并查阅有关资料,“东坡碑林”是2002年纪念苏轼葬郏900周年时建成,占地约3000平方米,碑廊261米,刻碑镶嵌321块。是继湖北黄岗东坡碑林后又一以书写东坡诗、词、文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碑林。收录了我国当代190位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东坡先生著名诗文136篇,涵盖上至宋仁宗嘉祐六年(1062年)苏轼出任风翔府签判所作的《和子由渑池怀古》,下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100年)即苏轼去世前两年,谪居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市)时作的《减字木兰花巳卯儋耳春词》,前后跨度38年。这是当代书法艺术的瑰宝,代表了我国当代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金蛙迎宾道与东坡中年布衣像</b></p> <p>从“东坡碑林”东门出来,对面就是通往苏轼中年布衣像的甬道,行走于此道会发出“咯哇,咯哇”的蛙叫声,故称“金蛙迎宾道”,又叫“蛤蟆踏”,据说被列为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此次我重谒故地,有意又跺了跺脚,仍然和我二十年前来时一样发出清脆的蛙叫声。</p> <p>伴着蛙鸣声步上台阶,来到东坡先生的塑像前,据有关资料记载,东坡中年布衣像,是1986年为迎接全国第四次苏轼学术研讨会的召开,由河南大学美术系师生集体创作。塑像高4.2米,像座高3.5米,磨光青石砌成,工艺细腻,形态逼真,手持书卷,表现了东坡先生敢于进谏,为国为民的豪迈气概。同时,塑像面向西南,象征着东坡先生在遥望故乡四川。</p> <p>东坡中年布衣像周围景色斑斓,风光养人,人们希望让优美的环境陪伴着先生,显示了人们对东坡先生的敬仰与爱戴。</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苏仲南夫妇墓和梁氏墓</b></p> <p>在去往“三苏坟”将要走近神道时,路东是苏辙次子苏仲南夫妇的坟墓,路西是苏辙长子苏迟的夫人之墓。</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 苏 坟</b></p> <p>这个指示说明牌已经作了简要介绍,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江苏常州,次年闰六月,由江苏常州移至河南郏县安葬,十年后即公元1112年,其弟苏辙卒于颍昌(今许昌),亦随其兄葬于此处,当时称“二苏坟”。元直正十年即1350年冬,郏县县尹杨允置二苏之父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间”,自此始称“三苏坟”至今。是国务院确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这是“三苏坟”陵园门前神道的情景,两侧古柏为宋柏,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还有元代青石雕刻的华表、石马、石羊、石虎、翁仲等仪仗。′</p> <p>这是“三苏坟”陵园的大门,匾额“三苏坟”,是原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启功所题,两侧一幅楹联“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两峨眉”,是当代书法名家张建锋所书。</p> <p>进入“三苏坟”陵园大门,首先看到的是“青山玉瘞”坊,据载,此坊是明代郏县学者、浙江右布政使王尚䌹在明正德元年(1506年)二月所建,清嘉庆年间知县李虎臣重修。该石坊为青石制作,高3.25米,宽3.54米,坊楣上是王尚䌹所题行书“青山玉瘞”,背面是王尚䌹楷书《祭三苏文》。</p> <p> </p><p> 再往前是“飨堂”,主要为古代官员拜谒苏坟用于陈列贡品,悬挂挽联、挽幛、祭文、颂词所用。“飨堂”建于元代,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门上方悬挂着当代书法名家朱乃正题写的“千秋景仰”和全国书法协会理事苏士澍书写的“大山名川存千古英灵之气,皇天厚土知一生忠义之心”联。</p><p> 在“飨堂”前有许多石碑,上面的碑文大都看不清楚,即使免强看清一些也是基本不懂意思,只特意拍下了这几个字: 郏县知县陈燧。</p><p> 在这个院子的东面有5间斋房,是过去官宦祭祀“三苏”前吃素、沐浴的地方。</p> <p> 穿过“飨堂”便是坟园,首先是祭坛,祭坛是青砖铺地,青石围成,属于明清筑台式祭坛,是历代拜谒三苏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站在坟冢前的祭坛上,眼望苍松翠柏掩映下的三座坟冢,就是闻名中外的三苏坟: 东为苏轼,中为苏洵,西为苏辙。</p><p> 在三苏坟西南还排列着六个墓冢和一个碑刻。墓冢是苏洵曾孙箕、筹、符、筌、簟、籥六公子之坟。墓碑是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知县马乾元追立,清道光四年(1824年)重立。</p> <p>这是苏轼墓与碑。</p> <p>这是苏洵墓与碑。</p> <p>这是苏辙墓与碑。</p> <p>早就听说“三苏坟”的柏树都是朝向西南,意为苏家父子在遥望家乡思念故土,这次拜谒特意留神果真如是,就连“三苏坟”大门内已斜到门楼上的老柏树更是朝向西南。这种奇观不由让我深深感叹,东坡先生不仅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之豪放词作,同时他还是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人,这又让我想起了东坡先生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p><p>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p><p>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p> 吟诵着这充满感情的千古名篇,又联想到了《明月几时有》歌与音乐,就让我们随着这深情感人的旋律结束这集美篇吧。</p> <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制 作 : 王 军 寨 .</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时 间 : 2020.11.4.</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