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临沂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农村组)于2020年11月2日至11月6日在平邑县兴蒙学校隆重举行。为了提升我校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11月4日,白彦镇中心校的30位老师继续认真观摩了八位老师的精彩课堂。</p> <p> 来自我县的高瑞辰老师带来的是五年级《松鼠》一课,高老师通过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的视频导入新课,同学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在高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通过研读课文,想象画面,对松鼠外形、活动、搭窝有了形象生动的理解。高老师对比已学的课文《太阳》,讲解了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文的常用表达方法,寓教于乐,循循善诱。</p> <p> 郯城县葛富丽老师带来的是六年级《古诗三首》一课,葛老师带领我们领略了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她结合第一首古诗《浪淘沙(其一)》详细讲解了理解诗句的方法:借助注释,查阅资料,想象画面;引领同学们通过诗句的理解上升到诗人和黄河两岸人民的艰难坎坷的生活,教育大家要心存希望,逆流而上,热爱生活。</p> <p> 兰陵县刘智慧老师的《寒号鸟》一课通过视频导入让大家对寒号鸟这一动物有了直观的初步认知。她通过对文章的层层剖析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我们形象的认识了一只“得过且过”的寒号鸟。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生活,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懒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p> <p> 兰山区王东晓老师的六年级《盼》一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脉络清晰,王老师通过对“盼”的源头、经过和结果的分析和小主人公“蕾蕾”的心情变化:急切——兴奋——失望——着急——担心——不甘,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单纯美好的童年时代。她通过小练笔让同学们学以致用,深刻理解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p> <p> 罗庄区孙文杰老师的五年级《古诗词三首》带领同学们细细品味了王维的《山居秋暝》。孙老师剖析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带领同学们认识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同学们眼前浮现出一幅月夜、清泉、竹林、浣女、渔舟、空山的和谐画面。孙老师通过融入情感的反复诵读,结合王维本人的生活经历,加深了学生对本诗的理解。</p> <p> 沂南县的杨丹丹老师带来的是四年级《梅兰芳蓄须》一课,杨老师以京剧视频导入,请同学们借助时间线梳理了梅兰芳先生拒绝为日本人演戏,想尽办法克服重重困难的感人事迹。引导同学们通过抓关键词和主要事件串联出主要内容,让我们领会到了梅兰芳先生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p> <p> 蒙阴县的吕文静老师带来的二年级《大禹治水》一课,通过汉字演变的过程讲解了生字“灾”的含义,详细指导了“灾难”二字的书写要点。她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洪水带给人民生活的痛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鲧和禹的治水方法和结果的对比,结合查阅的历史资料,一位不畏艰难、有过人智慧、有为民之心的“禹”便跃然纸上,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禹的伟大。</p> <p> 我县梁秀老师的二年级《坐井观天》一课中,梁老师通过手指操《小青蛙找家》引入课题,讲解了汉字“井”的演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堂课中梁老师基本功扎实,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详细讲解了生字词的书写并通过故事讲述的方法再现了小鸟和青蛙的争论过程,通过请同学们给他俩评理,教育我们在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学习小鸟,站的高才能看得全面。</p> <p> 通过本次优质课的观摩学习,相信各位老师一定能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剖析教材,磨练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课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