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left;"><b>徐霞客--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b></h1> 2020年10月23日,市农口机关退休党员到江阴市徐霞客镇瞻仰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的故居,领略了徐霞客辉煌一生的杰出造诣。 <div><b> 徐霞客故居及睛山堂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div> <div> 徐霞客故居明末遭兵燹,清顺治年间徐之侄孙徐君铨重建。至1984年,仅存面阔七间二进瓦房。经1985年的大修,现有三进、十七间正房、两间厢房,占地二亩。大门正面悬陆定一同志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现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德育教育基地。</div> <b>徐霞客故里</b> <b> 南旸岐古屯落全景图</b> <p><b> 徐霞客故居外貌</b></p><p><b> </b>徐霞客第一进前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大厅前有"承前裕后"砖刻,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及溶岩标本。第二进前园中遗有一棵古罗汉松,相传为徐霞客手植,已有450多年左右树龄。第二进大厅为"崇礼堂",正中悬徐霞客画像,陈列当代书画家为纪念徐霞客所作的书画作品,以及拍摄的徐霞客游历过各地的风光照片。胜水桥,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据传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只停泊处,此桥亦有400年左右的历史。1985年重修,它保持着明代江南小桥的风格。</p> <b> "徐霞客故居"匾额</b><div> 徐霞客故居大门正面由陆定一题写</div> <b>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b>,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祖居江阴马镇乡(现徐霞客镇)南肠歧村。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br> 徐霞客一生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div><b> 《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b></div> <b> 徐霞客考察旅行线路图</b><div><b> 第一阶段</b>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以前的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div><div> <b>第二阶段</b>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至崇祯六年(1633年),48岁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div> <b>徐霞客长江流域考察线路图</b><div><b> 第三阶段</b>为崇祯九年(1636年)51岁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54岁的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div> <b> 毛泽东说:我很想学徐霞客 </b><div><b><br></b></div><div><b> 毛泽东曾先后两次盛赞徐霞客及其《游记》</b><br> 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是错误,他说是金沙江导江。”“我看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得那么好?这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br> 1959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有可能,我就游历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车,骑马对身体实在好,一直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向,……我很想学徐霞客。徐霞客是明末崇祯时江苏江阴人,他就是走路,一辈子就是这么走遍了,主要力量用在长江。《徐霞客游记》可以看。”</div> <b> 天下骏马骑不得,风髯雪尾走白日。</b><div><b> 天下畸人癖爱山,负铛泻汗煮白石。<br> 江阴徐君杖履雄,自表五岳之霞客。</b></div><div> <b>崇祯二年三月既望 漳海石人黄道周急就之章 </b><div><br></div></div> <b> 门头上“承前裕后”砖刻</b> <b> 徐霞客将父亲从京城带回的罗汉松亲手种植园内</b><div><br></div> <b>罗汉松树高6.5米,杆围2.15米,已有450余年树龄。</b> <b> 霞客故居天井内的生活用水井</b> <b> 崇礼堂 </b>(第二进的客堂)<br> 客堂正中悬徐霞客画像,陈列当代书画家为纪念徐霞客所作的书画作品,以及拍摄的徐霞客游历过各地的风光照片。 <b>崇礼堂</b><div><b> </b>中堂两边<b>“寿石似人花下生,仙云如鹤竹间来”</b></div> 两傍对联“<b>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b> <b> 霞客的卧室</b> <b>徐家是一个重德行、尊礼教的封建家庭。</b><div><b> </b>徐霞客一生有过四次婚姻,育有三子,徐屺、徐岘和李寄。三子李寄在李家寄养,故名李寄,一生清贫,衣食常乏,但上进好学,是著述甚富的饱学之士。李寄对《徐霞客游记》的整理被人称为“诸本之祖”,对《徐霞客游记》的传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div> <b> 霞客的书房</b> <b> 四世科场</b><div><b></b> 徐霞客的祖上从太祖徐元献到祖父徐衍芳,四代人经过近百年的科场角逐,均以失败而告终。梧徐氏第十二代世祖徐元献“年方十岁已能赋诗,四座为之惊叹”,于成化十六年乡试列举人第三名。次年进京会试落第。</div><div> 徐元献之子徐经,即徐霞客的高祖,从小“美而好学”,弘治乙卯年(公元1495年)中应天府举人,时年22岁。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与苏州书画家唐寅同赴京城应考,都落第。<b> </b></div> <b>游子见慈母</b> <b>徐霞客数十年的考察旅行,得益于母亲的鼓励和支持。</b> <b>仰圣园</b><div> 仰圣园是家乡人民为表达对“旷世游圣”徐霞客的敬仰和纪念,于2001年以徐霞客游记碑廊为主体建设的江南园林。</div><div> 仰圣园内有晴山堂、碑廊、游圣湖、徐霞客塑像及徐霞客墓。环湖有曲廊、水榭、扇轩、廊桥以及厅、亭等仿明式建筑。格调简洁朴素,布局爽朗雅致,体现了徐霞客“一介布衣”的身份和学养深厚的文化氛围。</div> <b> 晴山堂</b><div> 明泰昌元年,徐霞客为母亲八十大寿,专门建造了晴山堂。</div>晴山堂石刻集中了明洪武三年至崇祯五年前后262年间,84位名人名家为徐家撰写的墓志铭、传、序、记等共计90篇,计76块石刻,为明代书法艺术的缩影,十分珍贵。 <b> 晴山堂大门左侧怀抱幼狮的母狮</b> <b>晴山堂大门左侧怀抱绣球的公狮</b> <b> 徐家的家风家训</b><div><b> </b>徐氏家风家训共有:<b>四礼</b>(冠、婚、丧、祭),<b>六喻</b>(孝、悌、信、忍、勤、俭),<b>七戒</b>(斗、讼、赌、酒、游、比、窃)。</div><div> 家风家训在徐霞客身上主要体现在:<b>忠义之心、孝悌之道、仁爱之本、诚信之楷、智者之光。</b></div>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徐霞客十九岁,父亲去世。徐霞客生来有奇癖,很想外出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而且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但因为有年迈的母亲,不忍成行。<div> 堂中“晴山堂”匾额,为时任中宣部长朱穆之所书。 </div> <b> 徐母示儿:志在四方,男子事也。</b>即“语”称,“游必有方”,不过嵇远近,计岁月,往返如期,岂令儿以藩中雉,辕下驹坐困为? 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与父亲的“志行纯洁”比起来,母亲的“勤勉达观”对徐霞客的影响更直接,“弘祖之奇,孺人成之”,积极鼓励徐霞客放心远游。 <b>徐霞客对岩溶地貌的研究,遥遥领先于当时的世界水平。</b> <b>晴山堂内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睛山堂明代书法石刻”</b><div> 晴山堂石刻:<b>一是,保存元、明著名书法大家的真迹。</b>其中有:杨维桢、宋广、宋克、沈度、文征明、祝允明、董其昌、米万锺、张瑞图、黄道周等。<b>二是,保存元明大文学家、大画家和著名的政治人物的真迹。</b>比如,倪瓒是元代最杰出的四大画家之一。宋濂,是明初杰出的文学家。<b>三是,书写者真迹直接勾摹,碑刻高手镌刻而成。</b><b> </b></div> <b>晴山堂内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睛山堂明代书法石刻”</b> <b>《晴山堂记》</b><div><b> 晴山堂内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睛山堂明代书法石刻”</b></div> <b>晴山堂内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睛山堂明代书法石刻”</b> <p><b>碑廊</b></p><p> 碑廊以《徐霞客游记》中的名段佳句作为主体碑文,由总序、游记、俯录、后记四部分组成。</p> <b>碑廊中的霞客砖刻像</b> <p><b> 碑廊</b></p><p> 由作家艾若撰稿,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等书写,启功、沈鹏作诗代序。书写碑廊的书法家阵容强大,代表了当今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 </p> <b>霞客手迹</b> <b> 启功撰写的“明代探险家首推徐宏祖”。</b> <b>中国书协原主席、江阴籍书法家沈鹏抄录的霞客游记片断。</b> <b>江苏书法大家尉天池书法</b> <b>邢秀华书法</b> <b>碑廊及徐霞客出游时的小船</b> <b>长廊</b> <b>胜水桥</b><div><b> </b>单孔石板桥,霞客乘船出游,他母亲都在此送行告别。</div> <b> 仰圣园中的霞客书房</b> <b>景行厅</b> <b> 南阳亭</b> <b>南阳亭中称徐霞客为“古之哲人”的牌匾</b> <p><b> 思霞厅</b></p> <b>徐霞客书房(仰圣园中)</b> <b>扇窗</b><div><b> </b> “遥分秋水影,忽度夕阳风”。</div> <b>天鹅游湖</b> <b> 徐木友谊厅 </b> 徐霞客与丽江木府的友情 <b>万里长江连两地 木徐情谊传千古</b><div><b> (</b>纳西族象形文)</div> <b>木氏土司木增与徐霞客塑像</b><div><b></b> 徐霞客考察长江源头到达丽江,与丽江土司木增建立了深厚的友情。</div> <b>丽江纳西族的三叠水宴</b><div> 头人木增设宴解脱林东堂,纳西族最高礼仪三水叠宴招待徐霞客。菜肴由20余人准备了一星期,大肴八十品。</div><div> 过后,木增派十几个彪形纳西族男子用竹轿把徐霞客从丽江送回江阴,历时半年有余。</div> <b>霞园</b> <b>徐霞客塑像</b><div><b> </b> 像高2.70米徐霞客全身雕像,边上是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b><br></b><div><b> </b></div></div> <b>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b><div> 一九八五年十月五日,国家主席李先念为纪念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的题词:<br><div> </div></div> <b>徐霞客墓</b><div><b> </b>徐霞客墓为1978年迁入仿明式移葬墓。墓圈青石砌就,高1.50米,墓围7.93米,封土高0.37米。竖有清初花岗石原碑,碑高1.20米,宽40厘米,碑顶有“十七世”,中间“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div> <b> 后记</b><div> 徐霞客故居的修复。</div><div> 1977年,在徐霞客当年数次远游的码埠头重建了晴山堂,安放了徐霞客的明代移葬墓。</div><div> 1987年,对徐霞客的故居进行了修复布展。2001年,在故居和晴山堂之间,建起了以《徐霞客游记》碑廊为自体的仰圣园。</div><div> 2010年,又对徐霞客故居和晴山堂进行了全面整修,重新布展,使历经沧桑的百年古宅重现新的生机和活力。<br></div> <b>徐霞客旅游博览园</b> <div> 徐霞客故居对面的徐霞客旅游博览园。</div> <b>徐霞客旅游博览园中的中国徐霞客旅游博物馆</b> <b> 自助游徐霞客故居的线路</b><div> 从无锡出发。无锡汽车站买前往江阴徐霞客镇车票,7元/人。和售票员说明去徐霞客故居,车会停靠马镇徐霞客故居的入口大街。下车后步行3分到达故居。回程时在下车的路口举手招拦前往无锡方向的班车。 </div><div> 江阴出发。公交501路可直达。 <div><br></div><div> 2020年10月25日</div></div> <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