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山东巡抚张凤仪之迷</b></span></div> 宣化安家台桥引发的思考。<br> 据《宣化县志·城堡》记载:安家台桥。城南三十里要路处,东西高、中下,遇山水暴至,涛声澎湃,水深丈余,行人阻隔。深井人,故山东巡抚张凤仪往省其父,目击水势,捐资以建。<br> 据《宣化府志·城堡》记载:安家台桥。城南三十里外,要路间,其地东西高、中下,每山雨暴至,水深丈于,行人病涉。明山东巡抚张凤仪深井堡人,因省父,道过,见之,捐资以建。<br> 据《宣化府志·选举·仕籍》记载:皇清……张凤仪。宣化深井堡人,满洲籍,仕至山东巡抚。</h1> <h1> 张凤仪任山东巡抚是明朝还是清朝?<br> 查阅史志资料,明朝山东巡抚名录中没有张凤仪。但有一个叫张凤(字来仪)的正德六年----七年任山东巡抚。据《明实录》记载: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凤。江西宜春人,成化辛丑进士。历知江浦、新城、长乐、内黄四县,升太平府同知,谪知沂州,升云南府知府,寻以参政知思恩府,入擢南京太仆少卿,进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正德辛未,改都察院巡抚苏松等处粮储,寻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br> 据《清实录》记载:张凤仪,顺治十二年五月,由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升内翰林弘文院侍读(从四品);康熙八年九月,由侍读学士升为内翰林弘文院学士(正三品),九年十月,升资政大夫、礼部侍郎、文华殿学士张凤仪(正二品);十年十一月,调山东巡抚,十二年十一月离任。<br> 明朝曾修《山东通志》,在康熙十二年巡抚张凤仪重修;雍正七年再次重修。《四库全书·山东通志》记载:张凤仪,直隶宣化人,康熙十年任。康熙三十二年前,宣化府还叫万全都司,所以称直隶宣化应该是雍正年间重修时改定,依据张凤仪亲自主持编修的资料所改。<br> 可以认定:张凤仪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山东巡抚。《县志》是康熙五十一年所修,记载是正确的。《府志》将“故”误为“明”。</h1> <h1> 清初在翰林院作编修的来源有原明朝的官员或仕子(生员到进士),在旗的从关外来的官员或仕子,清朝开科所选仕子。关于张凤仪的记载是从顺治十二年任翰林院编修升侍读开始的,能跳跃两个大的层级从七品到从四品,张凤仪任编修的时间不会短。顺治朝榜眼和探花授职才是翰林院编修,其余人员大部分授庶吉士(从七品),由编修升侍读,因为中间还有个侍讲学士,所以至少是3--4年时间,而从明清进士名录中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的名录中有张凤仪,此人应该与山东巡抚无关;查宣化及奉天明清举人名册也没有张凤仪。另外,清初曾有过旗人单独考进士和举人的特例(满人、蒙古人、汉人分别考本民族语言和知识),不知道张凤仪是否在其中,所以只得把目光投到他的身份上。<br> 在《宣化县志·选举》中明确为满洲籍的有3人,分别是张凤仪(深井堡人,满洲籍,任山东巡抚)、张得用(深井堡人,江南宜兴县知县)。武超众(宣府人入籍满洲,任太医院使)。<br> 通过查《宜兴县县志》发现:张得用,奉天贡生,顺治六年任江南宜兴县知县。大约做了两年的知县。</h1> <h1> 张得用既然是奉天贡生怎么又成了深井堡人呐?这得从清初满洲贵族入关以后圈地令说起。顺治元年圣谕“设指圈之令”,命给事中御史等官履勘畿内地亩,从公指圈,纵容满洲贵族圈地占为己有,收敛财富。圈地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将近京肥沃土地圈给清贵族、圈山海关以外地让农民耕种叫“圈补”;二是原来圈占地离京太远,或因“碱盐不毛”地,来补还近京被圈农民叫“全换”;三是凡明王室所遗留皇庄各州县“无主荒田”,一律划归满洲贵族和八旗官兵,叫“圈占”。从顺治二年至康熙二十二年,旗人在宣化县(包括宣府前卫、宣府驿、深井堡)共圈地443顷51亩,占总土地3.34%。<br> 《宣府赋役全书》记载,顺治十三年,靖南王耿精忠圈拨宣府民人地两圈,共191.4顷。额驸安设人王某、张得用、邵九成、吴文秀、祁仲贤、蒋某、李某。耿精忠与肃亲王豪格女成婚,封和硕额附,他圈地后派随他一同入关的张得用等人来宣化负责所圈的土地,张得用的满洲籍应是正黄旗汉军。因为居住在宣化多年,所以《宣化县志》把他称作了宣化深井人。我们熟知的雍正朝河南总督田文镜,监生出身,原为正蓝旗汉军,后抬籍为正黄旗汉军。</h1><h1> 康熙二十年耿精忠参与吴三桂叛乱,康熙皇帝将耿家所圈土地留一半给子女收租,另一半分拨给10名旗人庄头(王家禄、邢玮、衡荫、李庭桂、修有贵、箫世奇、赵琦玉、王之翰、张国卿、王养民)。归内务府管理的这10个庄头也是在旗的汉人。与张得用的情况相似。<br></h1> <h1> 从时间上看,张得用和张凤仪任七品官的差不多,而且康熙早期的巡抚多数都是由旗人担任,张凤仪家族非常可能是随清兵入关的汉军旗人。<br> 康熙初期之前在宣化的旗人大约有几种情况:任职的文武官员及嘎什哈或笔贴式,张家口、独石口的旗人士兵(披甲壮丁),旗人圈地的内务府庄头、靖南王和续顺公手下庄头、看库马法、鹰手黄公法等。张凤仪的父亲住在深井,也许与张得用有关,因为管理旗人的田庄,而长期居住在宣化,康熙五十一年修《宣化县志》时,把他们归入宣化人的范畴。<br> 巡抚张凤仪因为来深井看望父亲,遇大水阻路,看到行人过往不便就捐资建桥,善行者行善,所以在宣化的史志上被记录下来,他家为何来到宣化就成了迷。</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