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乌海》

一缕祥云

<p class="ql-block">作者:吴琼</p><p class="ql-block">编辑:一缕祥云</p> <p>  从小到大,曾设计过无数次的远行:登三山五岳,看小桥流水,寻幽探胜于平畴,涉险猎奇于绝顶……终于有了一次迟到的远行,却既没有江南的莺莺燕燕翠翠红红,也没有风景迷人的山山水水明明秀秀,而是沐浴着大漠雄风,行走于内蒙古大草原上,赴了一次不虚此行的文化盛宴。一群书法传承的践行者,几乎是怀着朝圣的心情拜访了中国书法城——内蒙古乌海市。作为一个书法的门外汉,我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p> <p>  车疾驰在西行的路上,第一次看到了戈壁,看到了沙漠,于是脑海里浮现出许许多多古西域的画面,同时,潜意识里穿越历史的星空,重新忆起了那些熟悉的姓名:张骞、苏武、卫青、霍去病,更想到了那位“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明妃王昭君。沙丘连,衰草连,一路风尘高速颠,故园渐行远……一阙《长相思》,总能化解一些旅途的劳顿,偶尔看到一群羊,几匹马,车上远望,也只是星星点点。有的只是风清云淡,旷野萧瑟。</p> <p>  当一行人快到乌海时,慢慢有了一些丰盈的烟火气,首先看到了整齐的绿化带,后来出现了一串不太高峻的山峦,不知是谁说了一句:那不是成吉思汗的雕像吗?众人循着所指一齐望去,那衣着,那轮廓,那傲视天下的神情,不正是影视剧里和书本画册上的那位一代天骄吗?</p> <p>  傍晚时分,乌海市的相关负责人盛情的接待了我们。一夜无话,第二天,我们就早早地开始了一天的考察和学习。一直是只闻其名不见其景,当我们身临其地时,感受着那浓浓的翰墨书香氛围,我们的心灵深深的震撼了。因为我们已经徜徉于一片书法的海洋里,游走于一个书法的王国中。</p><p> 在乌海滨河小学,我们看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书法“蓓蕾”们,正专心致志地勾画着横撇竖捺,我们终于领略到了“少年功夫老始成”的真知灼见。在这里,“书法从娃娃抓起”早已不是一句空头口号。</p> <p>  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我们近距离地与当代书法大家达成了心灵的默契,并深深惊叹于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倾倒于书法家们高山仰止般的艺术风范。在乌海湖,看到澄净的湖水时,再环顾四周琳琅满目的书法作品,想着大自然的澄净与艺术澄净的珠联璧合,我们仿佛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澄净一片。</p><p> 在翰墨梨园社区,聆听着京韵京腔,观赏着龙飞凤舞的墨宝,从戏曲的唱、念、做、打,到书法的起、承、转、合。我们分明感受到艺术的殊途同归。在青山翰墨园,那高耸的石柱上被誉为“天书”的“太阳神”岩画,几多让我们叹为观止。</p> <p>  在煤炭博物馆,我们循着乌海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回想着乌海怎样从一片不毛之地建设成为一座新型煤炭城市,在煤炭产业低迷之时,又怎样把一门书法艺术弘扬得风生水起。</p><p> 一个懂得传承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十年的心口相授,一脉传承,乌海人已经把书法元素深深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学习和衣食住行中,成为一张不可多得的城市名片。山无脊梁要塌方,虎无脊梁莫称王,而文化恰恰是一个民族高耸的脊梁。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p> <p> 右玉人传承了植树造林,乌海人传承了书法艺术,反躬自问,我们传承了什么?无须讳疾忌医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只有奋力赶超,才能不负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p><p> 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无旁骛,万众一心,只要我们能象乌海人对书法的执着那样执着,我们这片土地一定也会和乌海一样弦歌不辍、文脉流徽。</p><p>&nbsp; 二0二0年 十月二十八</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