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开忆苦会”、“吃忆苦饭”曾经是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特殊年代,经常进行的思想教育活动。为了“改造思想”、“拒腐防变”,知青插队、参军入伍、学校上学、企业招工都要进行这样的思想教育。五十多年过去了,老人们脑海中还有深刻印象。至今仍记忆犹新。</p><p> 1968年我中学毕业,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上山下乡到农村,就曾经参加过“忆苦会”,吃过“忆苦饭”。 <br></p> 在农村,开“忆苦会”,让苦大仇深的农民忆苦思甜,吃用野菜和米糠做成的“忆苦饭”,就是对知青首先进行的一种思想教育活动。<p> </p><p><br></p> <p class="ql-block"> 知青“忆苦思甜”大会</p> <p class="ql-block"> 知青“忆苦思甜”大会</p> <p> 记得开“忆苦会”时,会前先组织知青唱《不忘阶级苦》的歌:“天上布满星,月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仇,千头万绪涌上了我心头,止不住的辛酸泪挂在胸……”</p><p> “不忘那一年。苦难没有头,走投无路入虎口,给地主去放牛,半夜就起身,回来落日头,地主鞭子抽得我鲜血流,可怜我这放牛娃向谁来呼救。” </p><p> 唱完歌后,就请一位老贫农登台进行忆苦,“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开始讲的还是“旧社会是怎么怎么苦,地主老财的心是如何如何的黑,”的标准忆苦会语言,似乎有稿子,而老农并不识多少字,但是,讲得次数多了,说话也就很流利了。说到激动的时候,还能声泪俱下地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痛说着苦难的过去。但是,慢慢地就是老贫农自己的话了;“要说我受的那苦啊,最苦还是1960年,没有一个人吃饱过,天天是稀饭,稀饭可以照见骨瘦如柴人的脸面,如今山上到处是野菜,那时连可以吃的树皮都没有。那来的野菜啊!旧社会,没有吃的,还能出去逃荒,新社会管的严,要饭也不让去,只能等得饿死。没有吃的,是有好多人都“胖”了,那是饿的浮肿啊!”</p><p> 主持会议的大队干部一听这老贫农说话走了板,竟然诉起“三年自然灾害”的苦了,马上来到讲台前说;“您老人家累了,喝点水,休息一会吧!”</p> <p> 学校让老贫农忆旧社会苦</p> 所谓“忆苦饭”其实就是米糠加野菜做成的团子,样子像窝头。越难吃越被鼓励,说忆苦思甜的效果越好。老农对我们说,吃“忆苦饭”不能细嚼慢咽,要大口大口地吞,就不感觉难吃了。吃“忆苦饭”时大家都皱着眉头,觉得味道酸苦,喉咙辣,吞咽困难,是那样的难吃,让人今生难忘。 <p> 大家难以下咽的忆苦饭</p> 1970年我参军入伍,开始在后字313部队司令部警卫通讯连,后来调到司令部作训科。在当兵的第二天,就吃了“忆苦饭”。当年,警通连司务长余志明战友曾赋诗一首,写新战士吃“忆苦饭”的情景:<br> 新兵入伍第二天,<br> 忆苦之饭端眼前。<br> 粗糠野菜滋味苦,<br> 吃得娃儿泪涟涟。<br> 边吃边诉旧社会,<br> 方觉当今生活甜,<br> 以此激发青云志,<br> 握枪卫国永向前。<br> 部队对新兵进行忆苦思甜教育 今天饱食终日的我们,鸡、鸭、鱼、肉已经吃的不香了,相反粗粮、野菜倒成了香饽饽。以前野菜就是野生的,不管播种、只管采摘。如今野地里、山梁上挖完了,要满足消费的需要,人工栽培的、大棚里种的就越来较多了,野菜也就不野了。<br> 今天野菜也远远地超出了它本身的价值。更多的人吃的不是野菜本身。而是一种特殊享受,一种特权象征。无论是都市的“老乡田野饭庄”,还是乡下的“农家乐餐馆”,在大饱口福的食客中,有相当一部分食客还是达官贵人。他们是那些平日吃厌了鸡、鸭、鱼、肉,吃腻了鲍鱼、鱼翅、燕窝的,现在开着车、花着钱,上山下乡去尝尝自然的味道,吃野菜做的“忆苦饭”。<br> 不同时代的“忆苦饭”,味道似乎有天壤之别。虽然同样是野菜和粗粮做成,但由于烹饪、吃法和感觉不一样,就存在着明显的苦与乐的反差。以前吃“忆苦饭”是为了“不忘过去的苦”,如今吃“忆苦饭”则是为了“寻找今天的乐”。以前吃“忆苦饭是”要组织“动员”。如今吃“忆苦饭”是要自己寻觅。 <br> 过去吃野菜,人们往往会将其与饥荒或艰苦环境联系起来。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野菜,在科技的作用下,名厨的传教下、正以其特有的风味越来越多地走上了人们的餐桌,野菜也没有往日那样苦了,越来越受人们的喜欢。<br> <p> 开忆苦思甜大会情景</p> <p> 我虽然不喜欢那时的“忆苦饭”,但有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让我记忆深刻。还有一句“吃的苦中苦,方知甜中甜。”的哲理名言也同样让我永世不忘。*</p> <p class="ql-block"> 《知青轶事》之三十五</p><p class="ql-block"> 作者:燕山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