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宅飘香: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

杨振东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一、百里坊马家:“书画传家三百年,一脉相承到如今”</b></p> <p>“书画传家三百年,一脉相承到如今”,温州市老城区今鹿城区百里东路(旧称百里坊)马氏家族,是温州文化家族世代传承的典型。</p> <p>明末清初,自马家始祖迁到温州后,传到第七代马蔚霞,在清朝道光八年(1829)高中“解元”,从此马家声名鹊起。至九世祖马兰笙时,书画传家已近二百年了(马兰笙曾印曰:“琴画传家二百年”。)马兰笙是位精通琴棋书画的文人,膝下五房中重点培养二房马祝眉读书,后出了马孟容、马公愚、马辅等书画名家。<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一马兰笙治家传印章】</b></p> <p>马氏家族,自明末清初以来,一直文风昌盛,蜚声国内外。马炅中、马昱中、马元熙、马祝眉、马孟容、马公愚、马味仲、马大韶、马亦钊、马天戈等皆以书画篆刻著称;马骅、马大康、马伊等以文学著称;马立中、马笑琴、马大正、马一公等以医学著名;其他领域著名的还有中美贸易问题专家马大恢、图书馆专家马大任等。</p> <p>其中尤以马孟容、马公愚昆仲最为拔萃,他们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又经过系统的现代新式教育,发扬国粹,学贯中西,在艺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被誉为“马氏双璧”。两人皆同时入塾发蒙,同时毕业,同时结婚,亦同时来上海涉足艺事,因而在三十年代又被誉为“海上艺苑的双子星座”。</p> <p><b style="font-size: 15px;">上图上面照后排老者为马孟容马公愚祖父母马兰笙夫妇。马兰笙是一位精通古琴、书画、篆刻、中医的文人,别号娱琴子,启蒙于徐茝生,兼学于仙岩圣寿禅寺孤峰和尚,不仅能弹琴,还能制作古琴。他著有《友石山房琴谱》。上图中间照老者为马寿洛,孟容公愚生父。马寿洛(1869—1962),字祝眉,谱名隽诜,晚号菊叟,马氏家族第十世,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工诗文,擅隶书,善奏古琴,通中医;浙派古琴名家,在音乐方面著有《春晖堂琴谱》、《桐君录》。马寿洛是目前已知我国有录音传世的琴人中年龄最长者。【下二图马孟容马公愚生父马寿洛(祝眉)】</b></p> <p>如今,在鹿城区信河街飞鹏巷98号的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里,仍可以寻见马氏家族辉煌的过往。</p> <p>2013年12月,原温州陈宅布展成为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并对外开放。馆内分十多个展示厅,展示马氏家族千余件藏品,包括书画、印章、画稿、手稿、信札、书籍、照片等,还有一组马孟容马公愚昆仲与朱自清在一起的蜡像。艺术馆还通过电视专题片、多媒体触摸屏等全方位介绍马氏家族的艺术成就,以及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所作出的贡献。<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原陈宅今“二马”伯仲艺术博物馆正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1、马孟容:“愿爱孟容者努力,令其精神不死”(于右任先生手书)</b></p> <p>马孟容(1892-1932),谱名瑞萱,名毅,字孟容。1909年毕业于温州府中学堂(今温州中学前身),后考入浙江高等学校(今浙江大学前身),获理科学士学位。曾创办东瓯美术会、中国文艺社等,与吴昌硕、王一亭、朱古微、诸名家交往情深。曾农髯先生盛赞:“近时花鸟求其笔致高雅当推孟容”。其作品在国外如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比利时博览会、法兰西美术展览会、日本东京绘画展览会展出,皆得最高荣誉。<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一,图二后右者为马孟容】</b></p> <p>马孟容少年时在图画方面已见天赋。当时出版的《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作品第一辑》评他“用笔初师白阳、南田,近则合宋元而自出心匠,工整雅素,当推花鸟妙手。”书画界极有声望的曾熙(号农髯,张大千的舅父)曾说“近时花鸟,求其笔致高雅,当推孟容。”<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马孟容少年时的临书】</b></p> <p>一代文化名人蔡元培先生曾以美学家的审美眼光评马孟容的绘画为:“吾国画有文人派与画院派之别,文人之作,大多气韵生动,寄托遥深,而放者为之,或流于疏脱;画院之作,大抵界画精细,描写逼真,而拘者为之,或失之板滞。孟容先生折衷两派,兼取其长,诚出色当行,有艺术价值之作也。”马孟容的丹青,曾和吴昌硕、王一亭、赵叔孺等人雅兴联谊、诗文唱和。</p> <p>马孟容的绘画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比利时博览会、法国美术展览会上获得好评。惜天不假年,英才早逝。为此,于右任先生手书:“愿爱孟容者努力,令其精神不死”。<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一二马孟容画作,图三(视频)马孟容马公愚书画】</b></p> <p><b style="font-size: 15px;">上图马孟容马公愚和刘景晨等温州籍早期民国民士</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2、马公愚:“艺苑全才” 海派名士</b></p> <p>马公愚(1893-1969),马孟容胞弟,谱名瑞华,名范,初字公驭,又字复庵,后改公禺、公愚,晚号冷翁,别署畊石簃。1909年毕业于温州府中学堂(今温州中学前身),后考入浙江高等学校(今浙江大学前身),获文科学士学位。毕业后回母校任教,郑振铎、苏步青、夏鼐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曾创办永嘉启明女学,后赴上海,相继担任存德中学、勤业中学董事长、上海美专和大夏大学教授。在上海美术会、中国画会等团体担任常务理事等职务。西泠印社早期会员。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参与文字简化工作。马公愚“文.革”中备受折磨,而对艺事仍钻研不懈。1969年2月21日病逝于上海,遗体归葬温州。<b style="font-size: 15px;">【下二图马公愚】</b></p> <p>马公愚素有“艺苑全才”之誉。其书法,篆、隶、真、草,无一不精,真草取法钟、王,笔力浑厚,气息醇雅;篆隶更具功力,书名遍播大江南北。绘画擅长山水、花卉、鸟鱼等,篆刻取法秦汉,探本求源,无丝毫近人习气,但均为书名所掩。著有《书法史》、《书法讲话》、《应用图案》、《公愚印谱》、《畊石簃墨痕》、《畊石簃杂著》等;中国《现代篆刻选辑》(三)一书,收录其印刻53方。</p> <p>马公愚是南社(辛亥革命时期著名革命文化团体,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陈去病等)社员,亦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咏马公愚画诗云:“文采风流照四筵,每思玄度意悠然。也应有恨天难补,却与名山结善缘。”半江诗社社长柳北野诗云:“瓯江风味亦清新,刚从炎刘柔似秦。却得秋堂陈氏法,须弥芥子独传神。”<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马公愚扇书画《西瓜和鼠》】</b></p> <p>1929年教育部举办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马公愚被聘为委员。1931年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国画与书法教授。1941年与马碧篁等人在上海画厅举办了“永嘉五马画展”。</p> <p>淞沪抗战爆发时,日寇横行上海,兄长马孟容著有《五蟹图》并提诗句:“看尔横行到几时”;马公愚在兄长的另一幅螃蟹图作品上也提有诗句“任尔横行江湖,酒边终伴橙姜”,以此来表示对日寇横行上海的极大愤慨。马氏昆仲在民族大义上的凛然气节也深深影响着子女,子女们毅然决定投笔从戎,报效祖国。<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马公愚手书毛泽东诗《十六字令(三首)》其一】</b></p> <p>抗日战争期间,浙东尚未沦陷时,蒋经国在奉化溪口读书,由马公愚讲授《曾文正公全集》。</p> <p>1946年中共打入国军胡宗南部“臥底”熊向晖在南京遭遇险境,欲往沪避险,选择了几处住址,包括著名书法家马公愚的宅邸。在梅园中共办事处,周恩来建议他找马公愚住他家,他对熊说:“住在马公愚的家里比较妥当,他在上海地位高,特务不敢轻易打扰他。”周恩来对马公愚的态度充分说明了马公愚是中共和民主进步力量的可靠的同情者和忠实的朋友。<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四图原陈宅今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二、飞鹏巷陈宅主人陈权东:一代乡绅的爱国传奇故事</b></p> <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1、温州城保存最完整的典型巴洛克风格的民国建筑</b></p> <p>温州陈宅即辛亥革命元老、民国温州乡绅陈权东民居,位于温州市鹿城区飞鹏巷98号,坐北朝南,由主楼、后楼外加围墙组成庭院式寓所,为温州市区保存完整,具有典型巴洛克风格建筑的精美的近现代风格的建筑,浙江省级文保单位。陈宅解放后曾做为市委机关宿舍(后为外地调任温州任职的市党政主要领导的“官邸”)。整个院落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门台设在庭院东南角,为西式砖门台。主楼为三间二层楼房。一层高出地面约1米(房屋底层架空为防潮与通风),由水泥楼连接。一、二层带廊,设水泥栏杆。房屋立面不在同一平面,凹凸有序,房门、窗均向外开启,并在门窗外设有百页式门窗套,可以自由启动。房间内部均架设木地板,一层下设有地下室。明间由屏门分隔成前后两部分,前为堂间后为楼道。屏门上木雕精美。后楼为四间二层砖房。南侧中部与主楼相通,带前廊,廊带砖做低矮栏杆。二层由一层西侧墙边楼梯旋转而上。走廊设北侧靠墙。后楼为四脊顶,青瓦铺面。院西北角有一水井,水质较好。<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一原陈宅今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主馆(楼),下图二、三为副馆(楼)】</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2、陈权东:民国爱国官员、教师</b></p> <p>陈权东为温州市区人、清末大粮商陈崇鼎第四子。陈崇鼎清末始在温州市区小高桥开设米行,在松台山下的八角井至来福门一带建有陈宅,育有五子一女,五个儿子依次为:陈励任、陈云舟、陈禹门、陈权东(守庸)、陈亦侯。</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陈权东(1882-1966),字守庸,中华民国政府盐务官衔。参加过辛亥革命。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07年-1908年任河北省教育部政府特派员秘书。1909年回温州任职温州府中学堂师范学校、浙江第十师范学校(现温州中学)教导主任并教授英语直到1913年。1929年后多次任温州地区稽查员、督察长等职。</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3、曾为民国从东北军阀张学良处追回八百万银圆的税款</b></p> <p>中华民国成立后,陈权东曾任温州盐务稽核所收税官,后调任四川五通桥盐务分所经理。因为陈权东清廉执政,才能出众,不久调升到北京盐务总局任秘书长,后又调任东三省盐务总监。1928年北伐成功,张学良仍雄踞关外,曾截留了应上邀的八百万银圆的盐税款,北京盐务总署无可奈何之下,派陈权东前往交涉。陈权东最终将全部税款追回。<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原陈宅今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边巷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4、曾帮助吴百亨打赢国际官司</b></p> <p>陈权东精通中西文化,在温州中学任教6年间,其所教学生成绩为浙中诸校之冠。陈权东还曾帮助温州著名民族企业家吴百亨打赢了与英国“英瑞公司”的国际官司,为维护温州企业家的利益和尊严,振兴中国民族工商业立下功劳。</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5、断然拒绝大汉奸梅思平的功名利诱</b></p> <p>抗战期间,陈权东的温州中学学生梅思平(温州市区人)在南京的汪伪政府任职,他多次致电陈权东,请他出山,并许以高官厚禄,都被陈权东断然拒绝。后梅思平又千方百计邀请陈权东之子陈俊良去南京任职,同样被陈权东严辞驳回。<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马公愚书法条幅】</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6、为解决温州百姓用电殚精竭虑</b></p> <p>陈权东老年闲居在温州,但对地方公益事业十分热心。如1947年温州普华电灯公司设备需更新,陈权东特从上海美国救济总署为普华公司购到1700匹马力的发电机。因为运费昂贵、普华资金短缺,陈权东又出面四处奔走,说服在沪的温州同乡赞助,终于解决困难,让先进设备在温州顺利安装,解决当时温州百姓用电问题。<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原陈宅今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内一景】</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7、无私向国家奉献私宅</b></p> <p>新中国成立后,陈权东及家人搬离了陈宅,移居市区蛟翔巷的一处普通民宅。在搬家时,他将原先摆放在陈宅厅堂里的红木椅子和大理石茶几等物品,捐献给国家。这些物品,如今保存于温州博物馆(部分今移至“二马”艺术馆)。陈权东还曾留下很多珍贵的温州文史资料,记录《我所认识的孙诒让先生》、《辛亥革命四十周年回忆录》等。<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原陈宅今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已为中共温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设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三、陈宅展馆手拍选录录</b><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未整理分类)</b></p> <p><b style="font-size: 15px;">这个展厅展出的是马氏昆仲与朱自清的仿真塑像。当中在作画的是马孟容,他的左边是马公愚,右边是朱自清。当年朱自清来到温州与马氏昆仲一同在温州省立第十中学(现温州中学)任教,身为同事的他们关系密切,而且朱自清在温写的两篇著名散文《绿》与《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都与马氏兄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b></p> <p><b style="font-size: 15px;">上九图马公愚楷隶功力深厚,醇厚雅正,所作书碑遍及大江南北</b></p> <p><b style="font-size: 15px;">上六图原陈宅今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手拍</b></p> <p><b style="font-size: 15px;">上图马公愚《石鼓图》</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马公愚《石鼓图》书画由来:</b></p> <p>1925年正月初一,他同黄公藩及他的五弟游华盖山时发现山顶上大观亭里原有的几个石鼓中的一个被人推下山去,于是他们三人拉来两个过路的青年一起将此石鼓推到山上放回原处。他认为此事很有意义,回家后作《石鼓图》为记,并题云:“华盖山亭石鼓四,顨盦摧使捐廉置。何物顽童恶作戏,堆其一鼓山下坠。我于元旦游其地,黄生公藩五弟暨。抗鼓上山有同意,三人作力壮赑屃。山高石重抗不易,两股欲战手力惫。九仞之功亏一篑,山下忽战少年二。惠然肯来助一臂,邪许同声心不二贰。须臾鼓已复其位,愚公移山诚所至。相顾而视欣然熹,岁朝做一有益事。他日来游当省记,此鼓曾经亲手置。”作完并写信请远在宁波的朱自清先生为画题诗。朱自清先生揣摩了画意之后,在给马公愚先生的信中说:“旧体诗非所素习,颇畏其难。”并谦虚地说:“搜索枯肠,勉成一绝。”把诗寄给乐马公愚先生。诗云:“文采风流照四筵,每思玄度思悠然。也应有恨天难补,却与名山结善缘。”这足见马公愚对生活体察的细致入微及挥洒自如的才情。<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下二图原陈宅今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手拍】</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附:“民国第一女刺客”施剑翘与马公愚交往故事</b></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发生于1935年11月的侠女施剑翘为父报仇刺杀孙传芳事件曾震惊中外。施剑翘【(1905-1979),原名施谷兰,安徽桐城人】她复仇成功后被判十年,经冯玉祥、张继、于右任、张学良等党国元老和50名国民党“中委”与多名高官仗义执言,坐牢不足一年即获特赦。施剑翘出狱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因经常书写标语、发表宣传文告,给社会贤达名流写信回信需练毛笔字,何香凝、宋美龄和知名女律师史良等都希望施剑翘能在百忙中抽空练练书法。她接受了这些意见,她最欣赏的当是马公愚的书法,清新优雅而又洒脱,有一种独特的神韵。她遂托人打听了马的住址,并写了一封短信,表达慕名求师之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马公愚接信后,立即回信,表示同意。当年马公愚寓居沪上蒲石路颐德坊37号石库门宅院。一日,施剑翘登门拜访,受到马公愚夫妇的热诚欢迎,话题自然会转到行刺孙传芳为父亲施从滨报仇一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世纪20年代初,施从滨担任直鲁联军中将旅长,在与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部队于安徽固镇郊外的一次激战中兵败被杀,孙传芳太凶残,下令割下施从滨的头,悬挂于桥边一树上示众,此一暴行令施从滨家人万分悲痛。施剑翘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伺下野后的孙传芳于天津居士林进香研经的机会,对准他开了三枪,结束了这个军阀罪恶的一生。接着施剑翘散发传单,向警方自首……马公愚听了后,神色庄重,肃然起敬,以茶代酒,向施敬了敬,复又放下茶杯鼓掌大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施剑翘表示,此义举举国钦佩,要求她题诗词者不绝,但每恨书法差,难登大雅之堂,兼之投入抗日救亡宣传,常得写毛笔字之故,特投师马门。马公愚与之谈论学书之道,以执笔、临帖,直到字外功夫、理论等,循循善诱,使之豁然开朗,以后经过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施剑翘的书法有了长足进步。1950年,施剑翘离开苏州(她曾任苏州从云小学校长,帮助过我地下党的革命斗争)去南京的华东革大学习。由于种种原因,两年后她去山西五台山碧云寺养病并学佛。风云侠女遂成佛门居士。三年后她回北京生活,受到彭真市长等中共领导人关照。1957年当选北京市政协委员,以后连任多届,直至1979年病故。</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施剑翘旧影】</b></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年周恩来、陈毅、刘伯承、彭真等领导人都曾称赞施剑翘的书法有些功底,还不错。她则每每告以投师马公愚的一段经历,以马门弟子为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施剑翘原名叫施谷兰。“被俘牺牲无公理,暴尸悬首灭人情。痛亲谁识儿心苦,誓报父仇不顾身。”这是1925年得悉父亲惨死的确切消息后,施谷兰所作明志诗的后四句。1935年,施谷兰有感于10年中空付许多心血而父仇未报,吟诗“翘首望明月,拔剑问青天”,并从此由“施谷兰”改名为“施剑翘”。并把两个儿子的名字由“大利”“二利”,分别改为“佥刃”和“羽尧”,组合起来便是“剑翘”。也是这一年施剑翘通过手术放开了裹着的双足,并刻苦练习枪法。1935年11月施剑翘终报父仇,被史界称为“民国第一女剌客”。</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下七十幅图均为原陈宅今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手拍】</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i>【编辑、手拍/杨振东 部分文史文字资料据手机网络】</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