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继《枫桥夜泊》

释照雪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枫桥夜泊</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唐·张继</p><p><br></p><p><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b></p><p><b>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b></p><p><br></p><p><b> 一、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b></p><p> 张继(约公元715-约779年),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留世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p><p> 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其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即考取了进士。但是,又因铨选落第,无奈归乡。</p><p> 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朝廷收复两京,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p><p> 唐代宗李豫大历末年(约公元777年),任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但上任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刘长卿《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贫。</p><p> 其间,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p><p> 次年(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仓皇奔蜀。</p><p> 当时,因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故不少文士包括张继便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p><p> 于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泊舟苏州城外枫桥,被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诗,记叙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p><p> 在唐代诸多诗人中,张继既不是大家,也算不上名家,甚至《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也只列入“接武”一级中。</p><p> 但是,这首诗自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后,被历代诗选收录,直到《唐诗三百首》,才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被传诵于众口,从而使其名留千古。</p><p> 并且,诗中的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p><p><br></p><p><b> 二、诗之解读</b></p><p><b> (一)标题</b></p><p> 如前所述,张继的诗《枫桥夜泊》最先是被选入《中兴间气集》,原来题目是《夜泊松江》,并被历代诗选收录,直到《唐诗三百首》更其名《枫桥夜泊》,才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其中:</p><p> 1、枫桥:本名“封桥”,在唐时吴县南门外西郊,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后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p><p> 2、夜泊:船在夜间停靠岸边。</p><p> (1)夜,这里是什么时候?结合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看,指的是半夜三更时分。</p><p> (2)泊,这里泊在什么地方?结合到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及标题“枫桥夜泊”看,指的是姑苏城外寒山寺与“封桥”之间的岸边。</p><p><b> (二)诗句</b></p><p>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p><p> 这句中,有些用语历来争议多。比如:</p><p> (1)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一说为寒山寺以西的“乌啼山”。</p><p> (2)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因为,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 ( 指露点低于 0 ) 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故,该语只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p><p> (3)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此江是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p><p> (4)渔火:通常解释,“渔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p><p> (5)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但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认为,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呢?于是,附会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p><p> 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作过多的解读,这二句实际上是诗人写所见、所闻、所感,即: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从而,描绘秋夜枫桥江边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p><p> 这种写法,既与同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nbsp;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nbsp;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nbsp;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nbsp;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写景手法一致,更与后来的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出一辙。</p><p> 此二句的落脚点,正如《碛砂唐诗》曰:“‘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p><p>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p><p> (1)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p><p> (2)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此处“寒山”,有人认为,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p><p> (3)夜半钟声:指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对此,宋朝大文豪欧阳修却认为,“三更不是打钟时”。但是,同为宋·孙觌《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该语主要是点明诗人到达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p><p> 这二句是全诗的名句,写了:城、寺、船、钟声。</p><p><br></p><p><b> 三、全诗小结</b></p><p> 综合起来看,短短四句诗写了诸多景物,显现出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尤其是那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传到船上那混乱时期怀着旅愁诗人处,诗人有何感受呢?对应了一个“愁”字。即使再美好的景物,也无心欣赏了。</p><p> 无愧是名留千古的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