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山西)是个好地方】

阿尔卑斯

<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22日中午时分,乘火车离开了山西平遥古城,傍晚到达永济市,踏上了山西最南端的土地,到这里领略山西人文景观的神奇。</p> <p>★6月23日一大早,乘早上7点钟的头班公交车向黄河岸边驶去,去观赏期盼已久的“黄河大铁牛、鹳雀楼、普救寺”。</p><p>★“黄河大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铸于唐开元十三年( 725年),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p> <p>★上个世纪50年代后,由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了。</p><p>★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于次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黄河)铁牛、铁人。1989年 8月在蒲津渡遗址上经勘查发掘,处于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黄河)铁牛全部出土。</p> <p>★“黄河大铁牛”年代之久(迄今1300年)、体型之大(每头牛长3.3米,高1.7米)、份量之重(最重的牛47吨)、工艺之精、造型之好堪称中华瑰宝,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史的贡献,是永世无价之宝。</p> <p>★“黄河大铁牛”是建国以来我国历史上发现的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在国内外极为罕见。由于“黄河大铁牛”远离城区,游人相对较少,是旅游景区的很好选择。</p> <p>★参观完“黄河大铁牛”后,乘公交车2站地就来到“鹳雀楼”景区。</p> <p>★“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河南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鹳雀楼在元代初遭战火毁灭。</p><p>(照片选自网络)</p> <p>★“鹳雀楼”始建于北周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是我国四大名楼(河南永济鹳雀楼 、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之一。</p><p><br></p> <p>★700多年前,唐朝才子王之涣游蒲州,登上鹳雀楼,写下了最负盛名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不朽诗篇。</p><p><br></p> <p>★1992年9月近百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永济市于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拉开了“鹳雀楼”复建工程的序幕。2002年9月26日历时4年多竣工,新建的“鹳雀楼”落成后开始接待游人。</p> <p>★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眺,几公里外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千百年来,她曾孕育出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又繁衍出多少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为此生能够成为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和自豪。</p> <p>★从“鹳雀楼”景区出来乘公交车再返回“普救寺”,大约十多分钟路程。</p><p>★“普救寺”是中国古代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那还是在文革时期,我在邻居小朋友家里偷摸看到过《西厢记》这本“小人书”,对张生、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有了懵懂的认识。</p> <p>★“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这里地势高敝,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p> <p>★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p> <p>★元代作家王实甫在《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里。</p><p>(图片选自网络)</p> <p>★《西厢记》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当年,张生赴京赶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游玩。在寺内巧遇扶送父亲灵柩回乡时滞留在寺内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p><p><br></p><p><br></p> <p>★此时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p><p>(图片选自网络)</p> <p>★不料退敌后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崔母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p><p>(图片选自网络)</p> <p>★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恒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于郑恒。后张生赶来,郑恒撞死,张生和崔莺莺完婚。</p><p>(图片选自网络)</p> <p>★这里就是张生越墙会莺莺的跳墙处,也有张生上墙踩踏过的杏树。</p><p>(图片选自网络)</p> <p>★一座“普救寺”成就了一段千古奇缘的爱情故事,让张生和崔莺莺这对爱情鸟,在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爱情交响乐中,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落下了帷幕。</p> <p class="ql-block">★6月24日下午从山西运城乘长途大巴车,经过2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了三门峡市,踏上了中原河南省这片神奇的土地,准备对期盼已久的“陕州地坑院”进行参观游览。</p> <p>★“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p> <p>★“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诗经》称为“陶复陶穴”,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坑院的雏形。</p><p>(照片选自网络)</p><p><br></p><p><br></p> <p>★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中原文化。</p> <p>★“地坑院”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p><p><br></p> <p>★“地坑院”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民居史上的活化石”。</p><p><br></p> <p>★6月25日吃过早饭后,乘旅游公交专线来到了“陕州地坑院。</p> <p>★进入村庄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和房屋。“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p> <p>★“陕州地坑院”的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如今,像这样的村庄现存200多个,有地坑院12000余座,保存最完整现存时间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p> <p>★在“地坑院”景区外,百味巷小吃街引进陕西马嵬驿小吃街,集秦、晋、豫三省名优小吃一百余种,供游客尽享美味。</p> <p>★景区外有一处墙壁,展示了中华百家姓中文姓氏的图腾。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在原始人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图腾崇拜的意义,也就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脉上的统一性。</p> <p>★在百家姓众多的姓氏中,找到了自己祖先姓氏的“源头”。</p> <p>★在景区内游览了近3个小时,对中华民族“地坑院”这一奇葩民居建筑叹为观止。“地坑院”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宝贵历史遗产,是中国民居建筑领域的精彩篇章。“地坑院”建筑特色反映了豫西地区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文化特征。保护好这种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今天已经显得十分重要。</p> <p>★“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p> <p>★上小学时就被电影《红旗渠》中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所感动和震撼。6月26日早上从洛阳乘火车到达安阳市,又从安阳市换乘长途汽车来到了“红旗渠”景区,将亲眼目睹林县人民在太行山中为中华民族创造的人间奇迹。</p> <p>★“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开始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修建历时近十年。</p><p><br></p> <p>★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多达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在这514年里,干旱严重时人相食的人间悲剧发生过5次。</p> <p>★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正式开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是高举红旗前进。</p> <p>★当年”红旗渠“兴建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p> <p>★参加兴建“红旗渠”的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他们就是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伟大工程。</p> <p>★参加“红旗渠”工程建设的十多万民工,在粮食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克服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难,奋战在崇山峻岭之中。</p> <p>★“红旗渠”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p> <p>★据计算,如把“红旗渠”开凿的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p><p>★这是渠边靠近山崖上雕刻的“太行天河”和雕像,弘扬着伟大的“红旗渠”精神。</p> <p>★站在“红旗渠”上向远处眺望,“红旗渠”在巍巍的太行山腰上穿洞绕岭,山脚下已建成了高速公路,一改往日荒无人烟的景象。</p> <p>★“红旗渠”的建成,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气概。</p> <p>★如今的“红旗渠”在造福一方的同时,景区管理部门开发出了特色的旅游项目,将收入用于维护“红旗渠”旅游设施的保护和建设。</p> <p>★“青年洞”是一条600多米长的隧洞,也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它悬于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当年,为了拿下红旗渠上的这段重要工程,全县集中了300多名优秀青年,他们在这里度过了200多天的“洞中岁月”,在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上,开凿出这件可歌可泣的完美作品。</p> <p>★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所展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发扬。</p> <p>★结束了“红旗渠”游览后又返回到安阳市。6月27日早上乘火车一站地,来到河南汤阴县民族英雄岳飞的故里。</p> <p>★“岳飞庙”又名精忠庙,位于河南省汤阴县城内岳庙街86号,后也称“宋岳忠武王庙”,是后人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中国著名民族英雄岳飞而建(1103-1142年)的祠庙。</p> <p>★“岳飞庙”景区占地面积6300余平方米,殿堂建筑百余间,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景区外廓呈长方形,布局严谨、建筑精湛、殿堂雄伟、亭廊秀丽、古柏参天、碑碣林立。</p> <p>★“施全祠”前的五个跪像分别为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王俊。此五人因残害岳飞而成为世人唾弃的千古罪人。两侧楹联书:“蓬头垢面跪当前想想当年宰相;端冕垂旒临座上看看今日将军。</p> <p>★岳庙大殿内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塑像,塑像上方“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是岳飞的手迹。</p> <p>★《满江红》是岳飞所作的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此词抒发岳飞立志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p> <p>★“乾隆碑”是清乾隆15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南巡返京途中,路过汤阴,前来瞻拜岳飞时,写下这首七言律诗《经岳武穆祠》:</p><p>翠柏红垣见保祠,羔豚命祭复过之。</p><p>两言臣则师千古,百战兵威震一时。</p><p>道济长城谁自坏,临安一木幸犹支。</p><p>故乡俎豆夫何恨?恨是金牌太促期。</p> <p>★“岳母刺字”栩栩如生的塑像展示在大厅内。史传: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p><p><br></p> <p>★安阳市是此行河南的最后一站。6月27日下午,乘车从汤阴“岳飞庙”返回市区后,直奔“殷墟”遗址景区。</p> <p>★“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商朝第19位君主盘庚迁都于北蒙(今河南安阳),改“北蒙”名为“殷”。</p><p>(照片选自网络)</p> <p>★殷一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出甲骨文而闻名于世。</p> <p>★“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p><p><br></p> <p>★“殷墟”是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甲骨窖穴等构成。</p> <p>★“妇好墓”是目前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区内发掘出最大的陵墓遗址,是目前“殷墟”遗址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墓葬。陵墓前是妇好的戎装雕塑,雕塑南边是妇好的墓室,墓葬没有墓道,只有一个墓室。</p> <p>★历时4天游历了河南的西南部四市一县。行走在无尽美景的河南大地上,高亢嘹亮,曲调悠扬的河南豫剧时刻都会伴在你的身边,让你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验河南人对音乐的最爱。河南~真的是个好地方。</p><p> 2019年6月29日</p><p> 赵 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