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那些事

随遇而安

<p>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p><p><br></p><p> 闲暇时翻阅古籍,慢慢地对儿时懵懵懂懂的许多词语逐渐清晰,自幼就有“炎黄子孙”的概念,“炎黄”是谁?谈到中国人的始祖,我们总爱说“三皇五帝”,“三皇”是哪三皇?“五帝”又有谁?</p><p><br></p><p> 司马迁的《史记》是从“五帝本纪”开始的。简言之,“三皇”并没有正规的文字记载,既然如此,“三皇”当然靠的是传说了。其实,传说中的“三皇”一直都没有定论,说法有多种,不过无论哪种说法,得到公认的有伏羲氏与神农氏,第三位争议较大,有燧人氏,炎帝,女娲,盘古……</p><p><br></p><p> 对于“五帝”,《史记》的开篇就交代的很清楚了,有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唐尧、虞舜。</p> <p>  话说远古时期的原始部落,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男人们的地位逐渐提高,逐步从从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男人们争强好胜霸道不服的特质慢慢凸显。作为天子的神农氏家族,长期只专注农业的播种技术,而对下属的各个部落首领之间为争夺资源发起的频繁争斗却无能为力。黄帝,因为出生于黄河中游的轩辕之丘,又称轩辕黄帝,也是当时的部落首领之一,他应运而生从农民中剥离出了正规军队,并“置‘左右大监,鉴于万国。’”当时所谓的“万国”当然是许多小小的部落。完整的管理体系,使黄帝及其部落脱颖而出。黄帝,受到当时各个部落的尊重,很快视为称为天子。</p><p><br></p><p> 同样生于黄河中游的炎帝,此时正带领着东夷部落有秩序地开荒种田,炎帝受到东夷部落的尊重与拥戴,对黄帝的“天子”地位颇有不满……</p><p><br></p><p> 生于长江流域的蚩尤(长江以北,当时少有人能跨过长江),作为南方部落的首领,对南方部落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当然对黄帝的“天子”地位表示不服……</p><p><br></p><p> 英勇善战,智慧过人的黄帝,非常了解同处于黄河流域的炎帝,凭着自己军队严格的管理体系,首先与炎帝部落交锋作战,三场战役之后,以收编炎帝部落军而告终。收编之后,黄帝的军队势力迅速扩大。此时黄帝仍一再“劝农”,号召大家加强农业生产,保证后方的供应。同时强化练兵,加强军队建设。待时机成熟,炎帝黄帝的联合军队与南方的蚩尤部落打了一次有准备之仗,蚩尤部落大败,蚩尤被处死。自此,黄帝正式成为各部落的共主,取代了神农氏家族的天子地位。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称作“炎黄子孙”而不是“蚩尤子孙”。公正地说,蚩尤对南方部落的贡献,无论从农业还是捕鱼业都是不可小觑的,尤其是冶炼业方面,远远超过中原地区的炎帝与黄帝部落。不过,历史永远由胜利者书写。细品黄帝与炎帝以及蚩尤的作战过程,颇有“攘外必先安内”的味道。</p><p><br></p><p> 作为天子的黄帝,虽然建立了城池(邑),但他常年住在军营,东征西战,有人称他为“马背上的天子”。他东边到过大海,西边到过崆峒(甘肃省),南边到过长江、湘江,北边赶走了匈奴,到了阴山一带。可见当时的中华帝国还是相当广阔。黄帝东征西讨的同时,把中原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沿路传播,与边远地区的民众共享中原文化,将文明种子撒遍黄河南北……</p> <p>  黄帝崩后葬于桥山(陕西省),黄帝被认为有土德之瑞,所以称“黄帝”,“黄”,土的颜色,“黄色之帝”。桥山黄帝陵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p><p><br></p><p>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建立,经民国政府官方推断,认定黄帝元年为公元前2698年。加之黄帝之前的若干年发展史,我们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实在是过于谦虚了。</p><p><br></p><p> 黄帝崩后由其正妃所生之子倡意的儿子颛顼继位。颛顼,号:高阳氏,作为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他继承了祖父黄帝的许多优良品质,一直受到人们的爱戴。</p><p><br></p><p> 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是黄帝正妃所生另一儿子玄嚣之孙——帝喾,号:高辛氏。他勤政爱民,受到民众的称赞。</p> <p>  五帝中第四位帝王——帝尧,帝喾次子,13岁封陶地辅佐长兄帝挚,15岁改封于唐地,称唐尧,号陶唐氏。18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于平阳(临汾)。</p><p><br></p><p> 帝尧是一位大大的仁君,司马迁在《五帝本纪》用了很大的篇幅记载尧的丰功伟绩。“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p><p><br></p><p> 帝尧在天子位期间,以他的宽厚仁德和非凡的智慧,创造了丰厚的业绩。确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历法,确定了一年有366天,这与今天我们使用的现行历法一年365.25天已经非常接近了;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24个节气,人们可以按照节气的变化耕种;老年时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丹朱,而是传给了足智多谋,仁义道德的舜,对此他仅用“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做出了诠释。</p><p><br></p><p> 随着历法的出现,节气的确立,人们逐步随气候的变化播种耕作,尧在位七十年,人口剧增。而尧最大的一块心病就是每年雨季,黄河改道洪水泛滥。“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扰,有能使治者?”望着猛兽般的洪水,尧数次无奈感叹!</p><p><br></p><p> 尧在接班人的问题上,真可谓精挑细选,在经过探寻调查初步确定舜为接班人选之后,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此通过女儿与舜的朝夕相处来考证舜的品行……德才兼备,仁义孝道的舜自然是经得起考验的。</p> <p>  五帝中的最后一位帝王——舜,号虞氏,称虞舜。舜幼年丧母命运多舛,后母心狠手辣,眼盲的父亲也随后母以及后母所生的弟弟一同迫害舜,聪明睿智的舜几次死里逃生。然而在舜继承帝位之后,对盲父、后母却照顾有加孝顺至极。对曾一心想害死自己的弟弟友善有加处处维护,体现了一个兄长的担当。</p><p><br></p><p> 尧在确立舜的接班地位之后,便由舜摄政。舜在摄政期间,首次统一了度量衡,之后的秦始皇只是再次统一了度量衡。他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通过寻访并将不作为、乱作为的 驩兜(huān dōu)家族流放至崇山(湖南张家界西南);将扰乱治安的叛乱者三苗家族流放到三危(敦煌一带);将治水无状、复命毁族的鲧(gǔn)处死羽山,并将其家族贬至东夷……他对民众宽厚仁慈,提倡精神文明,倡导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以此培养民众的伦理道德观念。</p><p><br></p><p> 舜在位任命了22个贤人,他们分别管理礼仪、司法、手工业、农业、牧业、民政、外交……这些贤人各司其职,而舜一直在外巡狩,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禹正是这22位贤人之一。</p><p><br></p><p> 舜20岁以孝闻名,30岁得到提拔,50代天子摄政,58岁帝尧崩,舜守孝三年,61岁正式继天子位。舜在位39年后崩于巡狩途中。</p><p><br></p><p> 老年时的舜生前早有口谕,崩后传位于禹,这是继帝尧之后的又一位禅让者。</p><p><br></p><p> 禹虽然不在五帝之列,但还是有必要多交代数语。禹英勇果断智慧超群,为了治理泛滥的洪水,13年东奔西波三过家门而不入,了却了帝尧多年的心愿,可谓功高震天。最后只因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而未能进入五帝之列。禹的儿子建立了夏,从此中华历史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p><p><br></p><p> 原创于2020年11月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