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念思烟火(随笔)原创

高五幸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高五幸:念思烟火(随笔)</span></p><p><br></p><p>清晨,太阳冒出了骊山,未拆迁村子上空飘浮的炊烟,弥漫开来,与晨雾融合一起,村子和树木在烟雾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美极了!</p><p><br></p><p>我走在上班的路上,看到曾经熟悉亲切的一瞬,心旷神怡,立马有<u>了</u>舒服的感觉。烟火,人间烟火,食人间烟火,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愫大概莫过于此吧?!</p><p><br></p><p>“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当年农民希翼企盼的幸福生活,热炕头就是通过“烟火”来烧的,有了烟火,便有了生活的意思和气<u>息</u>。</p><p><br></p><p>烟火,让这个世界告别了寒冷和饥饿;烟火,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快乐;烟火,让一代代人生命得以延续,奏起民族薪火相承、生生不息的壮美之歌。</p><p><br></p><p>然,随着城市的扩张,过去熟悉的村庄不见了踪影,代之而起的是摩天高楼和叫不上名字的花花草草。没了村子,也就少了“烟火”味,让人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有了莫名其妙的失落感。</p><p><br></p><p>有人说这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对经历过习惯了“烟火”、上了年纪的人而言,一时难以接受这种缺少乡情的“烟火”。毕竟烟火陪伴他们的童年,有着父兄们奋斗过的经水流年,有着都市高楼没有的那种浓浓的乡情,那种血浓于水的热火劲,还有骨子里说不清、让人依恋的那种千千情结。</p><p><br></p><p>东西失去了,才觉得存在时的弥足珍贵。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成家后生了二胎,因为计划生育离开了新筑公社在区食品公司“政治避难”,淋雨天家里缺烧的,我将单位木工房的刨花锯沫子用袋子装好。骑自行车带回家。媳妇用这些“烧”的给我烧糁子、下面,让我家的烟茼冒起了炊烟。那段刻骨铭心的困难时光,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生活,生活就是油米酱醋柴,缺一样都不行……。</p><p><br></p><p>故土难离,乡音难改。尽管现在生活条件是改善了,再也不用拉风箱烧锅做饭、烧炕取暖了,做饭取暖用上了汽和电,简单,卫生,十分方便,但我不知怎么神差鬼使的,还是依恋家乡的烟火,念想起那段户户烟筒冒“烟”、娃哭娘喊、娘村头唤儿吃饭的美好时光。人哪,没受过苦和难的不知道生活的味酸,未经过风雨的就不知道有了阳光的灿烂。</p><p><br></p><p>烟火,过往的曾经虽然风光不再,间或一去不复返了,但先辈和父兄们艰苦朴素、艰苦奋斗和艰难创业的光荣传统不能忘,他们勤劳、勇敢、守望、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还是值得称道和继承发扬的。</p><p><br></p> <p>作者介绍</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高五幸,曾用笔名:高五星。陕西西安灞桥人。20多岁时开始在报刋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其创作的剧本《席简相亲》(与王韶之先生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为陕西农村报网乡村作家;法制文萃西部网特邀作家;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西安市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我的祖母高王氏》一稿荣获陕西农村网征文三等奖;《港兴路惊闻喜鹊声》在首届“才子杯”文学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9年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学杰出贡献奖》。因为热爱,所以执着。秃笔能给后人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是作者余生努力的向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