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的流派艺术(4)俞调(俞秀山)

羽木

<p>◎俞秀山</p><p>俞调是俞秀山(生卒年、出身、籍贯不详。为清嘉庆、道光时人)吸收江南民间音乐,丰富了唱腔旋律而形成的流派。</p><p>俞调音域宽,唱腔包涵了高亢与低沉,委婉与平直,刚劲与柔和。</p><p>曲调十分优美动听。多用于表演女性角色,善于展现女性的哀怨、悲伤。如开篇《宫怨》为其代表性唱段。</p><p><br></p> <p>◎老俞调</p><p>俞调较早的演唱风格称“老俞调”,代表人物有苏州评弹团俞筱云、俞筱霞,其代表作有弹词开篇《梅竹》、《思乡》。</p><p>传世的“老俞调”唱腔还有长篇弹词《三笑》选曲“笃穷”;弹词开篇《怨东风》、《东北开篇》(又称《满洲开篇》)等。</p><p>因早期弹词表演男演员居多,故早期“俞调”多是男腔。</p><p>男腔“俞调”较之女腔“俞调”,音域跨度很大。真假噪子并用,旋律丰富,回荡曲折,婉转幽美。</p><p>缺点是节奏缓慢拖沓。</p><p>代表人物还有钟月樵、杨德麟、蒋如庭、黄兆雄、杨星槎、杨月槎等。</p> <p>·俞筱云,俞筱霞,杨乃珍。</p> <p>◎新俞调</p><p>针对老俞调上世纪30/40年代上海朱介生吸收了京、昆、江南民歌的元素,对老俞调的过门、唱调进行了改造,丰富音乐性与表现力,使俞调更清丽圆润。</p> <p>◎薛筱卿</p><p>”薛调”的创始人薛筱卿曾将自己的流派唱腔“薛调”融进“俞调”来演唱,称“雨夹雪(即‘俞夹薛’)”。</p> <p>◎朱慧珍</p><p>49年后经朱慧珍改革,俞调有了新的发展。</p><p>旋律更为复杂多样、花腔更多。</p><p>其代表作有弹词开篇《宫怨》、长篇弹词《玉蜻蜓》中诸多选曲、弹词开篇《莺莺操琴》。</p><p>朱慧珍还将“俞调”融入“蒋调”中,形成了女声“蒋调”,世称“蒋俞调”、“女蒋调”或“朱慧珍调”。</p><p>代表作有中篇弹词《林冲》选曲“长亭送别”,弹词《秦香莲》选曲“寿堂唱曲”等。</p> <p>◎周云瑞</p><p>周云瑞在俞调革新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p><p>周云瑞的大嗓(真声)较差而小嗓(假声)颇佳,故其演唱的“俞调”定音虽低,高腔却颇多。</p><p>他还打破一般“俞调”皆用于女性角色塑造的习惯,谱唱了弹词开篇《岳云》。</p><p>代表作有弹词开篇《黛玉离魂》、《岳云》等。</p><p><br></p> <p>◎杨振雄</p><p>另一位演唱男腔俞调的佼佼者是杨振雄,他演唱的“俞调”世称“杨俞调”。</p><p>融入了昆曲的音乐元素,借鉴了昆曲的演唱风格,音域跨度较大。</p><p>代表作有《宫怨》、长篇弹词《西厢记》、《长生殿》中诸多选曲,如《西厢记—怨月》、《西厢记—闹谏》等。</p> <p>◎邢晏芝</p><p>邢晏芝也是擅唱“俞调”的。</p><p>早期融和“祁调”来演唱“俞调”,世称“祁夹俞”、“祁俞调”,又逐步将“祁调”“俞调”打碎,再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创造出“晏芝调”。</p><p>代表作有弹词开篇《杜十娘》、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中诸多选曲。</p> <p>◎演唱“俞调”的代表名家还有:</p><p>沈世华、江文兰、杨乃珍、孙淑英、张建珍等。</p><p>张建珍为后起之秀,青年演员十大金榜的女状元。</p> <p>◎朱慧珍</p><p>朱慧珍(1921年-1969年,享年48岁)著名苏州弹词女演员。</p><p>江苏苏州人。</p> <p>·朱慧珍出生于苏州一户贫穷而又多子女的朱福庆苏滩艺人的家庭,排行第九。</p><p>她自幼跟随姐姐学唱苏滩、小曲。15岁从电台广播中学习弹词。私淑前辈名家蒋如庭、朱介生弹唱“俞调”。后从周云瑞学习琵琶。</p><p>17岁作为一名弹词票友在电台上播唱开篇,初试歌喉。由于她秉赋嗓音浏亮,圆润甜美,一曲“俞调”歌来如春莺百啭,呖呖之声换来春早。甚得广大电台听众青睐,被冠以“金嗓子”的美称。</p><p>她创造性地运用女声弹唱“蒋调”。运腔婉转,铿锵有力。为当时专业女弹词开辟了女声用“阳面”嗓唱“蒋调”和“马调”的先例。</p><p>1946年冬,经评话名家潘伯英先生的提议,朱慧珍大胆的冲破了当时光裕社不准男女拼档同台演出的行会成规,与夫吴剑秋夫妻拼档,在 无锡悬牌演出,正式说唱弹词。</p><p>1951年她放弃高额收入,参加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是建团时十八艺人之一。</p><p>1954年起与弹词名家蒋月泉拼档,长期合作演出《玉蜻蜓》、《白蛇》,艺术上他们俩配合默契,相得益彰,“蒋朱”档红遍了江南,誉满书坛,成为五十年代书坛上著名双档之一。</p> <p>·朱慧珍的书 艺以台风端重,说表稳健,脚色工正为特点。</p><p>弹唱功底深厚,“俞调”得朱介生传授,行腔圆润宽舒,韵味纯真,被目为正宗。代表作有开篇《宫怨》、《思凡》及《玉蜻蜓》、《白 蛇传》选曲等。</p><p>“蒋调”受蒋月泉熏陶,字正腔圆,细腻工稳,具有女声演唱“蒋调”的特殊风格。</p> <p>·朱慧珍自幼聪颖,耳音好,乐感强,在父亲与姐姐唱苏滩的影响下,学会苏滩多个曲牌,如大九连环《姑苏好风光》。</p><p>1953年随团赴广州慰问海军和1958年在中南海怀仁堂给中央首长演出,她都用苏滩大九连环独唱《姑苏好风光》:</p><p>“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杭州有有西湖,苏州有山塘,哎呀两处好风光,……”</p><p>前者获得海军战士的热烈掌声。</p><p>后者赢得周总理的掌声。</p><p>后来《姑苏好风光》经上海音乐院鞠秀芳加工,灌成唱片加以推广。</p><p>江苏曲艺团杨乃珍把《姑苏好风光》推广到国际。</p><p>苏州评弹团盛小云把《姑苏好风光》带到了台湾。</p><p>朱慧珍是把苏滩大九连环移植到评弹界第一人!</p> <p>·上海评弹团1951年建团后的第三天朱慧珍去淮北参加治淮工作,回来后参加集体编演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第4回中她女民工王秀英,上台不烫头发,不施脂粉,身穿灰布人民装,足登白帆布跑鞋,朴素清新。</p><p>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观后盛赞她气质好,形象好。</p> <p>·朱慧珍在《野猪林》中演林冲妻子张贞娘,她唱的是正宗的新俞调,她把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时,张贞娘长亭送别的情感,用九转三环方式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贞娘悲惨痛楚的心情,赢得上海大众剧场1000多人听客的滿堂喝彩。</p> <p>·1954年朱慧珍与丈夫吴剑秋拆档,与蒋月泉拼双档。</p><p>蒋朱首度合作由陈灵犀执笔的《白蛇传》,在一个的演出中她成功塑造了白娘娘善良、温柔、体贴、勇敢、坚强的性格。</p> <p>·《庵堂认母》中朱慧珍演三师太志贞的演唱是她艺术的高峰。</p><p>志贞在云房面对金贵升的遗容,思念着16年前失的孩儿不知身在何处?今生还否再见到他?</p><p>接着元宰进庵堂与志贞相见,模样与16年前的金贵升像一个模子中刻出来的。</p><p>继而在交谈中逐步了解元宰就是16年失散的亲骨肉。</p><p>她想认他,但看到自己胸前的一串佛珠,想到自己的身份是比丘尼,若了他,他就成了尼姑的私生子,他的前程就此毁于一旦。</p><p>宁可苦自己一生,也不能连累儿子。</p><p>这种伟大的田的爱,朱慧珍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使听客闻之心酸落泪。</p><p>为此,《庵堂认母》获金唱片奖。蒋月泉认为:朱慧珍演志贞感情投入的激情演唱,使自己跳进元宰的角色,唱出动人的唱腔。</p><p>还称赞朱慧珍唱的俞调没有脂粉气,不是声音尖得戮耳朵,而是唱得情真意切。这个“真”字很重要,是很不容易的造脂,也是难度很高的境界。</p><p>《庵堂认母》是蒋月泉的经典精品,也是朱慧珍的传世之作。</p> <p>·朱慧珍与张鉴庭兄弟合演的《寿堂唱曲》中,她把秦香莲的善良、温柔、孝顺公婆、期盼丈夫回心转意的感情表达很到位。</p><p>“燕子双双集画梁,池中交颈两鸳鸯。</p><p>深闺只见新人哭,不见旧人啼哭在道旁。”……</p><p>她在蒋调框架内落阔,尾声融入了张调。</p><p>结尾唱出了秦香莲的哀怨:</p><p>“得了功名就变心肠,状元郎变作了蔡中郎。”</p><p>作家陈灵犀的词写得好,朱慧珍唱得声情并茂。</p><p>朱慧珍的唱段是听客的欣赏佳作,成为流传很广的保留唱段。</p> <p>◎朱慧珍是位德艺双馨、可敬可爱的评弹艺术家。</p><p>·老作家陈灵犀说:“朱慧珍是位可亲又可敬的人。”</p><p>·评弹大师唐耿良说:“朱慧珍是位正直善良、心灵美好、端庄朴素、热爱艺术、德艺双馨的好同志。”</p> <p>◎苏州唯亭镇唯亭公园</p> <p>◎朱慧珍纪念馆</p><p>2013.6.23苏州唯亭镇“朱慧珍纪念馆”扩建开馆仪式上,著名评弹艺术家朱慧珍的女儿吴晓珍将母亲遗留下来的一些物品捐给了纪念馆。</p><p><br></p><p>  </p><p><br></p><p><br></p><p>  为了纪念朱慧珍,唯亭镇在唯亭公园扩建了“朱慧珍纪念馆”,建筑面积从100平方米扩大至900多平方米,馆内不仅陈列了朱慧珍生平事迹和艺术成果,还新开设了评弹书场,定期进行专场演出。</p> <p>◎朱慧珍塑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