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战地演出二三事

LM

<p class="ql-block">  清理父母旧宅的遗物,翻出一张老照片。是干休所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参加沈阳国际秧歌节时拍摄的。正好也找到一份父亲的回忆稿《戎马倥偬中 谈艺犹从容》回忆新四军在苏北抗日历史。稿件不是毛毛的字迹。可能是父亲求干休所小战士抄誊的。我就以这篇手稿内容,展开一段1940年前后盐城往事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父亲回忆,我来讲述,朋友不妨拨冗一阅。我讲你们倾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原沈政干休一所秧歌队 父亲三排左5</span></p> <p>  反扫荡部队化整为零,文工团解散,师文工团人员分散到各支作战部队随转到外线打游击。1943年夏末,由于部队和根据地建设诸方面的紧迫要求,留在旅政治部担任文教的吕若曾,会同张慧春向张爱萍旅长建议,恢复8旅文工团。建议很快得到了批准。命令下达后,于9月中旬在各部队的支持下,旅文工团把分散下去任职的文艺骨干们陆续抽调回来,父亲和李岳生同路,由驻八滩一带的24团到孙西舍旅政治部驻地报到,张旅长已经把侦察队的支部书记李军同志调来了,以后师文工团则无再成立必要。把那里的主要演员及艺术骨干如田川、孔方、洪桐江,以及分散各县区担任文教工作的江心、陈虹(晓流)黎明等女同志,黄洪年、陈坤良等男同志统统调了过来,随后又把活跃在各县团地方和部队等专业剧团中的骨干成员选拔了一大批,可以说是人才济济。</p><p> 父亲在回忆文章写道:"当年可以说是集中了苏北根据地,特别是活跃在盐阜地区军政群各界的文艺精华。比反扫荡前文工团更加充实壮大。"</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文工团再聚照片最左侧我父亲</span></p> <p>  新成立的8旅文工团随即开展工作,一面参加苏北烈士纪念塔的落成典礼活动,一面编演英模事迹节目,其中最有名的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军民打退国民党进攻而创作的多幕话剧《洛河边上》。这也是重建文工团第一件大事。</p> <p>出早操与大秧歌 </p><p> 父亲随文工团移防至黄河老道外堤上的小于庄时,己进入秋冬季节。张爱萍旅长就住一农家院里,文工团和政治部机关沿堤侧向南北农舍分别依次排开,父亲回忆说他们的住处与旅部相距不到几百米。</p><p> 直属队在内外堤的河套里修整了一片荒地当操场。每天清晨五时起,在张旅长的指导下扭大秧歌。每次都是由他领着大家跳,有时也分若干个小片由文工团员分头领跳,其早早就为春节期间开展拥政爱民搞活动做了热身。</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安塞腰鼓阵势如8旅在河套大秧歌</span></p> <p class="ql-block"><b>  乡间春节军民闹元宵</b></p><p class="ql-block"> 1944年新年前夕,警卫营侦察队拉起来几批高跷队;司政后出了几台竹马、旱船、狮子灯;最有意思的还是我们文工团李宝兴、李岳生等扮演的“老汉推车"和卫生部的"仙鹤斗蛤蚌"。地方政府和村民也出了"姜子牙钓鱼"、"麒麟送子"、"鲤鱼跳龙门"等故事班。从元旦起一连数日走街串巷,从县政府又到地委和军区驻地,从连队到旅部机关,你来我往。</p> <p>  父亲为推小车节目中扮演大姑娘的李岳生演唱的插曲选用竹笛伴奏,一村又一村,一场又一场的连续不断,虽然吹得口干舌燥,但心情仍然愉快。</p><p> 地方政府为部队举办联欢会,还化妆表演活报剧,其中有全副武装的新四军战士,用绳子牵着一日本鬼子和大汉奸汪精卫,一路押解游街令围观的群众看了很解气。阜宁文工团薛飞的淮剧清唱和苏北小调脍炙人口。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优抚委员会,有的地方为抗属赎田代耕募集优抚粮食,一系列的活动凝聚了军民关系。这不单是娱乐,而是政治任务。打仗是军事任务,双拥活动乃政治任务。那一年春节过得真热闹。</p> <p class="ql-block"><b>闹肚子与打赌取乐</b></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爱玩爱热闹,政治遇上一帮文艺兵,这种政治任务都爱参与。闹春节闹元宵。年轻人天生爱闹。最后一天N次跑茅房,闹肚子了……谁违反群众纪律了?偷喝白酒吃偷挖的莲藕了吧?</p><p class="ql-block"> 你、你、你。还有你。别装没事人似的。昨晚参与喝小酒的,举手。没听见?谁拉肚子了,举手!出列。每人写份检讨。为什么?报告首长。情况是这样的。别说了。你跟我到村里走访一下。给老乡赔礼道歉!</p><p class="ql-block"> 父亲伏在首长耳边小声耳語。什么?捡老乡扔掉的藕头?那就更不能吃了。腐烂变质了还吃?!就那么馋吗?都是苏北鲁南长大的,沒吃过藕?</p><p class="ql-block"> 青年队员到了文工团,又抽烟又喝酒,就差沒烫头了!哎。安克强。你烫头了?报告首长。沒烫。是自然卷……</p><p class="ql-block"> 出洋相的事还有不少。1944年1月15日到2月15日,春节前后老百姓慰问劳军,向部队赠送慰问品。父亲他们文工团领到猪肉白面等慰劳品,就分给各队自己包饺子。孔方叔叔和毛其美打赌取乐,孔方叔叔吃了50个饺子另加三碗面条,从此获"孔营养"的桂冠。当之无愧,当之无愧!</p> <p>  八旅部队一举攻克沿海重镇陈家港。文工团也派出了一批身强体壮,有战斗经验的男同志参加了战斗。他们亲眼所见张爱萍同志在阵地上不顾敌人近距离冷枪射击危险,沉着,果断指挥部队歼敌400余人。其中有一段战斗是白天进行的,李雪三政委忙里偷闲抓取了张旅长举望远镜聚精观察敌情的瞬间,用全旅仅有的一架日本照相机摄取了一张珍贵的历史镜头。</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选自张爱萍摄影图片集</span></p> <p class="ql-block"><b>  《运盐歌》的诞生</b></p><p class="ql-block"> 父亲回忆说,这次战斗缴获了海盐千多万担,旅首长冒着敌机轮番轰炸,指挥部队和民工们硬是把一座座雪白的盐山运回来。根据地粉碎了日寇对我经济封锁和垄断食盐的阴谋,我们把食盐分给根据地的群众,解决了群众的盐荒。当年押运物资途中进行创作歌曲。由李军同志作词,吕若曾谱曲的《运盐歌》就产生于这次的归途。我至今仍能记起那几段歌词的大意:黑夜里星光闪,我们的队伍过草滩,同志们,扛着枪,前进,向着陈家港。呯呯呯,啪啪啪,消灭敌人笑哈哈;扁担挑用车拉,座座银山大搬家,解决盐荒为人民,吃苦受累不算啥;为了建设根据地,什么困难都不怕。教唱《运盐歌》起到了很好的鼓舞作用。</p> <p>  1943年1月至9月,父亲调至3师8旅24团当青年干事,同年9月又调回8旅,在盐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担任小队长。老首长是李雪三。父亲在文工团干过剧务主任、当过演员、做研究员,还担任过涟东游击大队的特派员等职务,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当年的老战友有卢昭(成都大学原党委书记),夏光(吉林分区副政委)、吕若曾(旅大警备区文化部副部长)。</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吕若曾与我父亲在8旅文工团合影</span></p> <p><b>意外缴获战利品</b></p><p> 父亲回忆手稿写道:“此外,在敌军司令部宣传机构驻地,部队缴获了一大批京剧各流派名家的唱片。伪满和国统区的著名歌唱家演唱的流行歌曲唱片,还有五花八门的日本歌舞伎弹唱歌曲唱片,还缴获了两台手摇留声机,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缺什么它来什么。这下妥妥的。想借鉴学习戏曲和西洋歌曲演唱技法吗?有教员了。想提高艺术品位吗?提供了条件。</p><p> 周璇的《四季歌》,金焰的《大路歌》,还有王人美及什么人的《天涯歌女》、《桃花江上美人多》、《花好月圆》等。缴获的唱片甚至都磨损的失真变调了,但能听动静就很满足了。特别是言菊朋,余叔岩、谭、马各流派的《四郎探母》《逍遥津》即黑头金少山,四大名旦《二进宫》《霸王别姬》等著名唱段,姜妙香的《罗成叫关》等小生戏,均为8旅文工团提供了很难得的教学材料。这次的战利品太棒了。</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留声机拍摄于上海杜月笙老宾馆大堂</span></p> <p class="ql-block"><b>台上台下基本功</b></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父亲他们把西皮二黄原板慢板各种唱段,连同曲谱唱词,有的干脆抄写成大歌篇。如《八大锤》《王佐断臂》《诛杀志》《捉放曹》以及像《乌盆计》那样的鬼戏和《梅龙镇》《斩黄袍》那样的旧社会也被称为"粉戏"的内容等板腔曲式,反二簧和四平调也选来充当视唱练耳,品觉韵味儿的声乐练习材料……</p><p class="ql-block"> 父亲回忆道,周信芳先生的麒派独特的唱腔《高播子》《追韩信》《扫松》与《法门寺》中刘瑾贾桂之间的京腔白口,珠洒玉盘般的抑扬顿挫,朗朗动听的嘴皮子功夫更是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就琢磨父亲那个年代喜闻乐见的娱乐消遣 ,就是搭台唱戏。苏北一般讲究点的村庄都建有戏台。村里族长逢年节就会请戏班来唱戏。而乡下民众从小就爱听戏。所以,老辈人都记得不少曲牌曲调,记得名角。乡下也追星追剧。</span></p> <p class="ql-block">  "桂啊,外面什么鸡毛显(喊)叫的",“告状人孙乔娇……" 终日不绝于耳,这些基本功的模仿训练,为我们下一阶段的新剧上演准备了的剧曲基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读这段回忆,仿佛置身8旅文工团驻地。村口,院落,黄河大堤上,都能听见此起彼伏,听见模仿练习京腔念白。</span></p> <p><b>用经典唱腔排演《忠义图》</b></p><p> 根据日寇破坏我根据地的新特点,首长指示文工团创作边沿地区反敌人渗透袭击反捕杀斗争内容的节目。命题创作任务下达后,文工团即集体讨论阜宁二区区长陈振东和盐东行政处主任等烈士对敌斗争的英雄事迹,以他们为原型创作了京剧形式的九场大型新编京剧《忠义图》。</p><p> 这出戏的执笔张慧春同志是在北京城长大的,当过火车车童在京广线上往返千百次,跑完了青少年时代。他见多识广,很熟悉京剧即各种戏曲传统形式。剧本整理出来后,进入了排练阶段。张旅长还特意送来"斯太菲",“大金枪"“老刀牌"香烟等战利品慰问执笔人、导演及主要演员们。旅长不吸烟,他为了鼓舞大家,战利品没有了,他就派警卫员孔金山在本村驻地土烟铺子里买烟丝送过来(文工团特殊 允许抽烟)。</p><p> 油印剧本成册时,他还特别为该剧题写了《忠义图》剧名。排演过程中张旅长还请来了拉京胡的伴奏专家,和武场上的鼓板指挥。</p> <p> 合成中,几乎是因人制宜的边斟酌唱词,边从剧情发展上结构场次,安排高潮起伏,几个主要角色的唱段念白都恰到好处。如张孝良饰演民兵队长张忠良,斥敌的大段陈词就吸取了《骂严嵩》、《林冲发配》唱段中的精华,江心同志扮演的张大嫂哭忠良的唱段中,运用了河北梆子《窦娥冤》、京剧《秦雪梅吊孝》以及须生戏《哭灵悲》唱段中的哭腔精华,用反二簧为主略有变化的板式,李宝兴扮演张大爹的唱段,孔方饰演反派角色乌龟王八郎的唱腔,也都根据人物性格行为选用了老生和黑头的名唱段技法加以处理。舞台演出把前一段有针对性的京剧演唱训练都派上了用场;吕若曾扮演的日本兵和民兵周殿宽的扮演者田川等交手战大打出手,还插入了《三股荡》;由我扮演的民兵队员大呆子,穿插其间插科打浑,其实呆子不呆,现在回想起来,在化妆方面给"大呆子"描了个疤拉眼,是欠严肃的。但这些人物还是被观众喜爱。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全部运用地道的苏北地方方言对话念白。上演后,在部队和群众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观众误把我们当成地道的苏北庄户人,倍感亲切。此剧在根据地乡村和部队一连数月上演不衰。深受欢迎。 </p><p><b> (摘自父《戎马倥偬中 谈艺犹从容》)</b></p> <p>  事后张旅长代表组织购买一枝高级上海金星钢笔,赠送给执笔人张惠春同志作为对该剧的最高奖赏。父亲所在的8旅文工团在向延安开展的秧歌运动学习追赶中,利用旧瓶装新酒的初次尝试,获得巨大成功。</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追寻父辈的足迹》截屏</span></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07b1roy?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盐城·追寻父辈的足迹(上)</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