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天宝古村

上善若水

<p>  看了江西旅游集团的网络宣传图片,勾起了我重游宜丰天宝古村的兴趣。</p><p> 10月31日从家出发,车程147公里,两小时后到了古镇。古镇冷冷清清,变化不大,唯一变化的是街道两旁的店铺招牌,从颜色到样式都整齐划一了。</p><p> 岔路口有家“古镇饭店”,生意红火。鱼头炖豆腐味道不错。填饱肚子步入古村。</p><p><br></p> <p>  天宝古村,座落于宜丰境北23公里处,至今有1800余年历史。自三国东吴(公元220年)至唐代在此四设县治达250年之久,在漫长的岁月里,沉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江西旅游集团和县政府合作开发,准备用8亿重金,把它打造成“江西第一古村”。</p> <p> 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村口那水平如镜的湖面。湖中停泊着两叶小舟,旁边一大团绿色的草萍点缀。几年前这里只是一口洗衣塘,现在扩大了水面改造成了“湖”。不过,我更怀念过去那铺着青石台阶的四方池塘,它会让我想起“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动人诗句。月下的捣衣声,捣衣女的欢笑声,能带给我家的亲切、温馨,能带给我无限的遐想。</p> <p>  “湖”的右边,“一”字儿排开的几栋古建筑,虽然有的正在修缮,有的大门紧锁,但门前柱子上一幅幅红红的对联格外醒目:“天地间诗书最贵,家庭内孝悌为先”;“善是人间富贵春,书为天下英雄业”;“人杰地灵子孙繁茂万代兴,物华天宝世代流长千秋盛”……笔酣墨饱,墨香四溢。</p> <p> “恭礼翁祠”大门紧闭,看了看立在旁侧的介绍,才知道“恭礼”是天宝古村墨庄刘氏家族第十代“礼”字辈一位先贤。刘恭礼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为了祭祀父亲,建造了这栋两进一寝,占地640平米的大屋,命名为“恭礼翁祠”。</p><p> 现在“恭礼翁祠”成为村史陈列馆,里面详实地展示了古村的过去未来和前世今生。请看下图:</p> <p> 22名进士(参加殿试,被录取者为进士。相当于现在高考前100——500名被录取的大学生,国家包分配,最差也是个副县级)。</p> <p> 76名举人和解元(举人,高中毕业;解元,高中毕业考试第一名,是国家的储备官员)。</p> <p>  139名贡生(贡生:地方向国子监推荐的本地成绩优秀的学生。国子监是最高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和清华北大高等学府,主要职能是管理)。</p> <p>  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排行榜用事实说话。</p> <p> 民俗文化图片展,表现了古村的民风民俗独特的文化魅力。</p> <p> 宋光宗元年(公元1190年),墨庄刘氏始祖刘椿任大姑岭巡检,遂家于此,繁衍后代,始建屋场至今830年,打造出一个声名远扬的“江省名宗”。</p><p> 上图是天宝刘氏世次排列。</p> <p> 沿着修好的条石路,一路上看到装饰一新的墙面以及喜气洋洋的红灯笼,游人纷纷在此驻足留影。</p> <p>  这是“秀圃翁祠”。“秀圃”是刘氏家族第二十代先贤刘河芳的大号,他的享堂就被命名为“秀圃翁祠”。“秀圃翁祠”四进八扇七开间,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p> <p> 打开大门,哇,如此喜庆!原来旅游集团召开新闻发布会时,在这里安排了一场婚礼“姑爷宴”。</p> <p> 红军标语:扩大红军组织,武装保卫苏联。这标语迄今90年仍历历在目。</p> <p> 1934年,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红17师由师长肖克英明指挥,在天宝乡黄沙村以不足三个团的兵力,打垮敌人四个团取得胜利,这就是红军早期战争史上著名的“黄沙大捷”。黄沙战役胜利后,老百姓把这栋大屋腾空出来,供肖克师长和红军战士在这里休整多日,踏上新的征程。</p> <p> “刘氏宗祠”,始建于1494年,由士元、士会两兄弟和士元之子合建而成,至今已526年。该宗祠8进式96间,总面积3850平方米。几废几立,终因风霜兵焚等历史原因,现仅存门楼。</p><p> 该门楼雄伟壮观,面宽30米,进深18米,高9米,上面的门神威风凛凛,气势恢宏,为江南少见的巨型门楼。</p> <p> 在指示牌的指引下,我们还参观“五芳翁祠”、“莅堂翁祠”和“进士第”。</p> <p> “五芳翁祠”是清道光年间由五个芳字辈兄弟合建,故称“五芳翁祠”。</p> <p>  “莅堂翁祠”于清乾隆年间刘应葆所建。刘应葆是当时江南大纸商,产品远销南洋,家财万贯而乐善好施:建凌云塔,塔旁建亭供行人休息,全年茶水不断;平时钻研医术,义务救治乡民无数;办学修桥;曾在县城捐建试院,捐建浮桥,行善无数,受封中宪大夫(正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或正厅级吧)。</p> <p> 门窗装饰精美</p> <p>  金丝楠木房梁,梁上雕刻古朴典雅。</p> <p>  大天井中用来蓄雨水“消防”用的大水缸。</p> <p>  垫脚用的下马石。</p> <p>  每扇门上的雕花都有其寓意,比如下面四个连门上的图案,分别是四个成语。</p> <p>  寒窗苦读</p> <p>  进京赶考</p> <p>  金榜题名</p> <p>  衣锦还乡</p> <p> 无论是工艺精湛的雕刻,还是粗壮结实的金丝楠木房梁,抑或天井中的水缸,门前的下马石,无不在诉说着主人当年的富贵与辉煌!</p><p><br></p> <p>  四季公祠是明隆庆二年进士刘体道1585年倡建,整座祠堂三栋一寝一亭“回”字楼,螺旋藻顶及宫帽顶,木雕石刻图案,寓意“五子登科”,“喜上眉梢”等。</p> <p> 辉公井。四十八条巷四十口井,是天井古村最简洁最独特的文化符号。辉公井便是其中之一。此井掘于明朝,一年四季,井水恒温,冬暖夏凉,水质清激、明净、甘甜。</p> <p>  整个下午,我踩着斑斑石板路,徜徉在百年古宅,感受到了古村承载的鲜活历史与文化。虽然它曾经饮誉江南,有“小南京”之称,但如今的它更像深闺的明珠,朴实而低调。我相信,古村凭借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厚重的人文历史,经过打磨,它一定会熠熠生辉,发出璀璨的光芒,引来八方游客!</p><p> 祝福你,我家乡的古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