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走徐市

云起龙飞

<p>徐市老街,不宽也不窄,里睦塘和金泾十字交叉,民居逐水而建,向四方散射,形成一道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景。</p> <p>常熟东乡的徐市唐代名黄村(黄茅镇),因有顾氏在此筑有坟茔,在墓志上称此地为黄村。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里人徐栻,中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在当时来说,一个小村庄里有人在朝廷做大官,威声显赫,是了不起的事情,徐家就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显宦人家。徐栻的祖父徐鲲,以徐氏的声望用徐氏冠村名,称为“徐墅”。未几,县令耿橘再改里睦,后徐墅逐渐演化成徐市。</p> <p>老街往往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年代感,它所能呈现的,不止是普通人的生活,更是这个地方几代人共同的记忆。时光冲刷下的老街,总是藏着许多故事。</p> <p>秋日,去探访徐市,从火司庙桥进入老街。桥边是以前的徐市粮管所,想必当年这里是人山人海,河道停满了等待交公粮的船。站在桥上眺望,里睦塘两岸驳岸上,老房新楼,鳞次栉比,犬牙交错,伸向远方。</p> <p>老屋后厢凌巉岩般矗立在河埠上,一抹儿旷古的幽风在老街缭缭绕绕,河滩的石条上屐痕深深,水中老房子的倒影和秋阳的黄曛浑然一体,诠释着千年古镇的悠远和沧桑。</p> <p>桥边有两农妇在摆着摊卖菜,可以看出,老街里面还住着些许居民。菜不多,但都是自己地里种的,长的不是很好看,但一定新鲜。</p> <p>跨过火司庙桥,就进入了老街。现存的老街在里睦塘北岸,以徐市大桥为中心,向东为东街,向西为西街,全长约一公里,宽约2米。</p> <p>相比而言,西街比东街更为繁华。以前的老街汇聚了众多的商铺,什么"洋货店"和小点门头的小摊子,有拔牙的、修鞋的、修钟的、理发的、糕点店、裁缝店、挂面店等,但现在基本是人去屋空,大门上着锁,几无商业气息。火司庙桥边的粮店、箍桶店也是大门紧闭,关门大吉。倒是几家老式理发店还在营业,店里的师傅正在顾客理发、染发。</p> <p>不少徐市老辈人时至今日都对老街记忆犹新,一到集日老街上的行人就特别多,人挤人走不过去。无论是平时要吃的还是平时要穿的,一应都到这里来买。</p> <p>从喧嚣的新街上步入老街,渐次少了一些声息。老街里多半是上个世纪的旧房,过去上门板作为口面商铺的那种,也有新砖房、楼房夹杂其间。水泥砖铺就的路,隙缝处泛起苔色,路面磨出了一些光泽。</p> <p>随着时代的发展,街市已转移到穿镇的薪桥路上,但老街留了下来。现在的老街有的无人居住,破损旧落。有的已经翻建一新,但住户以老年人为主。漫步在老街,旧房老店,依稀能想象到当年的繁华与气派。平房是粉墙黛瓦,朴实无华。瓦花漏窗,诉说着它的身世。</p> <p>人稀路闲,路闲街静。间或有人走过,几个人在屋里打麻将,麻将搓的稀里哗啦。虽然有些房屋有新修茸的痕迹,但仍掩不住老街粉墙黛瓦在沧桑岁月中留下来的斑驳和灰暗底色。</p> <p>一条街的老去,就如人凋落的红颜,水流过的路径,总留下一些印迹。有时你不得不感叹时间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巨匠,耐心地打磨着一切,不管你是否喜欢。</p> <p>老街往往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年代感,它所能呈现的,不止是普通人的生活,更是这个地方几代人共同的记忆。时光冲刷下的老街,总是藏着许多故事。老街依然安静在那里,不言不语,不宠不惊,让我笃信旧时的文化是随着岁月流淌的。</p> <p>老街清代、民国留存下来的建筑颇多,有文物保护标志:透过森严的建筑,依稀能想像当初这大宅门里“金粉世界”。</p> <p>徐市大桥东首的程飞白故居正在得到保护,临街不起眼的二层楼下蓝色大门一侧有忠絮堂(程飞白故居)控保建筑标志。程飞白(1906-1978)名鸿,字逵伯,常熟徐市镇东街人。中共早期党员。著有《飞白诗词选》、《飞白印谱》等。在家喻户晓的革命样板戏《沙家浜》中,阿庆嫂唱到:“程书记派人来送信,伤员今夜到镇中,封锁线上来接应。”剧中“程书记”的艺术原型便是程飞白。《沙家浜》中扣人心弦的革命斗争故事,正是程飞白人生的真实写照。</p> <p>徐市大桥西首是常熟抗日战争时期思想火种《大众报》的发源地。《大众报》是在“江抗”西撤,江南抗日局面一时转入低潮时,中共苏南东路特委为冲破日伪对苏常沦陷区内的新闻封锁,加强抗日救国宣传而公开发行的油印报纸,1940年2月8日,首期油印的八开《大众报》在此创刊发行,被誉为东路敌后抗日的号角。</p> <p>清代时徐市镇上多墙门人家,也筑有园林,著名的有“徐家花园”,为徐尚书家族所建,园有三处,一在西巷门里睦堂北,一在花园桥附近,一在东大街。清初王氏建“王家花园”,在横街西,乾隆时称“柳荫草堂”,园内植有槐、柏、桂、玉兰等名贵花木,枝叶交错,绿荫如盖,景致极好。还有“武陵菊圃”,清末时园林全废。</p> <p>西街9号的清代官式建筑,乾隆间由里人顾氏所筑,园地原为李开山将军墓址,名为“武陵菊圃”。据史载,园内多植梅树,花开时节,洁白如雪,香闻全镇。诗人王应奎作诗咏之:“梅开梅落岁频更,多少英雄尽古坟。眼底有花须解看,隔篱谁吊李将军。”</p> <p>东街向西走,尽头通向“智林寺”,智林寺座落老街西侧,北依里睦塘。唐乾元元年(758)敕建为永安寺,宋大观四年(1110)因避宣祖赵殷墓“安陵”名讳,改名“智林寺”。历经损毁、修复,庙门上方“智林寺”十分醒目,围墙夹道而进为弥勒殿,山门和大雄宝殿之间有钟亭、鼓亭、宝鼎。</p> <p>老街的情结,不仅系于乡情,还流连于舌尖。在苏州说起羊肉,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藏书羊肉。殊不知,常熟徐市亦是吃羊肉的大本营。邮政银行隔壁的哑巴羊庄,是徐市乃至常熟有名的小吃老店,几十年模样未变,挡不住食客对它的喜爱。徐市羊汤始于明代,盛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地道的徐市羊汤酥而不烂,肥而不腻,异香扑鼻。</p> <p>停留在老街的一角,我确信,这是一种历史。老街像一幅画,黑白相间,一直悬挂在心间,它记载着几代人的过往、聆听着人们的诉说。老街不老,老的是时光,日月不变,变化的只是人生故事。</p> <p>我知道,一人、一物、一地,老去是自然规律,寂寞是老的归宿。尽管你十分的不情愿,但也由不得你。就像以前的老街上的铁匠铺,任凭炉火烧得纯青,任凭挥起八镑锤如何有力,也不能遏止时光的脚步,也唤不回老街曾有的繁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