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再聚首, 风采依旧

素心

<p>一一芜湖市原四.一中学文艺宣传队五十年聚会侧记(原创)</p> <p>  一场大疫和大洪水过后,我们又迎来了一个丹桂飘香的季节。五十年前,曾活跃在江城芜湖舞台上的原"芜湖市四.一中学文艺宣传队"终于盼来了五十周年纪念活动。</p><p> 2020年9月24日, 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原芜湖市四一宣传队的队友们欢聚在五味坊。大家济济一堂,举杯同庆,叙友情,话家常。</p><p><br></p> <p> (<b>一</b>)</p> <p>  </p><p> 半个世纪的相聚,往日幼稚单纯的少男少女,如今都己年过花甲。年轻时油黑发光的头发,如今像染上初冬的霜。 </p><p> 特殊年代,给了这代人特殊的经历与记忆。无论人生的路怎样走过,无论曾经职业职位如何不同,大家相见如初,脱口而出的乳名绰号叫出来仍然是那么顺溜,那么亲切自然。爽朗的笑声中,仿佛又回到了从前。</p><p> </p> <p>  落叶知秋,情谊似酒,一声问候,醇绵甚浓。</p> <p>  时光流逝,剪不断往日情怀;岁月变迁,昔日友谊依然。</p> <p>  曾经先后在芜湖市文工团,今日姐妹重逢笑开颜。</p> <p>  学妹仨玩自拍,晒一下美好的心情。</p> <p>  主持人保华从知青到大学,做过中学老师和报社记者。他也是本次活动组织者,一番激情洋溢的致词,唤起了队员们一陣陣掌声。</p><p> 老队长爱华,特地从外地赶来,激动的话语令队员们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p> <p>  同学们举杯同欢,追忆往事,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p> <p>:</p> <p>  平淡执手度清平,不离不弃白发生。悠悠岁月映欢笑,你是我一生无法割舍的人。</p> <p> (<b>二</b>)</p> <p><br></p><p> 那是在文革时代的背景下,文攻武卫刚刚平息,被停课闹革命的红卫兵老三届,离开城市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p><p> 中小学开始复课,因很多中学教师也下放农村,一些市级中学临时合并改名。什么东方红中学,延安中学等应运而生。 </p><p> 当时芜湖市八中与六中合并,为祝贺党的“九大”胜利召开,学校改名为四.一中学。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教师逐步上调回城后,各学校又分开重新设置。</p><p> 那个年代,学校及文化团体都有工宣队进驻,史称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四.一中学工宣队来自芜湖光华玻璃厂。</p><p> 学校合并后,工宣队将文艺宣传队重新组织。</p><p> 重组后的文艺宣传队员来自不同年级与不同班级,包括乐队约三十多人,其中还有几位会器乐的工宣队师傅。</p> <p>  在工宣队领导下,宣传队由原来的绿军装换上了白衬衫蓝色背带裤。</p><p> 手捧红宝书,领袖像章胸前戴,是那个时代的时尚。</p> <p>当年的宣传队队长,成熟干练有威信。</p> <p><br></p><p> 学校领导对宣传队很重视,专门配备两位资深的音乐老师,他们是庄昌艺和许忠云。 </p><p> 两位音乐老师手风琴、钢琴都非常棒,有演出任务时他们亲自给乐队助陣。</p><p> 队员们白天在各自班级上课,下午课外活动后集中排练节目,晚上时常加班加点排练。</p> <p>十年前聚会合影,前排左三是庄昌艺老师(已故),左四是工宣队鲁师傅(鲁和贵),前排右四是许忠云老师(已故),前排右三是工宣队汤师傅(汤万奎),他一直在乐队担任打击乐。</p> <p>  那时的舞台很简陋,动作造型是那个年代特有的肢体表现。那时候的女孩,都流行梳着两条小辫子,衣着很简朴。</p> <p>  最初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自编自演,什么对口词,群口词,快板,舞蹈,每个字校工厂都差不多,模仿八个样板戏的段子。</p><p> 校工宣队负责人为了提高宣传队的艺术水平,还利用暑假期间聘请了当时市文工团吳静娴老师上门辅导。</p><p> 那段时间,队员们为了坚持晨练,都集体住校。那幢红砖砌的老教学楼都是木地板,大家从家里带个草席,地板当床,从不叫苦叫累。</p><p> <b>吴静娴老师是原北京总政文工团的著名舞蹈家,被迫下放芜湖市文工团。印象中的吳老师文静高雅,标准的普通话,说话特温柔。因学校与市文工团只隔条马路,那段日子里,吳老师每天六点半到学校北操场,为队员们进行舞蹈基础训练。女生的撩掌、盖掌、穿掌、推掌,还有云手,小五花之类的手位练习,男生的单山膀、双山膀、托掌、冲掌等等,给队员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也让队员们受益终生。</b></p> <p>  当年工宣队鲁师傅是校革委会成员,他不仅请了吴老师,还聘请了原市庐剧团席庆林老师帮助排练节目,特邀文工团著名化妆师王凯老师给队员们上化妆课,让队员们自己学会化妆。</p> <p>  由于两校合并,教室短缺,学校提出发扬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提倡自带小板凳上课。</p><p> 于是由 语文老师刘自球作词,庄昌艺老师作曲的《小板凳上课就是好》,席老师很快编排成一只群舞,群舞形式新颖活泼,演出后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并经常参加市宣传部门调演。</p> <p>群口词《五二O庄严声明》剧照</p> <p>  1969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侵略者及其走狗》,老师们创作的群口词两天就赶排练成功,并在和平大戏院演出。 </p><p> 席老师还排了一个小歌剧《珍宝岛怒火》,都是应时之作,为学校争光添彩。</p> <p>  这是《珍宝岛怒火》的着装,扮演英姿飒爽的女民兵。</p> <p>  那时的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工厂学工,到农村学农,劳动体检生活。宣传队时常在寒暑假期间去工厂、下矿井、上街头演出。曾经打着背包去过南陵县的戴镇、麻桥、三里,还有繁昌桃冲铁矿演出。那时候去乡下演出,都是土戏台煤气灯,队员们背着行军被和演出道剧具,晚上睡稻草地铺,工宣队师傅和老师都与大家共甘苦。</p><p> 1970年秋,芜湖初中毕业生开始“四个面向”分配,但学校仍有一部分下乡插队分配任务和指标,宣传队便配合学校去宣城、南陵、郎溪县演出宣传。</p> <p>  1970年夏,去宣城演出时,住在宣城中学(部分同学留影)。</p> <p>  1970年夏在郎溪县东方红广场留影(曾在背面的舞台演出了一场节目)。</p> <p>  同年夏在郎溪剧院门口合影(后排左一是许忠云老师)。</p> <p>  1970年夏住在郎溪县南丰中学(后排中间两位是工宣队师傅)。</p><p> 记得那次去郎溪涛城公社,晚上演出结束后,队员们乘农用拖拉机回县城。途中继宣同学严重晕车,同学们面对面用自己的双腿作支撑,让她平躺在同学们的腿上,减轻她的痛苦。</p> <p>  1970年秋, 离校分别的时候终于到了,意味着大家即将步入社会,走进人生的大舞台。</p><p> 其实人生是一场无法预知的旅程,迷茫与天真,对于在红色浪潮下的中学生,无不是灵魂深处的烙印。</p><p> 命运注定给这代人留下太多的艰辛,文革学业搁浅,人到中年一部分人面临企业改制无奈下岗,下乡插队的知青经历风雨走过泥泞。</p> <p>  校领导与工宣队领导及老师欢送即将离校的全体队员。</p> <p>分别前在校门前合影留念。</p> <p>离别前师生们依依不舍,表情似乎有点茫然。</p> <p>  当年部分队员直接分配到光华玻璃厂当工人,他们青春勃发,成为工人文艺宣传队队员。</p> <p>  欢送老同学上大学,相约去照相馆合影留念,是当年最具仪式感的友谊。</p> <p> (<b>三</b>)</p> <p>  聚会的当天下午,同学们又兴致勃勃地表演各自准备的节目,舞蹈,器乐独奏,朗诵等,将活动推向了高潮。</p> <p>  几位女同学赶排的舞蹈《梦见你的那一夜》,虽然人老腰腿不利索了,可是舞姿不减当年。</p> <p>  当年乐队吹笛子的道芳同学,演奏了一首饱满圆润,清新悠扬的萨克斯曲。</p> <p>  曾为芜湖市浦发银行的掌门人,如今成为京剧票友,一段《贵妃醉酒》字正腔圆,有模有样。</p> <p>  拉二胡的泽建,如今竟然吹起了小号,着实令人刮目。</p> <p>男女声二重唱,驾轻就熟,配合默契。</p> <p>  从省城赶回来聚会的莲凤,即兴为大家表演了一个古典团扇舞。</p> <p>  云波同学在芜湖市老年大学不仅上舞蹈班,而且是学校朗诵的获奖选手,她的朗诵声情并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p> <p>老尹激情高歌一曲,将最美的歌声留在同学们的心里。</p> <p>  陕北风格的双人扇舞热烈奔放,俩人都是广场舞教练,热心助力社区文化生活。</p> <p>  学妹小孙古筝教学多年,精心为大家演奏了两首古琴曲,仙风古韵,使人耳目一新。</p> <p>  从事专业文艺工作的娅娅,一首《你鼓舞了我》,音色高亢,激情滿腔。</p> <p>  岁月如歌,往事悠悠,每一次相逢却是寂寞的等待。有位同学感慨地说:五十年过去了,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当我们真实地明白过来,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p><p> </p><p> 但 是人老心没老,爱好音乐的同学从喧嚣冗杂之中找回心灵的平静,自得其乐的同时,也给别人带来快乐。</p><p><br></p><p><br></p> <p>  一位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七七级大学音乐专业毕业生,退休前在芜湖市文化馆工作,组建并兼任民乐团团长。另一位从芜湖市歌舞团退休,曾经组织过一支市民交响乐团,是位优秀的大提琴手。</p> <p>上图是市民乐团演出,下图是交响乐团演出,至今还有几位同学在市文化馆华乐合唱团。</p> <p>在省城生活的莲凤同学,晨练示范指导并有自己的团队。</p> <p>  爱珠同学曾下乡插队,上调市文工团,退休后热心广场舞教学,上图为参加市广场舞比赛获奖纪念。</p> <p>  至今仍在淮北 市的老陈,同学们都叫他“兔子”。从淮北市歌舞团退休后,仍时常担当全市大型文艺活动导演指挥。</p> <p>  其实每一位光鲜靓丽的背后,都经历过暗涛汹涌,生离死别,有伤有痛,五十年的生活磨练,几乎每个人都是负重前行。</p><p> 如今大家都懂得了珍惜,珍惜生命,珍惜亲情友情,珍惜当下每一天,尽情地享受生活中最美好的风景。</p><p><br></p> <p>  五十年因缘而聚,是生命中的必然重逢。正如这首歌曲《深深地怀念》中唱得那样“时光带走我们的青春,却留下难忘的昨天,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却改变不了深深的怀念”。</p><p> 让我们再唱同一首歌吧,一首老歌,一首难忘的歌。“红军不怕运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达一个共同的心愿,岁月不老,我们不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