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张学良公馆

打工人

<p>  要说我,之所以想到拜访《张学良公馆》,缘于《少帅》这部电视剧对我的触动。</p><p> 10月底的一个周末,约了我的一个山西舍友,踏着单车骑行9公里,来到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的《张学良公馆》。在西安上学,工作共待了五年多,还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多少有些新鲜感。</p><p> </p><p> </p> <p>  来到故居门前,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历史人物留下的庄严和神圣感。曾经这里发生了一场抗日救亡,民族统一战线的壮举。</p> <p>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亲自飞抵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率部进攻红军。在面临国破家亡的灾难前,蒋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张,杨反对内战,对蒋屡谏无效,被迫实行兵谏。于12月12日在林通华清池以武力扣留了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p> <p>  事变爆发后,张、杨发表对时局宣言,并电邀中共代表来西安共商救国大计。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人到达西安,经多次谈判,迫使蒋介石答应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p> <p>  还记得上学的那时候,看《少帅》讲张学良的生平。他爹张作霖在清末民国时期那可是个厉害的人物,在东三省那块可是号称“东北王”。他爹自幼是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甚至到最后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成为陆海空大元帅。</p><p> <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有人评价张作霖:“盛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不得不说,这个评价十分到位。清政府时期,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这样的人如果生在盛世,一定会是国家的肱股之臣。后来日本入侵,乱世之中,张作霖坐镇东北,让东三省稳如磐石,期间多次抵制日本人拉拢,拒签卖国条约,寸土不让,称得上真正的大丈夫。</span></p><p> </p> <p>  出身在这样一个家庭,张学良的一生也注定了不平凡。他爹自小叫他“小六子”,在这样一个富裕的大家庭,他从小不愁吃不愁穿。他爹给他请的教书先生,上学堂调皮捣蛋,让他给气走了好几个。后来不得以,他爹就让他跟着手底下能人讲武堂郭松龄学习。这个老师,和其他先生不一样,不照本宣科,上来就给他照着地图讲地理,讲军事,讲时局,讲他们的东三省历史。一下子吸引了儿时的张学良,到后来的二人合作,给他的启蒙,军事能力,人生价值观等成长有着很大影响。</p><p><br></p><p>下图是奉系将领郭松龄生平照: </p><p><br></p><p> 郭松龄(1883年-1925年),字茂宸,汉族,辽宁省沈阳人,奉系将领之一。</p><p> 郭高大挺拔,朴素简朴,平素穿一套布军服,和士兵军服一样。当时奉军将领都是穿的质地很好的呢军服,布军服除了士兵穿,就是白俄兵穿,郭穿布军服的样子像白俄兵那样高大,因此遂被人呼为“郭鬼子”。</p> <p>  有人说,少帅的一生是“功大于过”,也有人说“功过相抵”,对于这一历史人物,颇有争议。</p><p> 在我看来,人无完人。谁还不犯点错。但是他这一生做的两件大事,足以让后人来瞻仰。一是放弃自己的权利,极力促成国家统一,即“东北易帜”事件。二是不顾个人安危,联合杨虎城将军逼蒋抗日。即“西安事变”。这两件事的深远意义重大,就值得让人钦佩。</p><p><br></p><p> </p> <p>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小时候没有少帅这样有权且富裕的家庭,父母虽然都是农民,没有那样大风大浪的经历。但儿时的我是快乐的,是在苞谷地里,麦垛里玩耍长大的。</p><p> </p> <p>  伴随着上学到现在的工作,一步一步都是靠自己奋斗,我也是幸福的。习近平总书记说过:“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 干啥事都不容易,工作累了,迷茫了,出去转转放松下,也是生活调节的一种方式。缓过劲,再努力克服。用我们陕西方言来说:“你就好好弄就对了。”</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