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南京含“府”街巷的背后故事(原创)

民生

<p>  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六朝古都南京,留下了成千上万条街巷,它们的每一个名字,都沉淀着深厚的市井文化底蕴。</p><p>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大批文武官员被封王拜爵,在都城拥有了府邸,随之也产生出众多意蕴丰富的地名,这些地名里都藏着显赫人物的故事。如以“官位+府”“姓氏+府”命名的大街小巷足有30条。</p><p> 因篇幅所限,笔者从中挑选了具有历史痕迹的8条含“府”地名。</p> <p> 旧王府——吴王朱元璋府邸</p><p><br></p><p> 旧王府位于建康路北侧,南北走向,南起建康路,北至慧园街,全长约250米,西北为王府园,两处全长共约500米。</p><p>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时称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便居住在今天的旧王府、王府园一带。</p> <p>  1361年,朱元璋攻下镇江后,称吴国公。1364,朱元璋改吴国公为吴王,他所居住的地方便称为“吴王府”,而吴王府花园就是今天的“王府园”。</p> <p>  关于朱元璋的吴王府,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元南台遗址也。明祖为吴王居之。新宫既成,此称旧内矣。”1368年,新的皇宫建成,朱元璋登基移居,离开了他一直居住的吴王府。</p> <p class="ql-block">  如今,王府园、旧王府一带已变为居民小区。至于大小王府巷,据说在南唐时期叫做“皇甫巷”,因大臣皇甫晖居此而得名,后音讹为“王府巷”。</p> <p> 汉府街——汉王陈理府邸</p><p><br></p><p> 汉府街位于长江路东端、梅园新村以南,西起长江路,东至龙蟠中路,因明代汉王陈理的王府在此而得名。</p> <p>  陈理之父陈友谅随徐寿辉攻打太平时,乘机谋杀徐寿辉,掌握了这支红巾军的军政大权,并在采石矶登基称帝,建都江州,国号汉,年号大义。</p> <p>  朱元璋攻下江州后,陈友谅迁都武昌。1363年,两军大战于鄱阳湖,陈军全军覆没,陈友谅中箭身亡,其子陈理在武昌被群臣拥立承继“汉”皇帝位。1364年,当时只有十几岁的陈理被迫投降朱元璋,被封为“汉王”,并为其修造府邸。</p> <p>  据《钟南淮北区域志》记载:“汉府者,洪武初封陈友谅子理为汉王,建府西华门外,后徙高丽。永乐中封子高煦为汉王,亦居之。旋以反诛。清初改为织局。”今天的长江路292号大院,也是汉王府的部分旧址。</p> <p> 信府河——信国公汤和府邸</p><p><br></p><p> 信府河位于中华门东北,内秦淮河西岸,西南起中华路镇淮东桥,东北至长乐路武定桥,全长约600米。明代《帝里人文略》载:“京城南,古桐树湾,今谓之信府河。”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信国公久居于此,故名。”以巷内有明初信国公汤和祠而得名。 </p> <p>  汤和,明初濠州人,为人豪爽,足智多谋。元朝末年,参加了红巾军农民起义,后追随朱元璋转战,屡建战功。洪武十一年,被封为信国公。明王朝巩固后,朱元璋开始削弱诸将势力。汤和急流勇退,自请解甲归田。</p> <p>  洪武二十八年汤和病死,被追封为东瓯王,谥号“襄武”。他是朱元璋的第一个战友,也是陪他走到最后的人。洪武十一年,汤和官封信国公,因为他长居南京桐树湾,所以这里也被叫做信府河,直到今天。</p> <p> 马府街——马(郑)和官邸</p><p><br></p><p> 马府街位于太平南路中段东侧,西起太平南路,东至长白街,长约500米,是郑和官邸“马府”所在地。</p> <p>  郑和原名马和,其府邸即以其原姓称马府,其所在街道,因当时郑和在南京地位显赫之故,便被改称作马府街,并一直沿用至今。</p> <p>  马和十岁时,明朝军队进攻云南,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了一大批男女至南京,马和也在其中。在被阉割成太监之后,他进入了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正月初一,马和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郑,并提升为内官监太监。</p> <p>  郑和在世时,马府规模很大,现紧靠马府街的郑和公园(原太平公园)曾是马府的私家花园,旧称马家花园。另据南京郑和后裔相传,马府街曾有72间房子,全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原郑和府邸的所有房屋也同时被毁,原本聚居的南京郑和后裔由此散落四方。</p> <p> 常府街——常遇春府邸</p><p><br></p><p> 常府街位于太平南路东侧,西起太平南路,东至龙蟠中路,连接瑞金路,因明初开平王常遇春府在此而得名。当年的常府规模很大,仅花园中大小池塘就有九个,号称“九连塘”,后称为“九莲塘”流传至今。</p> <p>  常府街,一场生死战在这里打响。1363年,元末陈友谅大军的猛将张定边横冲直撞,突袭敌军首领朱元璋。护卫被杀、船只搁浅,眼看朱元璋就要被生擒。战将常遇春性如烈火、声似洪钟,一搭弓一射箭,“嗖”的一声正中张定边。朱元璋捡回了一条命。</p> <p>  常遇春死后,赠中书右丞相,因他攻克开平,建有奇功,又追封“开平王”。这就是“开平王府”的由来。可惜的是,清代光绪年间到处兵荒马乱,一代名将常遇春的府邸就在无情的大火中灰飞烟灭。</p> <p> 李府街——李文忠府邸</p><p><br></p><p> 李府街位于中山东路东段南侧,南京博物院正对面,据传李文忠曾经居住在这里。李府街长约827米,两头分别连接城东主干道——中山东路与后标营路。李府街北段就是李文忠府苑的所在地,南段因明代吏部衙门曾在此,故称“吏部街”。后来两段合并,统称为“李府街”。</p><p> 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外甥、养子,也是名将、谋臣,是继徐达、常遇春之后,明朝开国功臣宫城中的“第三号人物”。</p><p> </p> <p>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又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李文忠身份特殊,功劳巨大,其家原在玄津桥西,后因功勋卓著,被赐宅第在皇宫东南,久而久之,此处就被称作李府街。</p><p> 李文忠虽然身份尊贵,但他少年飘零,饱尝艰辛,他的小名唤做保儿,英年早逝,年仅46岁。</p> <p> 邓府巷——邓愈府邸</p><p><br></p><p> 邓府巷邓府巷位于洪武北路东侧,南起中山东路,北通长江路,因明朝开国功臣、宁河王邓愈居此而得名。</p> <p>  邓愈,本名友德,朱元璋赐名“愈”,安徽虹县人(今泗县)。邓愈自小随其父邓顺兴从军,16岁接受父兄之兵权,号令全军。每遇战事,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向披靡,部属都心悦诚服地听其号令。 </p><p> 后明太祖命邓愈为征西将军,远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全胜。在班师途中,邓愈突患急病卒于寿春,英年早逝,时年41岁。</p> <p>  邓愈去世的噩耗传到南京,朝野震惊,明太祖甚至痛苦失声,下令辍朝三日以示哀悼,亲迎灵柩祭奠,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武顺”,葬于邓府山。</p> <p> 李府巷——李善长府邸</p><p><br></p><p> 李府巷位于升州路南侧,东起弓箭坊,西至彩霞街。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城图与南洋陆师学堂《金陵省城全图》均载有此巷名。因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中书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府邸在此而故名。如今李府巷的地名已不复存在。 </p> <p>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他出谋划策,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威名日益显著,前来投靠者众,李善长都一一考察他们的才能,再禀告给朱元璋,类似于人事部经理或者组织部长的角色。</p> <p>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他说道:“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p><p> 崇祯十七年(1644年),南明弘光帝追补赠谥开国名臣,李善长获追谥“襄愍”,但李善长在这一年,已经死去254年了。</p> <p>  此外,三元巷以西的张府园,熙南里以东的府西街,中央门以南的许府巷,中山路以东、珠江路附近的韩府巷,牛首山东北处的韩府山等地名均有其故事。 </p> <p>金陵晚报</p> <p>  </p><p> </p><p> 注明:</p><p> </p><p> 文字撰稿、绝大部分图片拍摄、美篇制作均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p><p> </p><p> 二0二0年十一月三日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