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破解“习作单元”教学密码 ——记平阳县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习作单元专题研讨活动

在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中,自三年级上册开始出现“习作单元”,这是一个特殊单元,没有具体的操作经验可遵循,给一线教师的习作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br>  为了破解“习作单元”的教学密码,深入探索习作单元的实践策略,让教材编排的“独特”之处在教学中产生“特别”效应,真正推动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与发展,2019年9月,在平阳县教师发展中心姜丽青老师、纪相钊老师的带领下,平阳县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习作单元专题研修小组应运而生。在过去的一年中,该小组成员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内容,通过座谈、课堂研讨、观点报告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br>  2020年10月30日,平阳县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习作单元专题研讨活动在平阳县中心小学举行。此次活动为期一天,是对上一学年研修活动的延续。活动以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为研讨内容,上午安排了两节阅读课和两个观点报告,下午安排了一个观点报告和一节习作课。此次活动对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以及习作等各部分教材的使用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立足达成“五位一体”的单元整组教学共识,以破解“习作单元”的教学密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精读课文——指向习作的阅读</font></b></h1> <br> 平阳县小的卢娟娟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太阳》。<br> 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课文,《太阳》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地介绍太阳。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能初步学习课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事物的特点介绍清楚。<br>  课堂上,卢老师紧紧围绕叶圣陶先生提的“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先是学一学。哪里“说明白了”?读“太阳的特点”部分,划介绍得清楚明白的地方。如何“说明白”?发现表达秘妙,明晰说明方法;提供比读材料,领悟恰当表达说明白。再是找一找,联读例文《鲸》,自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语句,体会鲸的特点。接着用一用:联结之前的课文《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看“猎豹名片”,试着运用2-3种方法把猎豹速度快的特点写明白。“学——练——用”,学习说明方法的过程清清楚楚,落实了单元要素。<br>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卢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思维力的培养。一是“整体感知”板块,引导学生默读全文,自主思考:课文围绕太阳介绍了哪些内容?二是做好示范:在学生反馈过程中,发现学生概括不全、不精练或模糊处,才以最难的第四自然段为例,师生合作发现方法。三是展开活动:学生运用方法,在每段中提取关键信息,完成整篇课文的思维图。巧设三阶梯,启发每个孩子积极思维,梳理作者行文思路——从几个方面去介绍事物。<br>  整堂课目标明确,学习过程清清楚楚。学生轻松达成目标。 平阳新纪元学校的徐海兵老师执教了本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松鼠》。<br> 《松鼠》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文章语言不仅明白、准确,而且生动形象,表达方法、语言风格与前一篇课文《太阳》有很大不同。阅读本文,将使学生对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有新的认识。<br>  课堂中,徐老师始终围绕着“学”,让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从初读后的“我会选择”与“我会判断”的两次检查,从自我思考到同桌互聊的两次读书提示,从填写思维导图到动笔改写的两次学习活动,目标明确,指向清晰,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课堂将“学”进行到底,其中“两次梳理”和“两次联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br>  一次梳理是初读后对有关松鼠的信息条进行判断,看似简单实则有意,判断后整理出两条重要的信息:松鼠面容清秀与经常在高处活动,并再次对两条信息进行归类。这一活动与《语文作业本》上的有关练习紧密结合,避免了学习活动简单粗暴式的生硬植入,让学生明白有关信息“从何而来”,而后才沉入文本,灵动运用,寻找正确答案,使二次梳理自然轻松、有迹可循,让学习真正发生。<br>  徐老师还以由浅入深的联读链作为支架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初次联读前文《太阳》,在对比中发现同是说明文不同的表达形式与语言风格。再次联读课后有关松鼠的一段文字,感知文本生动、活泼的说明特点。两次联读,层层对比,让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深入学生的心中,也为把一段有关猫的文字改写为文艺性说明文做了坚实的铺垫,为落实习作单元的习作目标奠定基础。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交流平台——言语表达的奇点</font></b></h1> 昆阳镇新城小学的叶蓓蕾老师围绕习作单元的“交流平台”板块做了观点报告。<br>  叶老师认为,统编教材习作单元中的交流平台具有场域性功能、交际性功能、承接性功能。交流平台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学生梳理、总结、强化课文中渗透的习作方法,通过交流,激发习作兴趣,明晰习作方向,并学习如何对习作进行交流与评价。<br>  她发现,交流平台的内容丰富,有习作方法的交流、习作选材的交流及习作评价的交流。她从交流平台里提炼出习作评价标准,制作成各类精美的习作评价单。这些评价单紧扣单元习作要素,将习作评价可视化。在可视化的标准下,学生表达想法,历经“会说——会写——会评价”的学习过程。这也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br>  她指出,交流的指导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个不断习得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学生每提升一小步都需要一个台阶,教师要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有策略、有表达、有评价。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初试身手——习作热身的训练场 </font></b> </h1> 陈老师认为,“初试身手”板块作为“习作”板块教学的基础性铺垫,是激活学生表达兴趣,凝练表达方法的重要环节。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对“初试身手”板块的教学定位还不够精准,或沦为鸡肋,或大做文章。那应该怎样准确把握“初试身手”的功能,发挥其作用呢?陈园园老师给出了三大建议:<br>  首先是梳理教材,了解序列。她建议教师了解3—6年级习作单元“初试身手”的内容、位置、训练点,同时也要了解每一个习作类别在教材中的安排序列,以便了解学生的起点,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br>  其次是构建初试身手的教学模式。习作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完成单元习作,习得习作方法,而“初试身手”作为这个过程中的其中一环,是单元习作要素逐步落实的台阶,教师需要关注“初试身手”练的时机、本质和梯度,引导学生在板块练习中充分表达,了解学生对于习作要素的把握,从而以学定教,有效提升。<br>  最后是把握好“初试身手”的关键点。第一个关键在“初”,“初”意味着可以犯错,可以粗糙,适合宽容,适合鼓励。第二个关键是“试”。教师要依托“初试身手”平台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写作心向,一种自由探索的写作状态,一种不定向的写作期待,而绝不等同于“习作”板块的“大显身手”。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试”的尺度、“试”的时机、“试”的本质、“试”的梯度,让“初试身手”真正为“习作”的“大显身手”打好基础。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四、习作例文——学生习作的范本</font></b></h1> 10月30日下午,练川小学赵青叶老师做了题为《统编教材“习作例文”直观功能的价值体现》的观点报告。<br> 她指出,统编教材习作单元是围绕某项关键习作能力编排的,各部分内容都聚焦语文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以一次完整的写作任务为最终达成目标。<br>  她发现,《教师教学用书》单元说明中明确了“习作例文”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为学生习作提供范式,发挥“例”的作用,其价值就在于给学生提供模仿与借鉴的范本。习作例文中的知识呈现是直观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或讨论掌握运用写作知识。她认为,习作例文在教学类型上属于独立阅读课文,不需要教师精读细讲,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按需从中获取习作技巧与策略。从选文角度看,习作例文始终站在儿童立场,符合单元习作要求,贴近儿童生活,便于学生仿写。<br>  她引用王荣生教授《语文课程论基础》中有关“例文”的观点,介绍了“例文”的三种呈现方式:一是在多数情况下,“例文”派用场的只是某一侧面的某一点或几点;二是多篇“例文”从不同角度、充分展示写作知识的内涵;三是从不同角度多次使用同一篇“例文”。<br>  她认为,“习作例文”教学要牢牢把握“例”的示范性和直观性,以统整的视角,根据习作教学需求,聚焦习作例文的鲜明特点,组织学生尝试阅读。这需要教师辩证地解读习作例文,灵活地制定习作例文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助力。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五、学生习作——水到渠成的言语实践</font></b></h1> 昆阳二小林秋芬老师展示了单元习作课《介绍一种事物》。<br>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说明性文章,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说明性文章写作。从习作单元的编排来看,学生的习作任务是一开始就明确的,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以及习作例文的学习,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学会写一篇说明性文章。对“写什么”“怎么写”的思考贯穿于学生整个单元的学习中。<br>  林老师遵循学情和教材特点,将习作任务前置,使习作活动覆盖单元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了《太阳》、《松鼠》两课之后,她布置学生填写“习作准备单”,选择自己想要介绍的事物,想好题目,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并围绕想要介绍的内容去观察事物、查找资料。<br>  课堂上,林老师以“习作准备单”为抓手,通过三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活动一:发现取题目的秘密,尝试小组修改题目。活动二,发现课文和习作例文的秘密,尝试整理“从几个方面介绍事物”。活动三:诊断习作,发现抓特点介绍、分段介绍、使用说明方法介绍、借助资料介绍等秘诀,尝试完成习作片段并交流讲评。<br>  整节课的设计,巧妙整合了习作单元的课文、习作例文以及习作教材的提示,在课堂交流中,林老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感受说明文写作的乐趣,发现说明文写作的秘诀,体验说明文写作的成就感,较好地落实了单元学习目标。 最后,平阳县教师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姜丽青老师对本次活动做了精炼而精彩的小结。<br>  她指出,本次活动内容丰富,信息量巨大,值得好好消化。她提醒参训教师珍视从培训中获得的启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沉下心来,研读新教材,探索新教法,立足新常规,建设新课堂。 <p>习作单元教学研究,我们一直在路上……</p> <p><i>图:施莉莉</i></p><p><i>文:习作研修组成员</i></p><p><i><span class="ql-cursor"></span>审核:姜丽青</i></p>

习作

单元

例文

学生

初试

课文

教学

身手

教材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