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 ———听黄建初教授“学习共同体”讲学体会汇编

张丽伟

<p>  加强学习不是一句空话大话,趁着年轻,不要茫茫然的去度过每一天,当你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学习、该学些什么、怎么学,并付诸实际行动,你就离成功不远了。</p> <p>姜淑宏学习体会 :这次活动使我们有机会和黄教授近距离的接触,聆听他大师级别的思想,还分享了三中领航教师的成功案例。“学习共同体”是我们站在成功者的肩上,让我们少走弯路。我们要给学生学习主动权,教就是倾听,学就是告诉,要保证“一个都不能少”。</p><p> 我争取做高品质的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以学生需求为主的参与者。</p> <p>刘春波学习体会:生活的一切时间,空间都是孩子们学习的课堂。要及时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赞扬孩子们的思考,保护和激励孩子们的求知欲望。</p><p> 印象最深的是,黄教授提到,要先让学生们独立思考,给孩子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在安心,安静,安全的环境中,静静地思索着,才能真正进行协同合作学习。</p><p> 黄教授还提到,合作学习之后,要进行新的独立学习,我觉得一定要把第一次独立学习夯实了,对比合作学习中与自己的异同与联系,才会有最有效的新的独立学习,最终把知识,思想深化到自己的内心深处。</p> <p>王翠芳学习体会: 潜能,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潜在的能力。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发挥到极致,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更深层次的探索。</p> <p>杨莉莉学习体会:我想教师的有效学习和专业成长最为重要的一环是从自己的课堂实践中学习---我们既要重视对理论的研读,也要重视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行动,唯有实践结合理论的学习、思考,才会生成高品质的协同学习的智慧。</p> <p>王景慧学习体会: 10月28日,我有幸在天义三中听了一场黄建初教授丰盛的讲座。近年来黄教授一直关注学习共同体课堂。他认为,当下全国学习共同体课堂改革,有两种取径。一种是把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当作圭臬,只做“削足适履”的改造,把本土教育朝着学习共同体的样式去做。严重一点说,是拿学习共同体来套用、匡正本土教育的四边,“塞入”那个“模具”。其实就是模仿。另一种是“推陈出新”的变革。以学习共同体理论和实践作为参照,做出基于本土、指向深度学习的教育生态来。</p><p> 他提出,“创新”二字现在已经很泛滥了。其实创新不易。创新需要哲学和思想认识的更新。举个例子。一位践行学习共同体理念的教师,上过研究课,撰写过课例研究报告。一些地方启动过把课堂还给孩子的教改实验,结果是学生自由发言,即使说的不着边际,教师也不给予指点引导。有的学生爱抢风头,没有经过思考要么说了一点点,要么重复别人的话语。事实证明,“放羊式的课堂”不可取。 所以,既要“让学生尽兴探究”,又要不偏离学习的正确轨道,理想的状态可能是“放风筝”式的收放自如。依据实际情况该放的时候要放,该收的时候要收。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收。这需要有本土化研究的实践来证明,有理论有事实,有研究报告阐述。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的偶然。</p><p> 所以今后在我的英语课堂里,我要注重培养学生们学会到哪里去寻找知识,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新的创造能力;也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注意要在教学中渗透人格培养;培养学生们要有热情,社会责任感,恒心,也要让学生们尊重生命,要有人道主义和良知。</p><p> 总之,每一天都是新的。我们面对新的一天,要带着经验去追求、去创造。在践行本土化研究的过程中,领略每一天的美好风景。</p> <p>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共创共赢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精神。</p>

学习

共同体

学生

学习体会

课堂

黄教授

教师

实践

理论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