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知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亲爱的安德烈》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b></h3><div><br></div><div>这本书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div><div><br>最早读龙应台的《野火集》,对龙应台的认识是:这位天真女侠,她曾在台湾引燃的这把野火,以铿锵有力的声音,质疑叩问那扇外强中干的旧体制大门。她是当代敢于冲撞权威的女性。</div><div><br>“国也许不可爱,但土地和人可以爱。史也许不能信,但对于真相的追寻可以无止尽。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除文明之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安全。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这些仍可以相信。”</div><div><br>看《孩子,你慢慢来》时,我的女儿就像文中的安安一般大小,感觉安安不就是我的妞妞吗?如今,安安已长成一个大孩子了,我家的妞妞也一样,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远走高飞,将有属于自己的一片世界,而我,也只能像龙女士一样,目送着孩子的一次次离去,纵然有万般不舍,恐怕也只能是在心中默默祝福了。</div><div><br>的确,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br></div><div><br></div> <div><br></div>没有做过母亲的人,是永远也写不出龙应台这般温情脉脉的文字的。后来读她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越来越觉得她就是平常人家的女儿,母亲。她在亲人面前可亲而柔软,有时无奈,目送着父母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时有她的失落,甚至有着面对和青春的儿子无法沟通的无助。<div><br>她几乎所有那些挥斥方遒的文字背后,其底色都是对人世殷切的爱。无论在表面上如何被人认作是桀骜的,是不屈的,他们都乐于退到一个安静的角落,确认自己和人最亲密的关系,描述自己和生命最微妙的温柔,就像龙应台陶醉于在书中把自己称为“妈妈”。</div><div><br>十月的最后一天,重读《安德烈》,为深入去了解两代人思想碰撞、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情感的沟通。也源于我女儿妞妞十三岁时就被我独自放飞美国,今年也刚好十八岁,和安德烈一般大小。</div><div><br></div> <p><br></p><p>女儿妞妞17岁写给我的书信:</p><p><br></p><p>Dear Kai, </p><p>Happy everyday. Thank you for raising me so well these past 17 years. I’m truly glad that I have inherited all your wonderful character traits. Thank you for teaching me how to live life well and be an overall good, caring person. I admire the passion you have for everything you do, and also your work ethic. I hope that I can make you proud in the future because I know that will give you immense joy.Thank you for working so hard for me every single day. Happy everyday to my favorite person. I love you.</p><p>Love, Wei ran</p><p><br></p><p>我给17岁女儿妞妞的回信:</p><p><br></p><p>Dear Wei ran </p><p>my lovely beloved daughter, thank you so much sweetheart! I’m so grateful for having you as my daughter, I truly deeply thank God for giving me such a wonderful,amazing, kind,caring,loving daughter as you my only! I love you so and I’m so proud of you with a fully joyful heart! Words are simply not enough to express how amazing having you as my daughter and how much I love you! You’re so wonderful in every aspect and have always made me proud, and I believe you will always be! I is right here with you forever!</p><p>Love, Kai</p><p><br></p> <p><br></p><p>读《亲爱的安德烈》第一封: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不想过多评论,只摘录部分,以记录,以分享。</p><p><br></p><p>“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p><p><br></p><p>“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p><p><br></p><p>“我要满十八岁的时候,阿波罗登上月球,美国和越南的军队侵入柬埔寨,全美爆发激烈的反越战示威,俄亥俄州有大学生被枪杀;德国的勃兰特总理上台,到华沙屈膝下跪,求历史宽恕;日本赤军连劫机到了朝鲜而三岛由纪夫自杀。中国大陆的“文革”正在一个恐怖的高潮,这些我都很模糊,因为我们家连电视都没有,那一年我要考大学,读书是一切,世界是不存在的。”</p><p><br></p><p> “你说,妈妈,那一年阿波罗都上月球了,你怎么可能这么完整的什么都不知道?”</p><p><br></p><p>“而你们这一代,网络让你们拥有广泛的知识,富裕让你们精通物质享受,同时具备艺术和美的熏陶。你和同学讨论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正义问题,你们熟悉每一种时尚品牌和汽车款式,你们很小就听过莫扎特的《魔笛》,看过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去过纽约的百老汇,欣赏过台北的《水月》,你们生活的城市有音乐厅,图书馆,美术馆,画廊,报纸,游泳池,自己的艺术节,音乐节,电影节……”</p><p><br></p><p>“不要忘记一个东西,叫城乡差别,愈是贫穷落后的国家,城乡差距愈大” “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利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p><p><br></p><p>“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畴,不是一种内在的涵养。”</p><p><br></p> <div><br></div>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水的植物,但是生活艺术更应该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吧?它应该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div><br>十月的最后一天,上天赠予我一串举足轻重的钥匙,当做疼爱迷路孩子的礼物。我踏着沙沙落叶,打开了十一月的大门,惊喜扑面而来,有温良的阳光,有风雅的山川,有暖暖的炊烟,更有花好月圆的未来。</div><div><br>按耐着怦然心跳的雀跃,终于来到你面前,毫不犹豫据为己有,任你在余生为我挡风遮雨。当期盼尘埃落定,周遭的万籁停滞般安静,仿佛跨越了一个镜花水月的光年。立于顶尖,却是脚踏实地的清醒。我将在此凭栏晨曦落日,前尘后事尽收眼底。</div><div><br>一物一什丝丝入扣,别具匠心却不刻意。留不住无情的光阴,但我可全心全意讨好自己。想来,人生最持久的是淡茶清欢,一澜会心的微笑,一盏永不熄灭的温柔。</div><div><br>用心打造的风景,有远方的诗,也有眼前的苟且。一檐之下,听风听雨,听星星说一千零一夜的故事。<br></div><div><br></div> <div><br></div>在这本书信集中,儿子是初生牛犊,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文笔尖锐,时而正经,时而戏谑,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坦率的话语着实把严肃、认真的母亲吓了一大跳。面对青春叛逆的儿子,龙应台首先接纳了他的认识,然后才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他进行具体话语的探讨。话语中蕴涵着慧智、平等、尊重的思想和人文关怀。<div><br>读两代人的十八岁,心很安静,原来任何年代都没有什么不可调和,无论时代和地域如何遥远和贫瘠,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十八岁都有一种唯自己领悟的美好。</div><div><br>谁不是用一支叫做青春的笔将十八岁的图画一气呵成,那时的无畏或清狂,就是时过境迁后,回首时的慨叹和留恋吧。</div><div><br>我们这一生,可曾寻找机会或方式,去聆听父母或孩子的十八岁,就像安德烈说:“我跟我的母亲有了连结,而我同时意识到,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会得到的“份”,我却有了。”<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