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惊闻大舅张常文的病逝噩耗,我母亲哭了,不知何故,我亦悲从中来,顿觉张家一百多人大家族的大家长、擎天柱訇然垮塌了,我脑子里满是我大舅的慈祥和蔼的笑容,以及对于他九十二岁一生的诸多的回忆,虽然很碎片化,……但连点成线,结成文字,算是对我大舅的怀念祭文一一</p> <p class="ql-block">大舅佩戴勋章的英姿。</p> <p class="ql-block">大舅张常文生于民国十九年二月,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同时更是是中国近代史上百年未遇之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他出生的地方,是宜都县和松滋县交界的一个小山村,现在的五峰山村。</p><p class="ql-block">他是家中长子,我的外祖母生养子女十余个,仅存活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常听我母亲讲,大舅二十岁之前,几乎没有过过一天宽裕和安稳的日子,我的外祖父因是家中最小的儿子,父母甚是娇宠,是个不太有责任心的男人。外祖母是小脚女人,无法从事繁重农活,子女众多,一年辛劳换来的只是每年的入不敷出。</p><p class="ql-block">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仅十四五岁的大舅,每日天不亮就要起床,挑着沉甸甸的梨木劈材去15里外的洋溪街上,卖掉柴火后赶回家给弟妹们准备早饭,那么繁重的体力活,他却舍不得买任何充饥的食物。那时,极度清贫的家里,一边是米缸里寥寥可数的几斤碎米,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我的大舅,虽然卑微如蝼蚁,却俨然已经成长为这个大家庭里的顶梁柱。他知道:家,就是一个有温暖有烟火气的地方!家族,就是一个能让后人忆起过去,不畏将来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祖孙三代在老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张尚礼叔公回宜都省亲</p> <p class="ql-block">从族人的评价里,大舅一生有四个特点,一是急性子 ,二是有些小脾气,但内心很善良 ,三是声若洪钟,气场十足,四是没有心机,心软。</p><p class="ql-block">他一生正直善良,嫉恶如仇,敢说敢做,敢于仗义执言,这些其实就是迄今为止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应该具有的品质和美德。是我一生都要高山仰止的榜样和楷模。</p><p class="ql-block">年轻的大舅不畏强权,很有血性,大约在1946年,国民党从武汉沿江而上,疯狂抓兵抓丁,为后来的反共厉兵秣马,每天都在地里耕种的大舅听闻邻居堂叔被抓走了,怒向胆边生,当即拿起一把大砍刀,俨然一副侠客单刀赴会的气概,追赶数十里,终于救下了堂叔。正是因为他的仗义和血性,为他后来本就不是很顺遂的一生埋下了隐患,被救的堂叔的家人向我大舅工作的单位举报,说大舅杀过人,幸好英明神武的单位领导觉得兹事体大,派人来五峰山实地走访调查,当地贫农代表张尚远三人仗义直言,才躲过一劫,反而让来访干部平添了几分对大舅的景仰。</p> <p class="ql-block">大舅佩戴勋章</p> <p>勋章实图</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候大舅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凭着我大舅和家庭的勤苦,终于有了几亩薄田,极具讽刺的是在那个有土地就有剥削,就有原罪,贫穷却无上荣光的时代,大舅一家却划成了富农,他的亲伯父甚至在那场浪潮中因此丢了性命。他陷入了无尽的迷茫之中。</p><p class="ql-block">偏安一隅、读书不多的大舅心里知道,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读而荣身,耕而致富。他再苦再累,从不放松对弟妹们的学习和读书的严格要求,甚至还打过我逃学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大舅和孙女</p> <p class="ql-block">大舅和曾孙的天伦之乐。</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时期和尚礼公合影</p> <p class="ql-block">1950年,自称“白山之子”的北朝鲜国的金日成,打响了解放朝鲜半岛的第一枪,美帝趁势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欲把刚刚成立的共和国扼杀在襁褓之中。次年元月,大舅应召入伍,补充在66军196师,毅然赴朝抗美援朝。1952年10月25日作为第二批先遣作战部队跨过鸭绿江,配属到65军193师,奉命驻扎在开城前线,守卫在距离板门店中美谈判地点仅数百米的红山包和沙川河一带,以打促谈。在部队一直担任侦察员,因表现突出,1952年受彭德怀、金日成接见。</p><p class="ql-block">1953年筑防御工事中背部负重伤一次。</p><p class="ql-block">同年在战场上,美军一个炮兵营大肆轰炸志愿军阵地,大舅身为班长,为了掩护志愿军转移,全部战友都牺牲后,他孤身一人在战地上左冲右突,忽上忽下,危急时刻他纵身一跃,被垮塌的黄士掩埋,待炮声停后战友才从黄土堆里刨出来,一个孤胆英雄居然毫发未损。 </p><p class="ql-block">1953年在停战前夕,彭德怀、金日成又接见了我大舅及班队。</p><p class="ql-block">1954年元月奉命回国,参加国防建设十年。</p><p class="ql-block">1964年3月,所在部队集体转业到新疆建设兵团,艰苦从业25年,走遍新疆南北,亲自参加了哈喇玛水库、小西海子水库、卡群拦河大坝的一线建设。后调到团部从事财务工作,受到农业部表彰和贺龙元帅的接见。1989年8月于农三师工程团退休,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故乡~当时的洋溪镇。</p> <p class="ql-block">我和大舅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大舅依然精神矍铄</p> <p class="ql-block">大舅的一生,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文革中因家庭出身不好也没逃过挨整的厄运,工资停发,经济拮据,一大家子艰难度日,即使如此艰难,他想到的依然是弟妹们的读书和学习,他给上级写报告,诉说自己的难处,领导破例批了一百元,大舅一大家子人只留下五十元,给他武汉读书的三妹寄去五十元。</p><p class="ql-block">常听我母亲讲,七十年代中期,大舅带着表哥,带我们全家去到县城,为我们一大家子人置办了好多好多物质,有米油,有鸡有肉,还给每个人买布料缝制了新衣服。让我反革命的父亲和地富家庭的母亲,在那个穷乡僻壤顿添了不少活下去的勇气和颜面。</p><p class="ql-block">大舅的一生,忍辱负重,顶天立地,威威赫赫,不惧邪恶和强权。对于工作和家人,又无微不至,心细如发。</p><p class="ql-block">大舅生活工作的时代,是共和国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昌盛的时代,他所具备的高尚品德,在世风日下的当下,依然是张家后人们万万不能遗失的美好精神食粮,大舅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爱国、爱家、敬业,高风亮节、正直善良的品德永远激励我们后人,是我们永远享用不尽的遗产!愿大舅和舅母在天国里,继续谱写属于他们的琴瑟共鸣和相敬如宾。</p> <p class="ql-block">七十余年后,依然相互依偎</p> <p class="ql-block">难得的姊妹同框</p> <p class="ql-block">年少不知父母恩,</p><p class="ql-block">半生糊涂半生人,</p><p class="ql-block">身无饥寒,</p><p class="ql-block">父母无愧于我,</p><p class="ql-block">若无长进,</p><p class="ql-block">我以何待父母?</p><p class="ql-block">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p><p class="ql-block">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p><p class="ql-block">这篇祭文,献给远赴天国的大舅。也作为一面镜子,让我反思,让我善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