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五女山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北侧8公里处,系高句丽民族开国都城。相传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为名。还传说古时有五位仙女下凡,为民除害,人们在山上修五女庙以示怀念。迄今庙址尚存,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辽宁省五十佳景之一。在2006年,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p><p>闻名遐迩的五女山,突兀雄伟,巍峨壮观,悬崖绝壁,险峻奇秀,是桓仁美景之冠。五女山雄踞于县城北浑江右岸,距县城8公里,四周皆为峭壁,呈长方体,主峰海拔804米,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300米,壁高200余米。历代曾以纥升骨城、合罗城、五龙山、五老山、郁灵山、于郎山、五余山等名相传古今。山上古城五女山城是国家级文物 保护单位。 风光绮丽的五女山,蜚声中外,素有塞北名山的盛誉。日本人菊田贞二、山上次男等亦曾有论述。大正四年(公元1925年)八月五日出版的菊田贞二所著《东三省古迹遗闻》正篇第203页载:“桓仁县北十五里,有五女山。相传唐朝有五女踞山为伍。山高千仞,两峰对峙,形势雄险。第一峰成平圆形,内围巨石,分东西二门,为天然石城,可容万人,……” </p><p>据史料载,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北扶余王子朱蒙因宫廷之争逃亡至此,在山上建立高句丽第一都城,史称纥升骨城。(当时属玄菟郡高句丽县所辖),修建城廓,建立高句丽国,此山为高句丽开国都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阿哈出(李成善)之孙,释家奴之子,建州女真第三代首领李满柱进军辽宁时居于此山城的南麓瓮村。其后,五女山城一直是建州女真的防守驻地。出土的大量文物佐证,此山城在唐、辽、金、元、明等朝代均曾驻兵或有部族聚居。 </p><p>近年来,考古专家在山上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遗迹和遗物。年代最早的遗物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距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这说明,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山上生活。发现的遗物还有战国晚期的石剑、石凿、陶壶以及一些辽金时期的生活、生产工具和兵器。 </p><p>除历史遗迹外,五女山的自然风光也十分壮美,登高俯瞰,前可见桓仁县城阴阳八卦城,后可见桓龙湖似一条巨龙腾跃而下。 </p><p>据书载和口传,山上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60余处。原建有玉皇观,殿三楹,庙前凿一方井,7米多长,3米多宽,深1米多,名叫"天池",终年不涸,清洌可饮。山上发现古军营遗址和存放盔的头像,额头高耸,眼鼻口下颏非常匀称,游人看后无不景仰。 </p><p><br></p><p>一年四季,五女山景色如画,春夏之际,山上千枝竞秀,万花香,蜂蝶纷飞,鸢声婉转;山下浑水库碧波万顷,舟船穿梭。深秋时节,松苍,枫林似火,层林尽染,万紫千红;寒冬时节,银装素裹,群山如银蛇飞舞,似玉龙奔腾。 </p><p>古老的五女山城,奇峰怪石,林海松涛,幽静秀雅,风光旖旎,山下浑江水库,每当夕阳西下,碧绿的湖水泛起鳞鳞细浪,映出片片绚丽彩霞,渔翁持杆回返,群鸟归林。游船上彩旗飞扬,游客歌声悠扬。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五女山主峰海拔824米,山峰酷似玲珑翠屏,四周悬崖峭壁,巍峨险峻。山顶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草木茂盛。南面有一隘口,乘缆车可达山顶。站在东端峰巅,遥望辽宁省最大的水库(34亿立方米)桓龙湖,烟波浩渺,云天山水,浑然一体,桓仁镇如一幅画卷尽收眼底。桓仁县城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是独特的。八卦城的选址和建设,既有庄重的历史又有动人的传说。</span></p><p>桓仁地处边睡,曾是女真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满清王朝曾经对桓仁等地封禁了二百余年,桓仁成了边外之地。到了清朝后期,朝政腐败,外敌人侵,国势渐衰,民不聊生。老百姓为求生存来到边外。桓仁这个地方的人口渐渐多起来。为此,清朝于光绪三年(1877)決定设县置署,起名怀仁县。因与山西省怀仁县重名,1914年改名桓仁县。首任知县章樾。开始时,城址设在佟佳江(今浑江)西岸(今桓仁镇荒沟门一带),筑成土围子以为县城。</p><p>传说,当时有几伙强盗啸聚山林,结成山头。其中最有名的一伙头目叫“不睁眼”。因他到处抢夺,片甲不留,常常青天白日或半夜三更明抢暗夺,搅得县城和村屯昼夜不安。东边兵备道道员陈本植常常率军清剿,但往往是打跑了这帮,又来了那帮,骚扰得陈本植无可奈何。</p><p>一次,陈本植率兵剿匪,“不睁眼”一伙强盗闻风逃置。正在陈本植不得要领之时,却见一仙风道骨的老者飘然而至,对他说:“城迁江东,利于安宁;久而化之,盗贼归从;风调雨顺,物阜年丰;山环水绕,人杰地灵;可免君过,可为民功;君若不信,可登五女峰;登上五女峰,自见分明。”陈本植却待要问仔细,却被老者击了一掌,原来却是一梦。陈本植恍然大悟,这分明是仙人指点吗!</p><p>未等天亮,陈本植拉上知县章樾,登上了五女山,察看桓仁山川地势。只见佟佳江由北透迤奔流而来,向西折回,又向南环绕婉转而去,江流酷似太极图形。又见太极图形里后有山水,前有水山,左有山山,右有水水。后有山水,新岭来脉遮来水;前有水山,水依平岗东行;左有山山,山山连缩不断;右有水水,水水交汇同流。后有山水,水后有名山五女山威武屏列;前有水山,山后有远山无名山开山门。后有五女山武将威武打天下作后盾;前有笔架山(今烟筒山)文官提笔保平安创繁荣;左有山山,山山托曙日;右有水水,水水润万物。真是个绝妙的地方:山青水秀,山高水长,山环水绕,山重水复。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如画如诗,如曲如歌。真是个美丽、神奇、祥和、安宁之地。</p><p>将军陈本植与知县章樾讨论认为,桓仁地方自古以来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北夫余国王子朱蒙因受排挤来到桓仁五女山,建立了高句丽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建州女真栋鄂部首领何和礼协助努尔哈赤打江山,成为后金五大臣之一……按山脉地势,水文气象,宜于建八卦城,方能相得益彰。据史书记载,陈本植“精于堪舆之术”,知县章樾饱有学识,徳高オ重。当下两人计议已定,回到官署,请示盛京。盛京将军奏准朝廷,开始于江东建城。</p><p>建城之前,先是勘察设计一番。按照东南西北,山脉走势,水流去向,确定八封方位。城池为八卦形。设置三门,东门叫宾阳门,西门叫朝京门,南门叫迎薰门,北边建城楼与东西南三门相同,只是不留门,不修护城壕。因为北门后边有山脉延伸进来,怕断山脉来势。城作成八卦形,以接纳八方之风;门开三光(日、月、星),以此来培育和树立三オ(天、地、人),象征天、地、人的和谐,上应天文,下顺地理,中展人之オ能。而且按照东,震、雷;东南,巽、木;南,离、火;西南,坤、地;西,兑、泽;西北,乾、天;北,坎、水;北东,艮、山的方位对应水势山脉,讲究相辅相成,无不具有象征性。雉蝶三百八十四,门楼三间二层,所修所建无不求工。城墙高一丈六尺,上宽一丈四尺。城墙上设炮位,墙外修壕,以备守御。八卦城周长三里。这在当时是个大工程。章知县发动民工,从光绪四年至光绪八年(1878-1882年)早春建成。章樾撰写碑文,以记其事。</p><p>新县城建成后,“不睁眼”等几伙强盗见城中财富渐增,更是红了眼,又几次来骚扰抢夺。全城兵民团结守城,强盗怎么也攻不下来,反而被打得落花流水。都说是八卦城威武不可冒犯。百姓开始安居乐业。知县章樾又发布抚匪檄文,收抚土匪。渐渐的,强盗出山进城归降,愿为良民。</p><p>章樾因建城安民有功被正式任命为知县。他是一个以民为重的官吏,在任期间有诸多建树,备受称赞。诸如筑城修署,减轻赋税,鼓励农垦商贸,开山修路,兴办教育,办案不用刑罚,公正廉明等等。桓仁县城渐渐繁荣起来。章知县任满升调之时,百姓遮道挽留。</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