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国庆假期,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我和老伴用自驾游方式来河南省旅行。第一站来中原油田濮阳探亲,第二站到太行山红旗渠游览,第三站去八朝古都开封感受厚重的历史。</p><p> 上了年纪,酷爱旅行,渴望了解家乡之外的历史文化和异域风情。</p><p> </p><p> </p> <p>七天行程两千公里,看景无数,收获颇丰,但给我造成心灵震撼的,唯有红旗渠。</p><p> </p><p> 过去的岁月让人难以忘怀,</p><p> 永恒的精神让人时刻感动!</p> <p>红旗渠,并不陌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上小学时,就学习过《红旗渠》这篇课文。这条在太行山上流淌了半个多世纪的人工天河,也在我的心里流淌了半个世纪,我今天终于有幸目睹它的风采。</p> <p>我的正前方是红旗渠一干渠,它横跨于通往山西省的高速公路上。这里离红旗渠总干渠的终点——分水闸和红旗渠纪念馆只有300米的距离。</p> <p>若是我年轻时来这里,可能就是看山看水看看景,就是一饱眼福,而对于比看景更重要的历史人文知识是不屑一顾的。现在不同了,我的关注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p> <p>在这里,我最关心的是红旗渠的前世与今生,我想知道: 为什么要建红旗渠?是谁的点子与谋划?红旗渠是林县的地方行为还是国家工程?建渠的资金和物资哪里来?如今的红旗渠质量咋样?山体是否出现滑坡?坝体是否出现漏水?市场化后的今天,水源是否安全?利益如何分配?……。带着诸多问题,走进红旗渠纪念馆,看看能找到多少答案。</p> <p>进入纪念馆,映入我眼帘的是很多的老照片,,这些照片记载着林县人民过去与旱灾有关的苦难历史,大多的还是歌颂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创业精神。(林县于1994年更名为林州市,为使行文统一并延续我年少之时就对红旗渠和林县特有的情感,下文仍用林县)。</p> <p>林县自古缺水,旱魃肆虐下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国初期,一个叫桑林茂的老汉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挑了一担水回家过年,却被出门迎接的儿媳不慎弄翻,就在大年夜,儿媳羞愤的上吊自杀。一担水的倾覆,剥夺了一个人生命的尊严。</p><p>“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资料记载,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林县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人相食这个惊心动魄的字眼出现了5年次。</p> <p> 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p><p>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p> <p>中间这位叫杨贵,时任林县县委书记,他是红旗渠的最初决策者、总设计师和总指挥长。实事求是地说,没有杨贵便没有红旗渠。</p> <p>巍巍太行山,矗立大中原。</p><p>滚滚红飘带,舞动绝壁间。</p><p>杨贵总指挥,奋斗在山尖。</p><p>修建红旗渠,染绿荒桑田。</p><p>为民谋福祉,故事震霄汉。</p><p><br></p> <p>这张照片,第一名就是杨贵。他正在带领干部群众去红旗渠工地上劳动。</p><p> 红旗渠奇迹般的崛起,以当时中国的环境与条件,几乎不可能实现,反倒更像是林县人世世代代做的一个白日梦,但是杨贵和55万林县人却办到了。它的修造成功,离不开杨贵的敢想敢干、敢作敢为的担当精神。杨贵内心缜密,深谋远虑。</p><p> 红旗渠工程上马之初,正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困难的时候。上级对县里明确表示,同意引山西浊漳河水修渠,但是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资金和粮食问题。</p><p> 杨贵敢于拍板引水修渠,自有其底气。据资料显示:修渠时,县委手里有300万元经费和3000多万斤储备粮可以动用。1959年至1961年间,全国吃粮普遍困难,在这种背景下,林县怎么会还有余粮呢?原来,这还是得益于杨贵实事求是的作风。1958年秋后,上级命令各县土地都要深翻一米,但是杨贵却顶着天大的压力,让群众只翻十几公分,结果林县秋种都按时完成了,可有的地方甚至还有三成的土地没来得及播种。来年麦收时,有的地方因此歉收断粮,而林县不仅喜获丰收,还拿出了1000万斤粮食支援灾区。杨贵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曾不无感慨地说:“还是实事求是好哇!”</p><p> 杨贵为修建红旗渠所作的准备远不止储备钱粮这一桩。1962年,红旗渠第一期工程建成不久后,杨贵主动与引水地山西省平顺县协商,签订了《红旗渠工程使用权协议书》,将红旗渠占有的土地、山坡、毁坏的树木,以及浊漳河引水点到红旗渠渠首拦河大坝的河滩,全部作价买断,“确保林县人民群众对红旗渠永远使用的权利”。当时有人不以为然,对此杨贵的解释是“不给后人留麻烦”。今天全国许多地方因为用水屡起纠纷,杨贵的远见卓识,不禁让人心生敬意。</p><p> 1964年以前,红旗渠工程没有经国家计划委员会立项,国家也拿不出资金支援红旗渠的建设。人们担心,林县的经济实力能包住红旗渠这个特大的“粽子”吗?杨贵的回答是:“条件可以边干边创造。”</p><p> 他把“自力更生、勤俭建渠”作为红旗渠建设的基本方针。红旗渠建设资金不足,杨贵和县委在1961年成立林县劳力管理组,在有关城市建立驻外办事处,共组织3.1万人分赴全国承揽工程,当年外出务工总收入即达1800万元,这笔资金按一成归个人,九成归集体分配,有效弥补了红旗渠建设资金的不足。红旗渠建设需要水泥、石灰,县里就自办水泥厂,就地取材烧制石灰,让自制的产品源源不断供应红旗渠的建设。</p> <p>万民上太行,遍地插红旗。</p><p>开辟新天地,大军鏖战急。</p><p>露宿山崖下,干群一样的。</p><p>明窑烧白灰,老人制水泥。</p><p>钢钎铁锤镐,完全靠自给。</p><p>最缺是口粮,野菜来充饥。</p><p><br></p> <p>红旗渠上的女石匠。</p> <p class="ql-block">师徒</p> <p>铁锤叮当,钢钎铿锵,打破了太行山亿万年的寂寞;炮声隆隆,无坚不摧,撕裂了干渴的旧山川。林县人民以渠线为弦,以炮声为鼓,用铁锤钢钎弹奏了曲重整山河的英雄交响乐章,时代的强音在太行群峰间回响。</p><p> </p> <p> 红旗渠是林县百姓用双手一段一段建造起来的。在那个艰难岁月中,一个个普通的林县百姓,推着小推车,赶着牛车、马车,拉着自带口粮和炊具,浩浩荡荡开往太行绝壁之上。面对着坚硬岩层,头上是巨石嶙峋,身下是万丈深涧,他们悬空除险,大力抡锤,如鹰击长空,如蚁啃大象,靠着原始的锹、镐、镢、铁锤、钢钎一点一点劈开太行。他们以人力所能达到的极致与大自然肉搏,涌现出一个个令人感动的英雄劳模,上演了一部气壮山河的现代史诗,让一条蓝色的飘带从此翻飞在太行山上。</p> <p> 县委书记杨贵是救民于水火的杨贵人,他当时给每个农民工每天口粮八两,红薯干玉米面各四两。早晚每人吃二两红薯干沾辣椒盐水吃,中午吃二两玉米面馍喝二两黄面糊糊加一小块儿咸萝卜。在大饥荒年代,不干活饿死,干活就饿不死,另一个故事说杨贵为了工程进度,要求农民,一旦进入工地,都要脱去外衣,即便寒冬腊月也是如此,谁不努力着干就只好挨冻。</p><p><br></p> <p>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因难,上级决定全力保证人民生命,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 县,林县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明撤暗不撤,坚持继续施工。凿青年洞时,上级经常派人下来检查。施工青年们在路边安置了观察哨,一旦发现有小车经过,立刻挥动红旗,示意洞内的人停止施工。等车走远后,又继续干。一年半完工后,因为三百个小年轻的壮举,此洞命名为青年洞。</p> <p> 修红旗渠有多难?红旗渠总长1500公里,削平小山头1250个,钻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座,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砌起了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而红旗渠施工,大都在陡峭的山体上,根本没有大型机械施展的空间,即便有,林县人也用不起。他们用的就是镐头和钢钎。山体上全是坚硬的花岗岩。钢钎竖在上面,几铁锤砸下去,往往只留下几个白点。林县自己生产的钢钎钢质软,用不了多久就会报废。老红军顾贵山去找部队的老首长求援,搞到了一批抗美援朝时挖掘坑道剩下的钢钎。这些高标号的钢钎让挖渠大军如获至宝。他们舍不得将其一次性使用,而是截成几段,焊在原来的钢钎头上,一支变成了几支。</p><p>炸药是工程最大的资金花费。林县那点家底,很快也捉襟见肘。林县人打起了国家下拨物资的主意。用于农业的硝酸铵化肥,成分和TNT炸药差不多,挖渠大军对其土法改造,自己生产了几百吨炸药。</p> <p> 为有牺牲多壮志。红旗渠山西段的施工过程中,林县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技术员——吴祖太。在王家村隧道施工过程中,洞壁出现了裂缝。这条隧道的地下是砂石松散结构,为增加安全系数,负责施工设计的吴祖太已经将单孔隧道改为双孔,以减小跨度。但是收工时,工人们向吴祖太反映,洞壁上出现了裂缝。吴祖太知道这是塌方的征兆,但仍然坚持进洞查看。塌方果然发生了,吴祖太再也没有走出来。吴祖太当时只有27岁,毕业于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是林县少得可怜的科班出身的水利工程人员。红旗渠的勘测设计就是由他担纲。杨贵回忆吴祖太:“林县的每一处水利工程,都有他留下的心血。他走得太早了,太可惜了。”</p><p>修建红旗渠,林县人付出的不仅是汗水,还有鲜血和生命。十年建设过程中,共有81人牺牲在红旗渠工地上。红旗渠建设特等劳模张买江到工地时只有13岁。他的父母都是第一批建设者,父亲在红旗渠开工3个月后,被爆破的飞石击中头部。母亲赵翠英安葬了丈夫,又把儿子带到了工地。公社负责人不答应,赵翠英说:“红旗渠水流不过来,他爹合不上眼。让孩子接着干吧!”</p><p><br></p> <p>红旗渠上的铁姑娘。</p> <p>整装待发的姑娘们。</p> <p>蓝天白云做棉被,</p><p>大地荒草当绒毡。</p><p>高山为我放岗哨,</p><p>漳河流水催我眠!</p> <p>红旗渠上共有这样的渡槽151座。</p> <p>推车抬筐万众忙,</p><p>挥铲抡镢战太行。</p><p>炮锤砸碎拦路虎,</p><p>徒手砌石千仞墙。</p><p>滚滚漳水入林县,</p><p>妖娆天河挂山梁。</p><p>浇田灌地改生态,</p><p>福泽后世美名扬。</p> <p>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那天,十几万人从四面八方自发赶到分水闸看水,有的老婆婆走不动,让儿子推着车去,有的人病了,叫人抬着担架去,可见红旗渠在人们心中有多重要的位置,是多么重大的喜事。通水那天的照片命名为“盛大的节日”,就是表现林县的老百姓像过节似的欢庆红旗渠通水。照片放大以后,每个人的脸都是面带笑容,说明红旗渠看起来是修在太行山上,实际上是修在人民的心里,人民永世感激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为人民干的大好事!</p> <p>这张照片叫“喜悦”,拍摄于红旗渠畔。你看照片上的老人家笑得多么灿烂,真是发自内心的喜悦。</p> <p>1969年6月,红旗渠配套工程全部建成,杨贵“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宏伟愿望终于实现。红旗渠由此成为中国名片,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p><p> 工程总投资7154.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25.98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14.3%,县社队自筹6128.72万元,占总投资的85.7%。据统计,十年修渠,牺牲81人,全县55万人先后有30万人参与其中,真可谓自力更生,前赴后继。</p><p> </p> <p>这是林县北部区域地图,是红旗渠的源头部分,也是最坚险最艰难的部分。这次我们去了红旗渠纪念馆和红旗渠青年洞两个地方。纪念馆就建在分水闸附近,先去纪念馆做做功课,再去青年洞游览是非常好的选择。红色的线路是高速公路,蓝色的线路是红旗渠,一目了然。从图上可以看出总干渠到了纪念馆(分水闸)之后就分出了三条干渠。</p> <p> 下图红旗渠灌区分布图。这个图是林县全境地图,红线代表红旗渠的渠道。所谓1500公里红旗渠,是总干渠、分干渠和各支渠相加的总和。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候壁水库红旗渠源头过来的浊漳河水到了林县境内的分水岭(分水闸),是红旗渠的总干渠,总干渠全长只有70、6 公里。</p> <p>如果把缺水的林县比作一具贫血的躯体,那么红旗渠从山西为林县引来了流量丰富的浊漳河水,就是为这具躯体再造了血脉。它形态完备,从主动脉的总干渠、干渠,到毛细血管的各斗渠,枝枝蔓蔓,密密匝匝,几乎覆盖整个林县,让一脉脉水流,绿了荒山,润了旱地,涵养出一派太行春色。</p> <p>这是在纪念馆里按红旗渠原貌建造的沙盘,可以看出,红旗渠象一条巨龙,盘旋在太行山腰间。</p> <p>这是红旗渠的源头,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候壁水库。</p> <p>浊漳河水是从“红旗渠源”这个洞流入红旗渠。</p> <p>人工天河挂太行 </p><p>蜿蜒盘旋莽苍苍。</p><p>渡槽涵洞三千里,</p><p>见证奇迹岁月长。</p><p>战天斗地精神满,</p><p>自力更生终难忘。</p><p>林县人民斗志强,</p><p>艰苦创业展辉煌。</p><p> </p> <p>周恩来总理曾经安排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到红旗渠参观,理由是:“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的两大奇迹”。</p><p>南京长江大桥是举全国之力的奇迹,</p><p>红旗渠是地方行为的奇迹,</p><p>两种模式,相得益彰,一体两面,少了哪个,都不完整。一面是团结协作,一面是自力更生。</p> <p>红旗渠分水闸就建在分水岭上,分水闸是总干渠的终点,红旗渠总干渠在此分为三条干渠,依山远行,深入林县腹地。闸房上空高擎郭沫若“红旗渠”三个大字,是红旗渠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里离红旗渠源头——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候壁水库70、6公里。</p> <p>10月4日早5点由濮阳出发,7点就到了红旗渠纪念馆(分水闸)。参观3个小时,大脑快速充电,得到了不少的答案。下一个采访地点——青年洞。</p> <p>由分水闸(红旗渠纪念馆)乘车,向北上行23公里,穿过红旗渠隧道就到达青年洞景区。</p> <p>快到三省交界处了。</p> <p>这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人工天河”确实是一道雄险秀丽的风景!</p> <p>半个小时的车程,到达“青年洞”景区已是上午十点半,停车场已无车位,我们的车只好横卧在公路中央,有交警指挥停车,不用担心扣分和罚款。</p> <p>在景点小摊位上,买了两个介绍红旗渠的光盘,回家慢慢欣赏。</p> <p>这是三省交界处的络丝潭景区,底下是浊漳河,北面是是河北省,西面是山西省。我们走在红色的廊桥上,跨越公路,然后再上盘山路看青年洞。</p> <p>秋日的太行山,层林尽染,一道雄渠奇崛兀立,自天而来,陡然撞入眼前,初时的漫不经心早被丢到九霄云外。眼前这渠,真像一条巨龙在山间盘旋,它腾云驾雾,开洞穿山,逼视着我,摧毁一切不知所谓的傲慢,挤尽所有莫名其妙的偏见。若不是亲眼所见,心灵怎会受到如此震撼!太不可思议了!佩服杨贵书记的超然卓见。他是怎么能想到可以在悬崖峭壁上修渠!并且可以成功,并静静的流淌了50多年!这样的点子,除了杨贵,还能有谁!</p><p>世界奇迹,名不虚传!</p> <p>林县红旗渠,世界大奇迹。</p><p>漳水横入林,润物三千里。</p><p>荒旱变沃野,造福桑梓地。</p><p>改造旧山河,壮举感天地。</p> <p>雨中红旗渠。</p> <p>创业洞,该洞长63米,高5米,宽6、3米。象这样的隧洞红旗渠上共有211个。</p> <p>团结洞,隧洞长26米,高5米,宽6、3米。</p> <p>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山碑”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p> <p> 红旗渠青年洞总长616米,高5米,宽6.2米,青年洞位置处于豫、冀、晋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的牛岭山村下方,修筑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它是红旗渠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也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红旗渠青年洞是红旗渠旅游的核心景点,也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p> <p>林县人民战太行,</p><p>勤劳勇敢志如钢。</p><p>白浪行空穿岭过,</p><p>清流滚滚破山岗。</p><p>一道红渠千顷浪,</p><p>幸福生活万年长。</p> <p>这是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太行山巅的步云桥。离青年洞直线距离一公里。在这里一吼鸣三省。</p> <p>10月4日中午在离青年洞200米的红旗渠餐厅用餐。</p> <p>这是我在红旗渠餐厅门前拍摄的的青年洞景区。</p> <p> 上世纪九十年代,杨贵重返红旗渠,与当年建设红旗渠的老人们亲切交谈。</p> <p> 在红旗渠青年洞附近的一块汉白玉石碑上,镌刻着杨贵的《赠言十水》,与山峻水秀的红旗渠交相辉映。这是杨贵1990年重返红旗渠时,应干部群众恳请为红旗渠通水25周年写下的:</p><p> 祖祖辈辈缺水盼水,</p><p> 红旗渠引来漳河水,</p><p> 水库蓄住了山谷水,</p><p> 红旗渠灌满库池水,</p><p> 浇地渠库池齐放水,</p><p> 一渠水可顶两渠水,</p><p> 平整土地合理浇水,</p><p> 大家都来节约用水,</p><p> 关键保好渠管好水,</p><p> 林县就不再愁缺水。</p><p> </p> <p> 中国人都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情结,常常思考的是如何为世人留下生前身后名。但杨贵没有,在红旗渠通水25周年这样的时候,他想的不是留下千古之名,他心心念念的,还是这渠、这水。这就是一个治水人的情怀。</p> <p> 上世纪七 、八十年代林县老百姓这样评价红旗渠: 一渠水,一渠粮,一渠电,一渠社会主义的蜜……</p><p> 红旗渠,还是一渠担当,一渠务实,一渠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p><p> 问渠哪得清如许?渠水不言却胜过千言万语,它不停涵养着太行东侧这片福地,愿它千年万载永不停息。而杨贵修渠的故事,将与这山、这渠同在,正如李冰之于都江堰,白居易、苏东坡之于西湖白堤、苏堤而长存世间。</p> <p> 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河水冲刷,最初采用白灰黏土浆砌石材料的红旗渠全线渗漏相当严重,一些地段甚至坍塌变形,曾经发生20多次决口,隐患多达数十处。</p><p> 早在2006年3月份,红旗渠开始了历史上首次全线大规模改造整修,当时投入3000多万元人民币,在数百公里长的渠线上加铺混凝土衬砌加固。改造工程2009年完工。</p><p> 2011年7月份,林州再倾巨资重修红旗渠。</p> <p> 红旗渠的水来自于山西平顺县的浊漳河,当时在杨贵书记的斡旋下,为了支援林县修建红旗渠,山西平顺县委毅然更改了修建两座水电站的规划;平顺县石城和王家庄两个公社让出了近千亩耕地,迁移了祖坟,砍掉了一批树木。想法单纯,就是“咱天下农民是一家,不能看着林县阶级兄弟受干旱过苦日子,平顺毁几百亩地,能救林县几十万亩地值得”!</p><p>市场化后的今天,红旗渠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山西、河北与林县争抢水源,争纷不断。渠上游开了20多个放水囗,8个大虹吸管道,甚至有人在红旗渠坝堰炸开口子放水。</p><p>现在红旗渠水流量只是原来的六分之一, 灌溉面积由60万亩下降到29万亩, 用水由不要一分钱变为每年向山西交水费数百万元, 一手交钱, 一手放水。</p> <p> 如今,红旗渠上兴建的“长藤结瓜”式一、二类水库48座几乎全部报废;346座塘堰全部报废;45座提灌站一部分报废,一部分闲置,发挥效益的很少;45座小型发电站无水发电,全部报废,电站房屋被拆毁,全部成为废墟。</p><p>红旗渠命运的变迁,用铁的事实昭示了一个真理:红旗渠这样的人间奇迹,只能产生于毛泽东时代,只能产生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去除社会主义公有制支撑,决然创造不出那样的奇迹。即使毛泽东时代遗留下来的奇迹,时至今日,也难以独善其身。所以,红旗渠只能是毛泽东时代的绝唱。由此让我们进一步领悟到: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的强盛之路!</p><p><br></p> <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之前,林县人民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这个人间奇迹。</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来说,都不啻为中国治水史、建设史上的经典,是中国当代建筑史、水利史、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以杨贵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辉煌典范。</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以集体智慧和力量,写就的一段有形的中国历史。</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启迪我们:构思未来,需要智慧和前瞻的眼光,也需要大胆务实的憧憬和想象,实现梦想,需要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胆识,敢挑重担,敢负责任的勇气,更需要脚踏实地,亲民爱民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红旗渠就是在传承着一种记忆,让我们回溯、瞻仰和坚守我们不变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承载历史,见证梦想,昭示未来。</p><p class="ql-block"> 王荫富 2020年10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红旗渠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感谢所有热爱红旗渠的朋友提供的数据资料和影像资料。</p> <p class="ql-block">【溪水】连续拜读了两遍,唯有感动和震撼!且不说美篇制作的精美,单就文字来说,如果不是你署名,完全认为就是国家级刊物上的报告文学。开头部分的“九问”囊括了所有人的疑问;文中描述的林县带头人县委书记杨贵,青年骨干、铁姑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等鲜活形象,令人感动流泪。尤其是结尾部分关于红旗渠昭示的真理和启迪,更是让人震撼和共鸣。正如你文中所说,红旗渠这一集建筑水利和文化于一体的人间奇迹,只能产生于毛泽东时代的公有制之下。同样,这样打动人心、大气磅礴和充满正气的文章只能出自从小接受毛泽东思想教育、具有丰富阅历和高超文字水平以及深邃感悟能力的荫富之手!我能读懂,但定写不出如此充实动人具有感召力和启迪的文章。非常值得所有人特别是经历了过去那个时代的人一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