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秋色(一)绮春园

黄丽荣

<p>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p><p> 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抢掠,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p><p> </p> <p>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p> <p>  今天的圆明园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自然风光,那些当年仙境中的琼楼玉宇只剩下地基遗址,只有在网上才能找到画在纸上的美景。</p><p><br></p> <p>  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与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下来。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p> <p>  每次到圆明园,看着一处处遗址,想像着它原来的样子,便深感国家强大才能不受欺侮,发展才是硬道理!</p> <p>  春泽斋位于圆明园展诗应律西侧,北临后湖,南俯清池,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p><p> 春泽斋殿南临水建有敞厅三间,外檐悬嘉庆御书“水心榭”匾,水心榭东西建有游廊与春泽斋殿相连。嘉庆皇帝曾有诗句“曲折回廊四面周,水心虚榭景全收”来描写水心榭。</p><p> 春泽斋东为中院,中院正殿五间,前后有廊。外檐悬嘉庆御笔“畅惠轩”,此殿与春泽斋其它地方不同的是畅惠轩前砌有花墙,正中开有小门一座。</p><p> 畅惠轩东还有一座小院,称东院。东院正殿五间,前后有廊。外檐悬挂嘉庆御书“茂悦精舍”匾。此殿是嘉庆十五年(1810)添建的。殿东西建有游廊,游廊东部建有十字大亭一座,游廊经十字亭南折向东,通至展诗应律景区。</p><p>在茂悦精舍殿南有穿堂殿三间,外檐悬挂“惠圃”匾,穿堂殿东西有游廊与其它殿宇相通。惠圃游廊西南过印月桥可通至生冬室景区。</p><p> 另外,在春泽斋景区西南的三间二层楼,名曰“时登楼”。在时登楼西还建有三间门殿,门殿外檐挂匾曰“含德园”,出此门可进入绮春园西路。</p> <p>  别有洞天南岸还有一座石舫,名叫“活画舫”,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添建的景观,乾隆帝曾为此写下“流水窗前过,行云天上披”的诗句。该建筑同样于1860年焚毁。</p><p> 1985年整修山水原貌,清挖水道时发掘出活画舫基座,整修并补配了舫体石件。</p><p> 活画舫对岸的时赏斋院内,原有“青云片”石,与颐和园青芝岫为姐妹石,都是米万钟从京西大房山找到的。现该石连同底座存放在中山公园南门内。</p> <p>  别有洞天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居福海东南隅山水间,位置隐秘,经城关出入有纳翠楼,水木年华阁,时赏斋,石舫。</p> <p>  别有洞天是一处建在土山环抱之中的小园林,占地约1.7万平方米。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因为这里“崖秀溪清”,雍正年间取名为“秀清村”。</p><p> 1739年乾隆四年定名别有洞天,后在1751年1762年和1803年、嘉庆八年前后又添建和改建。</p><p><br></p> <p>别有洞天原景</p> <p>  别有洞天景区被溪流分隔为南北两部分。原建筑有别有洞天(殿)、纳翠楼、扇熏榭、竹密山斋、水木清华之阁、时赏斋、秀清村城关等。</p><p> 其中竹密山斋内曾有郎世宁绘《弘历观孔雀开屏图》巨幅贴落,郎世宁去世后,乾隆帝让西洋画师贺清泰在斋内临摹此图,将原作换下收藏在宫中。</p> <p>  嘉庆帝曾称赞别有洞天景区“景冠御园尘不到”。经过初步整理,如今我们仍可看出这里的亭台错落、宁静雅致。</p> <p>  接秀山房殿以南,原有一组独立的建筑名叫“观鱼跃”。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前后,拆除进行改建,建成南向三卷五间大殿。嘉庆御书“观澜堂”就挂在大殿檐下,新建成的观澜堂与九州清晏的慎德堂很相似,是福海沿岸最大的建筑。</p><p> 观澜堂装饰的十分华丽,整个宫殿房梁、柱子、门窗和室内家具都采用了珍贵的紫檀木,上面镶嵌了金、银,以及珍珠、翡翠等珍贵宝石。堂东为佛堂,西设有宝座床可供皇帝休息,嘉庆、道光、咸丰三位皇帝都很喜欢居住在这里,并留有大量描写观澜堂的诗句。</p> <p>观澜堂原图</p> <p>只留下一片地基</p> <p>  福海,在雍正朝命名之前俗称东池或东湖,其开凿年代可能为康熙末叶。相传,东海中有三座神山,山上有仙人居住,还有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仙境、求仙药,福海的命名正是取“徐福海中求仙”的寓意,以求皇帝长生不老,大清帝国江山永固。</p> <p>福海</p> <p>  接秀山房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p><p> 接秀山房于福海东岸南部,建于1731年(雍正九年)前后。此处前俯巨湖澄碧,远望西山秀色。本景区建筑的命名曾有改变;正殿接秀山房后改悬“云锦墅”额。最南部的院落于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改建成三卷大殿“观澜堂”。接秀山房内部装饰全部采用紫檀木漆器,上面都嵌以金银、宝石、象牙等,这些奇珍异宝上都镂刻着山水、楼阁、人物、花木、虫鸟。这种装饰,从设计到刻技都由明末杭州一周姓工匠所创始,故称周制,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接秀山房建于雍正时期。接秀山房建筑形式与涵虚朗鉴很相似,都是沿岸布置,南北遥相呼应,使福海东岸景观显得十分和谐。</p><p> 接秀山房主殿为西向三间大殿,檐下挂雍正御笔“接秀山房”匾。殿两端伸出游廊,将南面揽翠亭与北面的澄练楼完美的连接起来,加强了此景区建筑的整体感。</p> <p>  海岳开襟,建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p><p> 海岳开襟位于思永斋以北的湖面正中,构筑在一座圆形岛屿之上,东西南北各设一座码头。岛屿四周的驳岸由条石砌筑,上面环以汉白玉雕栏。岛上种植白皮松二十四棵,形成“四面白栏杆,八面苍松树”的景观。</p> <p>海岳开襟原图</p> <p>  主体建筑海岳开襟居于正中,是一座壮丽的三层楼阁。下层四面各显五间,接重檐抱厦,上面两层四面各显三间。乾隆时期外檐从上倒下分别悬挂御书匾额“乘六龙”、“得沧洲趣”和“青瑶屿”,登高望远,气象万千。当时楼阁南、北各建重檐穿堂配殿一座,周围另有重檐方亭四座,弧形游廊三十六间以及牌楼四座。整组建筑华美异常,宛若仙境。</p><p> 嘉庆道光时期海岳开襟进行过改建,建筑有所拆减。咸丰十年(1860),居于湖水中央的海岳开襟躲于英法联军的大火,幸运地保存下来。光绪时期光绪和慈禧曾三次登岛游览,并在西岸添置长木板桥一道。</p> <p>  法国人赛玛耶伯爵1882年前后拍摄的“海岳开襟”大殿,当时大殿已是一层单檐攒尖顶建筑。</p><p> 1900年的战乱中,八旗拆匪进犯海岳开襟,值守太监和园户与其展开激烈枪战,坚守数月。直到冬季来临前被迫撤离,厢白旗拆匪占领海岳开襟,拆毁殿宇,砍伐古树。可怜圆明园劫后数十年间保存完好的海岳开襟就此沦为废墟。20世纪20年代冯玉祥所部曾先后在此掘基掏坑,以企挖得金银宝物,均无果而终。</p> <p>  海岳开襟圆岛遗址,已于1993年清运渣土,归安补配环岛条石驳岸,岛外今为大片荷池,所种荷花到每年夏天极盛,已成长春园一景。</p> <p>  目前海岳开襟作为园中生态区已经形成了稳定水生态系统,全园水生动植物约120种,水禽约80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水体感观效果提升,游客好评度大幅增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