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东方雕塑艺术

永建看世界

<p>麦积山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p> <p>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p> <p>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p> <p>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因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麦积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毁,窟群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2]</p> <p>第98窟位于西崖中部,又称“西崖大佛”,由摩崖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造像组成,1978年在山体加固工程期间,沿造像边缘线用钢筋混凝土进行了喷锚加固,立面整体呈竖长方形,通高14米,宽10米,进深1米。</p><p><br></p> <p>造像正中立佛高12.2米,原作于北魏,北周、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均做过维缮,原貌已基本无存。</p> <p>麦积山第13窟俗称“东崖大佛”,位于东崖中部。开凿于隋代,南宋绍兴年间重修。系摩崖浅龛,立面近方形,高17米、宽约18米。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p> <p>这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一组石胎泥塑造像。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高15.7米。佛面形圆润饱满,螺纹低平肉髻,顶有肉髻珠。弯眉细长目,双眉间有白毫相,两眼下视,眼角上挑。高鼻阔口,下颌丰满。两耳紧贴后颊,短颈端肩,颈部阴刻三道蚕节纹。坦胸鼓腹,倚坐姿,双脚踩于仰莲台上。内着偏衫,外穿垂领式袈裟,服饰表面堆塑数道流畅舒展的衣纹线。双手已失,从残迹推测原左手抚左膝,右手齐胸,施无畏印和与愿印。表情肃穆庄严中带着一丝慈祥,仿佛在注视着世间芸芸众生。</p> <p>13窟 定窑白瓷碗 宋代</p><p>这组造像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秦州大地震中部分受损。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秦州甘谷城信徒高振同对大佛进行了重新修缮,并在佛白毫相内敬奉一件定窑白瓷碗留题。1983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对东崖大佛面部进行重修时,发现了这件文物。白瓷碗基本完整,高5.4、口径16.4、底径6.4厘米。敞口、浅腹、圈足。通体施白釉,胎质细密,色泽温润。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 <p>13窟 《金光明经》局部 晚唐</p><p>唐代抄本《金光明经卷第四》,出土于1983年6月修复东崖大佛头像时右颊破损处。此經首残尾全。全卷长740厘米,卷高25厘米,书眉2.5厘米,地脚21厘米,行15至17字不等,共424行。</p><p>这是麦积山迄今为止现存最早的珍贵卷轴装抄本佛经。</p> <p>麦积山石窟第9窟开凿于北周(557-581)时期, 形制为一字排开七个圆拱顶佛龛。是一座大型栈桥式崖阁。</p><p><br></p><p></p> <p>9窟位于东崖东部,俗称“中七佛阁”。就是因为这个洞窟在麦积山石窟可到达范围内的中段,且一字排开分布有7个佛龛,每龛各供一佛,故此得名。</p> <p>第四龛 一佛二弟子。</p><p>主佛释迦牟尼显示出雍容大度,深沉恬静的神态。左侧弟子迦叶为一个面露愁容、饱经沧桑的老者形象,这主要是因为他在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年龄最大,而且经常是以苦修的方式修行,因此也有“头陀第一”的说法。右侧弟子阿难,清代重塑,是一个敦厚质朴的青年才俊形象。佛经中所说阿难有“多闻第一”之称,博闻强识,记忆力非常好,看遍经书且过目不忘。</p> <p>麦积山第四窟</p> <p>北周大型洞窟 。位于东崖最高处,又称“上七佛阁”或“散花楼”。</p><p>该窟是目前所见北朝石窟中仿木构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处石窟,七间八柱窟廊,后列七龛。</p><p>除第三、五龛为一佛八菩萨外,其余均为一佛二弟子六菩萨。</p><p>前廊各龛上部一列七幅大型飞天壁画,每幅纵1.9米,横3.5米。</p> <p>麦积山第四窟大力士</p> <p>廊顶平棋残存六方佛经故事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是珍贵的北周壁画。</p> <p>飞天壁画,</p><p>自东至西前五幅伎乐飞天的面、手足等肌肤裸露部位以浅浮雕薄 塑,将薄塑与绘画融合的“薄肉塑”壁画,富于立体感。</p> <p>佛像身上的花纹图案</p> <p>麦积山特窟。</p><p>目前开放10座特窟,都是麦积山的精华。大窟133、135、127。中窟43、121、123窟,小窟44、78、102、115窟。</p> <p>麦积山特窟不允许拍照,以下图片是搜索出来的。</p><p>133窟(万佛洞)有泥塑27尊,造像碑18通(尤以10号佛传故事碑珍贵),飞天、千佛像共3000余尊,是麦积山石窟中造像最多的洞窟。壁画出现了大型经变画和本生故事画,</p> <p>麦积山133窟内佛陀父子像是佛教艺术中难得一见的表现佛陀与家人关系的雕塑作品,体现出对罗睺罗如山般父爱。在麦积山石窟中,这组造像价值最高。高大魁伟的释迦牟尼像,令人心生崇敬。其头微微下俯,右手抚唯一爱子罗睺罗尊者的头顶,散发着无比温馨的慈爱。造像中佛的手从臂膀上垂下来,柔若无物,如同生怕碰到什么一般,柔和得让人担心能不能坚持太久。罗睺罗尊者的虔诚需要佛陀的关爱,这又是一种情感的相互交流。佛陀用这种安慰来坚定罗睺罗尊者出家修行的决心,既有父子间慈爱的表达,又有法王希望弟子去坚强努力地承担的鼓励。</p> <p>十多岁的罗睺罗尊者,现在不知怎样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爸爸吧!那么神圣庄严的佛陀,自己实在不好意思出口;称呼佛陀吧!不知应该不应该。看到那么多沙门比丘跟随着佛陀,聪明的罗睺罗尊者心中想着:佛陀已不是我一人的父亲了,佛陀是一切众生的大慈父!</p> <p>麦积山石窟133窟里的著名佛传碑为第十号碑,是北魏造,以释迦在仞利天发愿为核心,从燃灯授记到熙若拨提河畔的娑罗林中涅磐。共刻制了乘象入胎,树下诞生,和王舍城说法等佛教故事像碑,</p> <p>第133窟,第11号造像碑,北魏时期。</p> <p>“东方微笑”,指的是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第9龛内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小沙弥,为距今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造像。</p><p><br></p><p>小沙弥高近一米,造型简洁质朴,面目形象犹如一个小孩童,眉梢和嘴角都挂满了微笑,仿佛自己身处于美妙无比的佛国世界,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但在庄严的佛祖面前又不可得意而失态,就不由自主把头略略一低,轻轻向外一偏,无声地发出了源自内心深处的微笑。</p> <p>此像是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最出名的第44窟西魏彩绘泥塑。造像主尊阿弥陀如来的微笑安详又神秘,号称是东方的蒙娜丽莎。</p> <p>正壁阿弥陀如来,高1.60米,头顶涡纹,发髻高隆,佛面形方圆中,容貌端庄润秀,肌肤细腻,蛾眉凤眼,双耳垂肩,鼻高梁直,薄唇小口,眉目清秀。凤眼下视,嘴含笑意,微微俯视,和蔼可亲,神态慈悲安详。内穿僧祗支,胸前系结,外披通肩袈裟,结跏跌座。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残存彩绘痕迹。覆于佛座前的悬裳衣褶俱呈圆转的线条。衣饰厚重,衣纹清晰,层层叠叠,自然流畅。两手作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之手势。自在安坐于法座之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