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金风送爽,银杏落叶🍂,正是游学好时节!2020年10月30日下午三点,邵阳市一中春芽文学社部分社员在新校区校门口集合,准备前往蔡锷故居游学。此次活动目的是:访蔡锷故里,亲临其境,了解蔡锷将军生平业绩,学习将军爱国情怀和“淡泊明志、夙夜在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助社员少年立志,树立为国为公为天下而学习的远大志向。</p> <p> 车上,带队的蒋老师向社员们简要介绍了蔡锷将军的生平事迹:</p><p> 蔡锷将军是杰出的军事家、真诚的爱国者。他身材并不高大,却被誉为“护国军神”。他的人生只有短短34年,却干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粉碎袁世凯的皇帝梦。他的功业彪炳史册,他的人格高洁伟岸。毛泽东称蔡锷和黄兴是“做人的模范”,朱德将蔡锷和毛泽东并称为“良师益友”、“指路明灯”。</p><p>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蔡母王氏分娩前,梦到一只白虎从长满翠松的山坡跑到自己身边。一觉醒来,小孩呱呱坠地,蔡锷父亲即据此给他取名艮寅,艮为山,寅为虎,又虎出松林之坡,故字松坡。 </p><p> 蔡锷家境贫寒,6岁读书,10岁读完四书五经,能写流畅文章,被称为“神童”。16岁步行数百里至长沙,考入梁启超创办的湖南时务学堂。此次考试,从2000人中取40人,蔡锷名列第三,是最小的学员。蔡锷自此与梁启超结下终身不解的师生之缘。18岁参加武汉起义反清,师友多遇难,蔡锷深受刺激,不顾身体瘦弱单薄,决心投笔从戎,为国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就正式改名为“锷”,意为“砥砺锋锷,重新做起”。蔡锷希望以军事手段参加推翻清朝的斗争,请求老师梁启超帮忙进入日本陆军学校,梁启超说:“汝以文弱书生,似难担当军事之重任。”蔡锷说:“只须先生为我想方法,得学陆军,将来不做一个有名的军人,不算先生的门生。”22岁以第五名的成绩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为中国“士官三杰”之一。</p><p> 29岁,领导辛亥云南起义,被推为云南首任都督,对云南进行一系列改革,有两个奇迹:全省土匪绝迹;资助北京中央政府20万元滇币。蔡锷初到云南赴新职之际,辑录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军思想和方法,加以评述性的按语,作《曾胡治兵语录》,对后世影响很大,被誉为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古代十大兵书之一,与《孙子兵法》《诸葛亮兵法》齐名。</p><p> 33岁,在袁世凯的严密监视下,蔡锷巧妙脱身,逃离北京,赴天津,经日本,转香港,过越南,抵昆明,发动反袁护国战争,粉碎袁世凯的皇帝梦。</p><p> 1916年11月8日,蔡锷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1917年蔡锷遗体归葬岳麓山。蔡锷遗嘱:“锷以短命,未克尽力民国,应为薄葬”,但因其杰出功勋,北洋政府定为国葬,蔡锷为民国国葬第一人。</p> <p> 社员们听后,生起对蔡锷将军的崇敬之心,蒋老师又趁热打铁,讲了蔡锷幼年勤奋好学、才华出众的故事:</p><p> 蔡锷白天有空就帮助家人到田间工作,晚上常常点上油灯读书到深夜,父亲恐怕他苦学影响身体,限制他每晚只能用一小碟油,油尽即睡觉,但他却瞒着父亲将油碟盛满油,努力多读书。蔡锷家贫无力购书,听说亲友家有藏书,即使在数十里以外,他也要翻山越岭去借阅。他读书喜欢亲手抄录,笔记精华,成诵在心。</p><p> 蔡锷9岁那年的中秋夜,乌云遮月,天地无光,宝庆知府撰联求对:“中秋月不明,挂一盏灯,替乾坤增色”。四方书生云集,却无人能对。知府摇头长叹:“宝庆无才子,可叹可悲!”蔡锷听说后,要求父亲带他前往府衙,看到上联,他略为思忖便随父返家。第二年,惊蛰节气那天,春晖暖照,天上没有轰隆隆的雷声,蔡锷求父亲带他进城,在衙门外的惊堂鼓上猛击三下,对出下联:“惊蛰雷未动,擂三通鼓,代天地回春”。知府拍案叫绝:“奇才、奇才,此子不愧神童也!”这一年,蔡锷才10岁。</p><p> 蔡锷 11岁参加府试,由父亲背进考场,考官见其年幼,出一联命对:“邵阳考生八十名,唯汝最小。”蔡锷应声对曰:“孔门弟子三千众,数回领先。”蔡锷到考场取卷,因放试卷的桌子高,他踩着板凳去拿,考官就说:“拿、拿、拿,拿上板凳。”蔡锷随即应答:“跳、跳、跳,跳过龙门。”考官颇为欣赏,拔为第一。</p><p> 13岁时,父亲带他到宝庆府应考,主考官江标见蔡锷骑在父亲肩头上,捧个考篮,挤在人群中。江标问他:“你坐的是什么人呀?”蔡锷回答:“学生的父亲。”江标问:“怎么,子将父作马呀?”答:“父愿子成龙嘛!”江标大喜,把蔡锷叫到面前,给一张两寸见方的纸,问道:“你能在这纸上写一万个字吗?”蔡锷略一凝神,答道:“能!”即在纸上写出“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把这十二个字送上。江标惊呼:“此神童也!”</p><p> 当时正值阳春三月,百花盛开,蔡锷顺手摘一朵小花欣赏。听人说主考官来了,蔡锷忙将花枝藏入袖中。江标见了,指着他的袖子说:“小学生暗藏春色。”蔡锷躬身答道:“大主考明察秋毫。”江标很高兴,把蔡锷叫到室内,对他说:“立志向上,要讲求经世之学,万不可用心八股,功名不必在科举,学习要切求实用。”</p><p><br></p> <p>导游姐姐早已在停车场等候迎接,自我介绍说是一中毕业,是社员们的学姐,令社员们倍感亲切。停车场旁就是蔡锷故居门楼,启功先生题写时特意将“锷”字末笔出头,意为蔡锷将军“出人头地”。</p> <p>去第一站——蔡锷生平业绩陈列馆的路上,导游解说沿途石碑上镌刻的蔡锷诗文背后的故事。当她说到“小学生暗藏春色”时,社员们得意地回应“大主考明察秋毫”,导游姐姐大感意外:“你们都知道呀?”</p> <p>陈列馆的设计建造是沿用蔡锷将军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建筑风格——灰墙白柱。</p> <p>进馆第一印象:将军戎装骑马的威武铜像。</p> <p>馆内参观学习。</p> <p>观看投影:蔡锷廉洁奉公小故事。</p><p> 蔡锷清廉,自1905年起到1911年,在广西办各种学堂共6年之久,经手的公款为数甚多,他丝毫不苟。平常自奉极简,家里伙食每日只用几角钱。离开广西时,仅有书籍和被包各一担。</p><p> 1912年,蔡锷30岁。1月,蔡锷第一次下令减薪,都督月薪由600两减至120元。6月,第二次减薪,再减至60元。</p><p> 蔡锷去世后,唐继尧等人在唁电中称:蔡锷“身后萧条,不名一钱,老幼茕茕,言之心痛。惟其功德虽在西南为多,其所设施实有造于全国。丰功伟烈,中外俱瞻,不有阐扬,何以光前励后!”</p> <p>不争私利,不贪天功,以尽瘁于国事!</p> <p>期待青年们受蔡锷将军人格感化,造出真善美的中国!</p> <p>向第二站——蔡锷故居进发</p> <p>蔡锷将军少年时的住处</p> <p>既游且学,一路欢乐!</p> <p>拾级而上,攀登高峰,前往第三站——护国军神塔。</p> <p>登顶留念</p> <p>作为护国第一军总司令的蔡锷,是梁启超的学生,与进步党有密切关系;与黄兴是湖南老乡,和孙中山、黄兴都保持着交往;他曾任辛亥云南都督,与云南以及西南陆军及地方实力派人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与北洋派的某些上层军政人员也有相当密切的来往与联系。因为这些特殊关系,蔡锷在反袁各派大联合中所起的纽带作用是难以取代的,他成为护国战争中的一面旗帜,被誉为“护国军神”。</p><p><br></p> <p>护国军神塔造型解说:三剑擎天,喻蔡锷将军“立德、立言、立功”的不朽业绩!</p> <p>蔡锷的逝世引起全国人民的悲痛,其时在北京的湖南邵阳人匡互生,在家书中写道:“本月8日,东京来电称蔡公松坡于是日上午病死于福冈医院,都人闻之,无论南人北人外国人莫不为之痛惜。盖伊功高才大,德隆望重,久为中外所佩服故也。”又说:“北方人对于南方各省首领多不满意,唯一谈及蔡锷之名,则皆信服。如其不死,则将来调和南北之意见,及整顿中国之内政,皆为易事。不幸短命,不仅宝庆失一先觉,而国家亦将受莫大之影响也。”</p> <p>塔前读诵蔡锷将军诗文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p> <p>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p> <p>向蔡锷将军三鞠躬致敬</p> <p>下午5:40,春芽文学社蔡锷故居研学活动圆满结束,社员们满载欢笑和收获返校。指导老师要求每人写一篇研学心得报告,体裁不限。故精彩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