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背后就是北寺塔。 5月8-10日,上海<br>苏州到上海更近了,火车就两小时,我到上海还不到5点钟。因为要在飞虹路附近办点事,就在那找了一个街道居委会经营的小旅馆,直接开了两天的房,很简陋的环境一天两元还真不便宜,有大上海的感觉。<br> 1.90元的火车票,是我经历里价额最小的了。 这封家书的邮票,就是在贵阳买的那套月季花的8分票。 在火车站买了一张地图,0.16元,这个还真便宜,没有大上海的味道。 这张盖有居委会大印的收据,很有偷税漏税的嫌疑,部分单位不能报销吧,房费也不便宜点。还是朋友带我去开的单子,这家伙是不是吃了回扣。旅馆收据盖行政部门大印,恐怕是头一份。<br>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我去了向往已久的南京路。因为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一直想去看看。1985年的南京路,跟刚解放时相比,变化真不大。<br>上午很快就过去了,我在小店里简单吃过午饭,继续闲逛。下午3点钟左右,在南京东路进了上海华侨商店,那个时候的华侨商店门口有人把守,没有外汇兑换券不让进的。我对商店里的其他物品不感兴趣,只对橱窗里彩色胶卷心痒痒,兜里才10元兑换券,只好干瞪眼。<br>1980年4月1日开始在国内发行外汇兑换券,面值有100元,50元,10元,5元,1元,5角跟1角七种。1993年1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994年元旦起停止发行外汇券,1995年6月30日停止流通(本来这里有一张网络下载的10元兑换券,为了宁缺不借用,删掉了)。<br>一个念头起来,很难平息下去,最后咬牙在百货公司买了一个彩色胶卷,20元。我在相机里小心翼翼的装好胶卷,去了黄浦江边的外滩,在那里一直呆到晚上。<br> 大上海的公交车票虽然纸质不佳,但很是牛气,没有上海两字。走了这么多地方,是唯一没有地名的公交车票。 到了大城市,胆子忽然变小了,竟然在外滩公园没有一张自己的照片,只有这么一张风景照(买的相机里出来的第一张彩色照片)。<br>5月10日,星期五。我一早去了旅店附近的虹口公园(现在叫鲁迅公园)。虹口公园是座百年老公园,英伦园林风格,始建于1896年,开始是公共租界靶子场,1905年定名为“虹口娱乐场”,1922年改名“虹口公园”。公园建成初期是专供外国人娱乐的场所,直到1928年才对普通市民开放。<br>1932年4月29日,上海的日本军方在虹口公园举行淞沪之战胜利纪念会,韩国人尹奉吉向会场主席台投掷炸弹,至13名日本军政要员死伤,日本上海派遣军陆军大将白川义则司令被炸死。尹奉吉当场被捕,后被押解到日本,同年在日本就义。<br> 鲁迅先生墓。这两张照片是请别人帮忙拍的,镜头都还取得不错。一个人游玩,最大的问题就是拍照,有时候为了一张照片,要浪费不少时间。 雨后的虹口公园清清爽爽,山水之间,堤桥相连,景色优美,这张照片是我把相机放在石头上自拍的。几分钟后,有三位本地女青年走了过来,身材很好,长相漂亮的那位主动要求跟我搭伴,我自然是求之不得。她们都化了淡妆,带得有一包衣服,看来是专门跑公园拍照的。这天不是周末,三人长相都不错,估计是轮休的服务单位同事。<br>回家以后发现,其中之一,还有她们的衣服跟包,此前就进入了我的镜头。进入镜头的这位女子,长相最普通,却印象最深刻,温润的目光现在都还记得。这就是气场相同的引力效应吧,也就是在同一个频道上,方便接收对方的信息。<br> <div>有了合作者,拍照方便许多,也就多了一些无关紧要的照片。当时应该替她们照几张彩色照片,留个地址什么的。反正36张照片,还可以偷到1-2张,那就可能拍出38张照片来,肯定用不完。我回到重庆急于看照片,把剩下的十余张底片胡乱拍照浪费了。<br>我去过上海普通居民的家,大上海的生活水平比重庆高不了多少,拿工资吃饭的人更是如此。在论资排辈的年代,年轻人的工资相比长辈少得多,拿出半个月工资买彩色胶卷,还有后期的冲洗跟加印,一般会有些困难。在自家门前的公园拍照,有一半可能不会用彩色胶卷。</div> <div>这两张图片是我母亲的退休工资,一名普通工人,在1985年5月是54.89元。上海1983年平均月工资75元;1984年是93元,1985年是118元;1986年是141元。依据重庆的经验,年轻人的工资理当减半。<br>改革初期与工资相关政策,我梳理了一下:1978年恢复奖励制度,1981年实行企业奖金提留随同盈利多少浮动。1984年实行奖金不封顶,超额征收奖金税的办法。1985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要求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在企业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br>另据资料显示,198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739元,有人说1985年的50元相当于现在5000元。</div> 甜爱湖上的这个亭子,不知道还在不?<br>临近中午,我跟三位漂亮的女子分了手,独自吃过午饭去了火车站,买了第二天去杭州的车票。由于是早上5点多的火车,只好退掉飞虹路的旅馆,搬到了火车站附近的新广合作旅社,住宿费很便宜,才1.40元。这样的价格,肯定是住地下室了,凑合一晚上吧。<br>其实,朋友们可能已经发现,那个年代,无论是旅游胜地桂林,还是贫瘠的贵阳,亦或者九省通衢的武汉,跟大都市上海相比,住宿费都差不多。这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好处,城市之间差别不大,贫富差距比较小。<br> 这两张粮票是故意留下来的,现在有这个印象。自从桂林旅游无意中保存了单据以后,这次出门变成了有意识地保存旅游印记。只是因为年轻,只知道拍自然风景,还不知道拍些城市人文景观,非常遗憾。 这是提前买火车票的服务费,美其名曰订票费,已经司空见惯了。 这张上海市工商局办公室接待组服务费收据,可能是旅馆存包开出来的。在大上海,1.40元的住宿环境不安全,所以把包存柜台了,但存包一般是免费。进入1985年,乱收费想象开始出现。 这张旅馆住宿发票也是有特色的,它留了执照号跟税务登记证号,还有电话号码。<br>住宿安排好以后还有点时间,应该去一大会址跟豫园看看,两景点相距不远,步行可达,而且豫园可以夜游。也许是长途旅行,到这个时间段,有些疲倦了吧。 <div>5月11-12日,杭州<br></div><div>上海只是路过,这次旅行的真正目的地,还是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我是11号一早离开上海的,这张火车票怎么看都像是5月10日,但背后的签单又是11日,难道是错票?<br></div> 上海到杭州的特快列车,当时是跑得最快的火车,中午前就到了终点站。我买好12日晚离开杭州的火车票,再找到旅馆安顿下来,然后去吃午饭也不觉得晚。 这张收据的特别之处,是下面的一段字:代收城市建设附加费(按住宿费的10%计算)。我查遍网络,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也没有掏分分钱付房费的记忆。 到了杭州,照例寄了一张明信片回家。这是在苏州买的一套“苏州明信片”,片名就是水巷。<br><br> 吃过午饭,自然就去逛西湖了。首先去的是六和塔,这个景点稍微远一些,计划用一个下午慢慢游览,第二天一个整天走西湖。 六和塔公园的门票只要5分钱,印制上也比较简陋。 上塔要2毛钱,当时尚早,就购票登塔看杭州,却没有留下照片。 <div>5月12日,星期天。吃过早饭,去旅馆服务台结账离开旅馆,背着行囊走路去了西湖边,并在路上买了中午的路餐,好像就是一个大面包吧。我的行李非常简单,只有一个大号的人造革斜挎包,那包还白颜色居多,不敢随地乱放。我这次出行穿了一件非常耐脏的工作服,里面是一件“网眼衬衫”,裤子是牛仔裤,后来在上海花几块钱买了一件花格子衬衣。<br></div> 记得是从市政府的那条主干道走到西湖边的,我在游船码头买了一元游览船票,最先去了小瀛洲。当时上岛没有花钱,现在船票加上岛票是55元。 船票后面有平湖字样,还有个数目字6,可能是游船号码吧。 这就是在小瀛洲上拍的照片,背后的三座瓶型石塔先是苏轼疏浚西湖时所建,被毁以后,在明朝天启年间重建。那个印着“三潭印月”的一元纸币,现在正逐渐退出市场。 这也是在小瀛洲上,身后那小亭子里有康熙所题“三潭印月”石碑。离开小岛回到湖边,继续前行,就是花港观鱼。 再走就是没有名字的湖边了,远处是保俶塔。 继续前行,肚子饿了,就坐在这里吃了面包。吃过面包,算是下午了,在苏堤上慢慢步行,到了湖边按图指示参观了岳王庙。 岳王庙印象深刻的是那跪着的几个铜像。这里的跪像起初是三个人,秦桧夫妇跟爪牙万俟卨。万历年间加了个张俊,清朝又加了罗汝辑(政和进士,阿谀秦桧)。没过多久,有人将罗汝辑搬走了。1979年修复岳坟,依据汤阴县岳飞纪念馆的铁像重新铸造了这四个跪像。<br>离开岳王庙,回头过西泠桥上孤山,参观西泠印社。浙江一些篆刻家喜欢到孤山西侧的数峰阁,一边赏景西湖,一边研讨印学。1904年成立一个印社,因为靠近西泠桥,取名西泠印社。<br> 这是西泠印社的主要建筑——柏堂,隶书匾额“西泠印社”由首任社长吴昌硕所题。苏东坡作孤山二咏序云:柏二株,其一为人所薪,山下老人自为儿时见其枯矣,然坚悍如金石,愈于未枯者,僧志诠作堂于其侧名曰柏堂。” 经过柏堂往里走,就是仰贤亭。1912年前,西泠印社真正的社产就只有它,主要供奉已故印坛先贤,规模很小。 这是西泠印社山顶的一处景点,右边有规印崖三字,旁边是小龙泓洞。 这张照片的背后就是著名的华严经塔。1924年9月25日,杭州发生了两桩大事,这天,军阀孙传芳打进了杭州城,同时,千年雷峰塔倒了。这一年,西泠印社在山顶的四照阁旧址立起了华严经塔。雷锋塔倒了不久,华严经塔立起来了。此塔一立,如孤山一柱,形成了西泠印社的外观标志。 孤山顶上看西湖,远处应该是小瀛洲吧。由于火车是晚上7点多的,我在山上待到5点以后才离开。这么多时间,记忆里却没有看到秋瑾跟苏小小的墓。秋瑾墓当时是有的,我自己走岔道了。苏小小墓在1964年12月被平毁,2004年重新修复。苏小小是南朝人(479年—502年),钱塘名歌妓,有诗句曰:“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又是一种公交车票从高分改作低分的,一般是因为物价上涨,低分的车票还有库存,为了节约,只好改高值继续使用。 在西湖邮局,我寄了一张明信片回家,说了晚上火车的时间是晚上7点10分,还有西湖的温度已达30度,用的是“苏州明信片”,北寺塔。 5月13日南昌<br>12日晚上7点10分火车正点开出,第二天上午11点到南昌,选择住在火车站旅社,1.50元,环境一般。吃过午饭,去售票处买了14日早晨5点10分开往长沙的火车票。出来半个月,已经有些疲惫,在南昌只去火车站附近逛了一下,连南昌起义纪念馆都没有去。<br> 我住的火车站旅社,1.50元,环境一般。 在南昌照例寄了一张明信片回家,也是用的苏州明信片,盘门水关,遗憾没有去的景点之一。 5月14日,长沙市<br>14日晚上9点,火车准时到了长沙。出来半月有余,归心似箭,再次直接住在了火车站旅社。由于长沙当天下雨,完全没有出去玩。还好,两年以后去广州路过长沙,很有兴致地玩了两天。 南昌跟长沙相隔甚远,火车站的住宿价格却是一样的。 依然是每到一处,发张明信片或者写信回家,还是那套苏州明信片里的一张。明信片的邮戳一般都不清晰,这张刚好有个19号,那时,我已经到家。 5月16日,贵阳<br><div>15日上午11点13分的火车离开长沙,到贵阳是16日的10点了,全程运行时间23个小时,票价17元,好贵的感觉。虽然是第二次出远门,依然不知道买通票改签,花了些冤枉钱。<br></div><div>贵阳到重庆晚上有火车,直接就买了当天的火车票,没有找旅馆。贵阳头一年去桂林,来回都路过,并且住了一晚上,这次就不想再多呆了。<br></div> 桂林到贵阳的火车票虽然也是17元,但那是特快列车,这次是全程硬座,里程远了不少。 吃过午饭,为了打发半天时间,连续看了两场录像,记得都是香港武打片。第一场录像是下午1点,票的时间是手写的,会不会涉嫌贪污呢。在贵阳就没有寄明信片了,那样真成形式主义了。 <div>5月17日,重庆<br></div><div>贵阳到重庆,晚上的火车开得比较快,加上不少是下坡路,竟然提前一个多小时到了菜园坝火车站。我出站才5点钟,时间太早,只得慢慢走路到牛角沱坐219路车回家。这次长途旅行,时间长达二十天,花费超过250元,途中没有出现身体不适,也没有丢过任何东西,彩色照片可见的有二十多张,还算是圆满吧。<br></div> 这是当年洗印照片收据,一张5寸的彩照8毛。取相有效期定为半年,过期作废。 牛角沱到天星桥0.20元;二路电车沙坪坝到解放碑0.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