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展风采,凝心聚力共教研——菏泽一中人民路校区第八周集体教研活动

菏泽一中人民路校区教务处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0月20—23日上,菏泽一中人民路校区高一高二年级各学科开展了集体教研活动,活动内容是进行同课异构“教学能手”评比。选手们精心准备,课堂精彩纷呈。同课异构造就了百花齐放的课堂,彰显了老师们不同的教学风格,最大程度的激发了教师的创意才智。各学科全体老师参加了本次听评课活动,受益良多。</p><p><br></p> 语文组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2020年10月21日上午7:50,菏泽一中人民路校区语文组大组业务活动如期开展。本次教研活动由张瑰丽老师主持,活动内容主要是进行“教学能手”的比赛。参与比赛的张昌盛老师、孟丽真老师、李丽老师、付兴灿老师进行了《项脊轩志》的同课异构课堂展示。</span></p> <p>张昌盛老师的课堂结构清晰,教学重点突出,层层深入,有详有略。张老师抓住“喜”与“悲”两字,引领学生探究文本,从而体悟文本之下的深情。张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在其引导下,学生也满怀激情,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发言,课堂气氛热烈。</p> <p>孟丽真老师的课堂将“细节”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文章中的细节读出作者的无限深情,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动人细节并将其用文字表达出来。课堂中,孟老师注重诵读指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读出真情,说出真情,写出真情。</p> <p>李丽老师以评点法为抓手,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深情。学生通过评点细节,走近文本,将阅读感受转化为动人语言,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李老师还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评点内容和细节描写的佳作,为学生提供了范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p> <p>付兴灿老师的课堂以“体会深情”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把握文章“事事关情,语语动情”的特点。课堂中以主问题引领学生从文中细节读出深情,读出理解,读出感悟。付老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把握情感,带领学生步步深入,走入文本的深处。</p> <p>本次教研活动为高一高二的语文教学提供了范例和经验,激发了老师们的教学教研热情,取得了预期的效果。</p> 数学组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凝心聚力整合教材,示范引领促进实效</b></p> <p>2020年10月22日周四,菏泽一中人民路校区数学组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由郝敬莲老师主持,活动内容是骨干教师展示课及科学整合教材相关课题研讨。</p> <p>首先是高二二部数学组骨干教师宋明鲁老师示范课-《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整堂课教学过程流畅,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生动形象,展示了多年沉淀下来的深厚课堂教学功底和教学思想,同时也展现了宋老师的轻松幽默的个人特色和教学风格。</p> <p>教研组各位老师认真听课,捕捉课堂每一环节,并做好听课记录,听到精彩之处小声交流相互探讨。</p> <p>课后,张双库主任、孙国林主任及各级部数学组老师在数学活动室进行教研活动。</p> <p>张瑞老师、孙国林主任、马宪林老师针对教态、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施等对本节课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评价:宋老师教态自然,教学设计重视夯实基础,梯度教学,通过剖析椭圆一动点到焦点距离最大最小值,使学生经历了知识从直观认知到严谨证明的过程,渗透了逻辑推理学科素养。大家针对本节课教学中的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的教学意见,研讨气氛热烈,会上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p> <p>针对课题研讨,姬玉霞老师分享新教材整合,结合高一函数单调性进行举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在新教材中合理性和必要性。</p><p> 孙国林主任就椭圆这一章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施,通过对教材具体例题和课后练习的剖析,提出了整合教材,精讲精练的教学思路。</p><p> 毕凤翔老师结合本节示范课椭圆性质说明了新教材整合,在原教材版本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改进和创新。</p><p> 最后教研组长郝敬莲老师做总结性发言,提出要落实新教材设计意图,注重四基四能,结合学情进行教材整合,可通过顺序调整,课时整合,实施由易到难的题组教学等措施,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效果最大化。</p> <p>本次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发挥了教研组长的引领作用,有利于促进组内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去思考去探索,从而整体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p> 物理组 <p>10月23日上午,菏泽一中人民路校区高一高二物理组举行集体教研活动,高二二部施学军老师和一部孙奉涛老师分别给大家呈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反冲现象 火箭”。高一高二全体物理老师,参加了本次听课、评课活动。</p> <p>施学军老师从中国神舟发射短视频到学生上讲台吹气球释放观察气球运动引入反冲现象。施老师带领学生给反冲现象正确下定义。从两位学生在滑板车上互推到两位同学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们从力、运动、动量以及动能等方面总结反冲现象的特点。</p> <p>指导学生做自制带弯管纸杯的实验,学生切身感受反冲现象。</p> <p>施老师带领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反冲现象以及其中我们哪些是利用反冲,哪些是避免反冲的情况。学生们从火箭发射的物理情景分析火箭加速与那些因素有关。学以致用从随堂练习当中掌握解题规范,答题步骤。施老师从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发展引深,我国从"东方红一号"到长征火箭系列再到神舟飞船系列再到天宫一号到嫦娥工程,无一不应证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进步,我们要为中国航天人致敬,为祖国航天科技的强大而自豪。</p> <p>孙奉涛老师从神舟飞船发射到自制绑气球的小车邀请学生协助完成实验。欢乐有趣的引入本堂新课"反冲现象 火箭"。并强调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p> <p>通过完成课本上把弯管装在可旋转的盛水容器的下部,当水从弯管流出时,容器就旋转起来的实验。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反冲现象。孙老师通过"假设你站在完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你该如何离开冰面"这样的一个生活例子,让同学们体会生活即物理,物理即生活。孙老师把例题精细讲解,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解题思路,同时在多媒体中展示其他同学们的解题步骤。目的就是让同学们完全正确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步骤。孙老师通过自制简易"火箭"起飞的实验演示,再一次抓住学生兴趣点,让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发射的火箭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行相关的计算。</p> <p>老师们专心听课、认真记录。</p> <p>通过本次集体听课教研学习活动,大家对反冲现象 火箭的新授课的教法又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p> 化学组 <p>又是一年金秋时节,在这个晴朗的周五,人民路校区高一高二化学组老师们齐聚一堂,举行同课异构活动。蒋奎丽老师和韩绍朋老师分别就《盐类的水解原理》这一课题进行课堂展示。</p> <p>首先是蒋奎丽老师和她的学生们,以海水中贝壳的形成引课,新颖有趣又契合主题。</p> <p>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几种不同溶液PH的测定,蒋老师进行指导。</p> <p>第二节是韩绍朋老师和他的学生们。韩老师以席慕蓉的诗《试验》引课: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出所有的渣滓。将化学知识赋予了诗情画意。</p> <p>学生动手实验进行探索</p> <p>两节课结束之后,老师们坐在一起,蒋老师和韩老师分别进行了说课,其他老师进行了评课。</p> <p>最后,在热烈而浓厚的学术氛围中,伴随着下课铃声,老师们结束讨论,共同打造了一段有意义,有收获的教研活动时光。</p><p> 走出教研活动室,走向各自的岗位,为教学事业做贡献的心情更坚定,脚下的路也走的更踏实了。</p> 生物组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而不研则浅,教研结合则实。在这红叶似火,橙黄橘绿的深秋时节,一中的校园有了丝丝凉意,可是生物组老师们的学习热情依然高涨。开始了第二次教研活动。</p><p><br></p> <p>首先由青年教师刘申申老师带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一课。刘老师教态亲切自然,有着较强驾驭课堂的能力。本节课课前准备充分,设计环节完整,首先从细胞核功能的研究出发,通过一些经典实验作为情境得出细胞核功能,接着从结构和功能统一的思想完成结构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发发现并提出实验中的缺陷,有利于学生明确细胞核的功能,提升实验设计的能力,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p> <p>刘老师课前为了让学生更理性的认识真核细胞的物理模型,精心制作了真核生物的三维结构模型,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在制作模型时科学性应该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模型的美观与否。并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制作真核生物三维结构模型。</p> <p>生物组的老师们在听中思考。</p> <p>最后进行评课环节,首先由黄春丽老师进行评课。黄老师提到刘老师注重学生的疑问反馈,逐一解决了学生写在疑问区里的问题,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很自然。知识点补充充分,到位。</p><p>接着由田荣华老师进行评课,田老师提出刘老师这节课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学生成为了生物课堂的主人。这节课营造了一种自由的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田老师还给予了指导性的建议,如在制作真核生物三维结构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现场制作。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 <p>生物养智慧,教研润初心。这次教研活动像春风化雨,吹散我们心中的疑惑,长路漫漫,愿我们一中人用最朴实的脚步,走最扎实的教研路,蓦然回首,将是繁花盛开时。</p> 政治组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打造精品课程,展现一中风采</b></p> <p>古人云,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作为秋天最后一个节气霜降的来临之际,今天却是阳光正好秋意浓。恰逢此时,菏泽一中高一高二政治组全体教师齐聚一堂,为即将参加首届全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的我校教师代表梁桂品老师打磨课程。</p> <p>梁桂品老师凭借清晰缜密的设计、精彩透彻的讲授、沉稳大气的台风,睿智幽默、声情并茂的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和突出的教学能力。 </p> <p>学生就梁老师提出的问题分小组展开热烈讨论!</p> <p>授课的老师在台上大放异彩,听课的老师们也不闲着,充分参与其中,课上认真学习做好笔记。</p> <p>下课后,所有老师齐聚政治教研室,一起就梁老师的课展开热烈的讨论分析!大家畅所欲言,切磋琢磨,互相学习经验,热情高涨。</p><p>李军民老师首先对梁老师的课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在此基础上从细节知识的把握方面提出,教师课堂的言行影响着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做到精炼精准精确,应该尽量避免知识性的口误。</p> <p>崔玉民老师提出梁老师的课设计思路非常好,导入选材具有地方特色,能引起学生共鸣!</p> <p>郭玉峰老师提出梁老师的课件制作水平很高,动态数据的变化让学生能在震撼中感悟到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变化!</p> <p>李素琴老师提出梁老师使用的议题式教学法,紧跟教学改革潮流,让学生在“议”境中边活动边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p> <p>李艳丽老师接着指出,希望梁老师对于展示出的子议题再思考提炼,充实议题的信息量。</p> <p>付素萍老师在大家讨论间隙,对于每位老师提出的建议帮助梁老师整理落实。</p> <p>作为政治组的前辈,宋巨华老师站在政治课特殊角度提出,要在专业授课中体现思政要求,始终贯彻着三尺讲堂、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梁老师的课应该凸显出时政特色,加入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圳讲话,能拔高课程立意,形成前后呼应的效果。</p> <p>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菏泽一中政治组将继续延伸推进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引领日常教学工作再创新高。</p> 历史组 <p>金秋十月,秋意已浓,人民路高一高二历史组欢聚一堂,举行了集体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主题是&lt;&lt;当代中国外交&gt;&gt;,吴艳玲老师和徐西腾老师分别进行了课例展示。</p> <p>徐老师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学生们的心田。</p> <p>吴老师对本课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整合,形式新颖,并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了情感价值观教育。</p> <p>老师们认真听课,做笔记。</p> <p>刘秀杰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做了精彩点评,给予了高度评价。吴玉琴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p> <p>王敏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做了总结,并对青年教师给予了厚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教研活动,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收获与思考,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工作积蓄力量,在教学路上携手前行。</p> 地理组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课堂展风采 教研促成长</b></p> <p>2020年10月22日,周四,上午三四节课高一高二全体地理老师欢聚一堂,在政史地办公室开展业务活动。</p> <p>第三节课全体成员共同观看学习侯老师的示范课,各位老师对侯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独特的思考与见解,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百家争鸣。</p> <p>侯老师从教学目标,情景导入,问题设计,拓展延伸等层面进行了课堂教学。角度新颖,有思维含量。</p><p>  诸位老师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p> <p>第四节课,共同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大家都收获颇丰。</p><p> 相信我们这支创新而又勤于钻研的地理教研组,一定会给菏泽一中的活动教研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p>

老师

学生

教研

教学

课堂

活动

反冲

一中

高二

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