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二十天</p><p>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地上师字号的最高学府,何曾想过能在此学习二十天,成为北师大的过客。回想起来,怎一个缘这了得!明天即将离开,不禁问了自己三个问题。</p><p>这二十天我看到了什么?</p><p>“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师大的校训。都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因为在北师大我所遇到了“人师”。有才高八斗的钱志亮,温文贤淑的邓林园;有热情暖心的赵艳萍,不拘小节的胡迪,当然还有腼腆的小谈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把“人师”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p><p>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指导着学校师生做人做事,久而久之师生的共同思维方式与做事风格就会形成,这也就是学校的文化。回想当初乃至现在,仍有不少老师甚至校长把学校美化当成了学校的文化,不可否认,学校美化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电影《一个人的课堂》里,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学校破烂不堪。虽然只有一师一生,但宋老师依然组织仪式感满满的升旗仪式;依然认真地备课上课;依然用他自己的方式训练学生明明参加镇上的运动会。为了让这个孩子有书读,当与明明相依为命的奶奶病危时,宋老师把学校“搬”到明明家里……您说:这间学校有文化吗?</p><p>这二十天我学到了什么?</p><p>为了让我们在北师大的二十天里能够学得更多,习得更好,赵老师及其工作组在我们来之前做了大量的调研及思考,从请专家到课时安排都非常缜密。在封闭的校园里每天学习六个小时,课后还要完成作业,仿佛又回到20年前。二十天已经逝去,我究竟学到了什么,感觉什么也没有学到,但似乎又明白了什么。专家的思想与方法毕竟都是他们的,未必能学会,学会了也未必会用,会用了回到学校也不一定有相同的条件得以施行,但从他们身上我找到了成长的方法途径。</p><p>吴正宪老师、吴国珍老师、华应龙老师等,在他们身上都有共同的特征:其一、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在与学妹易金婵老师的交流中,她曾说:“在成长的路上有时会感到迷茫。”我说:“迷茫是因为目标太小太近了,我们需要有大目标,就像北极星一样,无论何时,都能找到方向。”成大事者定大目标,成小事者定小目标。两位吴老及华老师,他们都是有大目标之人,他们心系的不是个人之得失而是中华之教育。其二、坚持不懈地学习。几位老师的第一学历都不高,与之同时代之人,相同学历乃至更高学历之人比比皆是,为什么别人没有如此之成就,究其原因,坚持二字足以说明。最大的智慧不是智慧而是坚持,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不可能有所大作为。</p><p>二十天过去了,接下来我该怎么办?</p><p>后天,又将重返工作岗位,回到熟悉的校园,我将带回去什么?我认为,最应带回去的有以下几点:1.对学校文化的思考。在学校里,我是副校长,分管德育与安全,一个副校长怎么才能使校长及其他领导及老师对学校文化这个词进行认真思考呢?这是摆在面前的第一挑战。2.带领工作室成员及学员读书。华老师说:“一个不读书的老师还敢去教书?”这是一个笑话,但这个笑话却真实的发生。接下来与工作室成员学员一起读什么书?如何读?读成什么样?也将是又一个挑战。3.用好资源。每一次的培训,我都会把交友作为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本次培训也结识了不少同学,他们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及我的老师学习的地方,资源有了,如何将资源转化为成果也是摆在面前的又一难题。</p><p>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理性工作,感性生活,用生命工作,在工作中享受生命,活在当下有诗,放眼未来有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