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于永正老师在《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中提到:做老师的要有文化,应该成为文化人。文化就是以文化人。这和教师这个职业是高度吻合的。</p><p>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其实就以文化人的过程。以文化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文化己,然后再以己化人。</p><p> 以文化己就是提高自身修养。</p><p>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重阅读,读书可以丰富自我,提升境界;读书可以开阔视野;读书可以使人有冲破束缚的底气和力量。读书多的人,总会有不一样的人格魅力。不过就像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读书多,还不等于有文化。书的作用很多,但每个人从书中吸取的的营养却大不相同。我们要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素养,让书中的营养滋润我们的心田,指挥我们的行为。</p><p> 于永正老师也说了,以文化人的文,除了书外,还包括艺术。艺术养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品质,可以让人变得更象样。</p><p> 不管书也好,艺术也好。以文化己,这个文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书,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他人,是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们说气质说修养,这些都是通过载体来体现出来,它有可能是一句话,有可能是一个动作,或者一个行为。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自己不足,也能帮他人照出不足。</p><p> 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如此才能变得更好。人变好了才能为人师表。</p><p> 作为老师,最主要的是化学生。我们得尊重差异,学会包容。</p><p> 我们所有的知识,所有的积累共同作用使我们成为了一个“人”,我们用这个“人”去影响孩子们。我们说养气,说素质,说修养,这看上去有些空洞,但具体到一个人的时候,有时我们能看得非常清楚明显。</p><p> 就像于老师那样,他说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他喜欢的,但是他能做到尊重,不冷落,不漠视他。这一点基本而又重要,简单却不易做到。 老师也是人,就连孔子都说“天丧予!天丧予!”,更何况我们。不过即使我们有喜欢和不喜欢之分,也要尊重差异。就像我和一位家长说沟通:沟通,得接受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如果做不到,沟通就没有效。当孩子在你面前总捡着话说的时候,沟通是无从谈起的。</p><p> 学生千差万别,参差不齐。要始终不忘差别和差生的区别才好。</p><p>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被关注,有的通过学习,有的通过怪异,也许你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能满足孩子的渴望被关注的心,与他沟通也会变得简单。就像于永正先生书中说的那个故事,一个女生说自己静若瘫痪,动若疯子。李迪老师说用两个美好的词来替换瘫痪和疯子,有人就说了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李迪老师告诉那位女生说:“以后再也不要说自己‘静若瘫痪,动若疯子’了。我相信你能像黛玉一样,‘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p><p> 做不到喜欢每位学生,可以做出喜欢他的样子。这是一种内修。修自己的心,让自己平和,让自己性温。</p><p> 温和的人总会善待他人,给予他人温暖。</p><p> 我讲题时有个特别明显的感触,如果我因为孩子一些简单的知识点不知道而火冒三丈的话,多数情况下孩子就懵了,他们会像一头迷失的小鹿一样乱撞,完全失去了方向。如果我心平气和地说,那些知识和题目他们就会很容易接受和理解,更容易跟着我的思路走。</p><p> 前段时间,有家长带着学生回家,那学生不知道怎么就和同学吵架了,后来甚至发展成了打妈妈。我得知消息过去,看到好多人围着那个孩子和他的妈妈。不用说,不管什么原因,打妈妈是不对的,但当时所有大人都在指责那个孩子,说他不该打妈妈,说他做的不对。其中还有一位中学的老师。这个场景,我想大家都能在脑海中构建出来。指责、训斥、教育。那个孩子站在电瓶车的脚踏上大声地哭着,还含混不清地说着一些脱责的话,说别人怎么样。</p><p> 我把他从车上抱下来,搂着他的肩膀走到一边,还没等我说几句话,那些人又围了过来。除了让孩子继续哭,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我没办法,只能搂着孩子的肩膀,让那些人说完。等他们实在没什么可说的离开了,我才又和孩子聊这件事。最终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还和他的妈妈道了歉。要知道,这种道歉还是他的第一次。其实这并不是我的功劳,他有错,他心里很清楚,只是不愿意面对,特别是别人指责的时候。面对一群高大的人的“围攻”,他除了恐惧和本能的推脱以外,也没什么能做的了。</p><p> 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去处理,应该心中有爱。如果我们歇斯底里,那和孩子的歇斯底里又有什么不同呢。我很庆幸当我看到孩子的状况时,心中有了心疼,也很庆幸我当时有想怎么做才能更好。我想要不是我心中有柔软,要不是我从书中汲取了营养,我也会像那些人一样,围攻一顿了事吧!</p><p> 孩子犯错应给予包容,我们是要帮助他解决问题,改掉毛病,而不是去指责教训,那不是我们的目的。</p><p> 以己化人,需要做个有心人。</p><p> 本书中于老师说了很多教学的技巧和方法。童心不泯也好,激励也好,朗读、写字、绘画等等,我们随处都能看到他花的心思。且不说那些活动的安排,以及备课时的朗读和写字,单看一些小事,就能清楚。</p><p> 没擦黑板,很多情况下,我们会眉头一皱,或是火气马上冒出来,或者自己默默擦掉。但于老师却能从中觅出写作的素材和教育的契机。看见珊瑚图片敏感想到是写作素材,并行动起来。和校长聊天的时候留意到做操时队形的整齐美,还要请学生一起观看。且不说换成其他人能不能实现,单论这种心思就值得我们学习。这也是一种真诚的体现。待人以真,用心说话,用心做事,学生自然能用心感受到。</p><p> 留心才能发现,心系才能发现,于永正老师心中始终装着更好的教育。教育是一点一滴,不是说教,需要给孩子一些引导,让他们去感受和思考,这尤为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记住的不是老师教授的内容,相反有一些聊天的话或者说的一个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临时决定教学内容。随机应变,因地制宜。这需要有心才能发现,需要自身素养的提高才能稳稳驾驭。</p><p> 以己化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是榜样。</p><p> 我们常说,什么样的家长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这说的是家庭教育,但这话对老师同样适用。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前面我已经说过,我们的任何行为都是我们素质修养的具现,也是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模版。做好老师,教好孩子,需要我们的言传,更需要我们的身教。</p><p> 言行一致时,教育的效果最大。做不到的不说,说出来的要做,这是做人的准则,更应是做为老师和家长教育孩子的准则。</p><p> 以文化己,以己化人。</p><p>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他们做人,教他们做人最重要的是我们做什么样的人。身正才能做好榜样,身不正,身后跟着的都是佝偻的灵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