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indent-1"><b>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b></p><p><b> ——果戈理</b></p> <p class="ql-indent-1">中国古建筑重视突出屋顶的造型作用,不仅屋顶形式多样丰富,而且屋顶的装饰变化多端,富有特色,是古建筑装饰造型艺术的重要构成因素,显示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p><p class="ql-indent-1">以下从屋顶主要组成部分屋面、屋脊、屋檐分别学习梳理屋顶装饰特点。</p> 屋面装饰 <p class="ql-indent-1">中国古建筑屋面装饰,主要是利用各式各样的瓦片,通过不同的排列方式,形成自成体系的屋面装饰艺术。这其中琉璃瓦最能代表中国式屋顶装饰,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言:“琉璃瓦显然代表中国艺术的特征”。</p><p><br></p> <p class="ql-indent-1">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物件,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装饰。一般宫殿建筑使用较多,其颜色随着技术发展有很大变化。早期用的都是绿瓦,因为当时很难烧出黄瓦(琉璃瓦颜色不同,是因为釉彩中含有不同的金属氧化物。氧化铁釉料将烧成黄色的琉璃瓦,氧化铜釉料将烧成绿色的琉璃瓦,氧化钴釉料将烧成蓝色的琉璃瓦)。唐代最高等级建筑用绿琉璃瓦剪边,黑瓦顶。宋代演变成主体建筑满铺绿瓦,次要建筑黑瓦或青灰瓦。金代宫殿全用满铺绿瓦顶。元代开始出现黄琉璃瓦,主要建筑满铺黄瓦,次要建筑用绿瓦或灰瓦。明代前期继承元代,主要建筑满铺黄琉璃瓦,次要建筑为满铺绿瓦或黄瓦绿琉璃剪边。到了明代后期和清代,宫廷建筑屋顶变成了金碧辉煌的黄色。在古代,不同等级的建筑,使用琉璃瓦不同。黄琉璃为皇家独有,亲王、郡王可以用绿琉璃,其他任何人是不能使用琉璃瓦的。</p><p class="ql-indent-1">在琉璃瓦的使用上,主要通过不同颜色的铺瓦排列,形成各种几何图形,丰富了屋面色彩,增强了观赏性。其中以屋面剪边最为常见,就是在屋面近檐处形成不一样的色彩带,如屋面大部分是黄色,屋檐处却是一道横的绿色带。</p><p><br></p> <p class="ql-indent-1">太原晋祠圣母殿屋面蓝瓦剪边,宋代建筑。</p> <p class="ql-indent-1">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屋面绿瓦剪边及装饰图形。金代建筑。</p> <p class="ql-indent-1">北京普度寺屋面黄瓦剪边和绿瓦剪边。明代建筑。</p> <p class="ql-indent-1">沈阳故宫屋面的黄瓦绿剪边。</p> <p class="ql-indent-1">北京故宫金碧辉煌的屋面。</p> 屋脊装饰 <p class="ql-indent-1">中国古建筑由于屋顶形制不同,屋脊的数量和形式不同。庑殿顶有五个脊,歇山顶有九个脊。双重檐歇山顶除了有正脊、垂脊、戗脊外,还有博脊、围脊共19条脊,每一种屋脊已在上篇“屋顶的形式”中进行了说明,下图通过天安门重檐歇山顶作了进一步标注。古建筑的每条脊上都有自己的装饰元素,以下分别叙述。</p> <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正脊装饰:</b>主要有正脊两端称“脊头”部分和正脊中间称“龙口”的部分的装饰。</p><p class="ql-indent-1"><b>脊头部分的装饰</b>主要是吻兽和望兽。吻兽的兽头朝内吞脊,故称“吻兽”。望兽的兽头向外望去,故称“望兽”。望兽的等级低于吻兽,民间建筑多用。</p><p><br></p> <p class="ql-indent-1">吻兽一般用在宫殿、大品府第、寺宫庙堂等大式建筑的正脊两端。</p><p class="ql-indent-1">唐代以前的吻兽叫做“鸱(chi)尾”,即一个像鱼尾巴的构件。关于鸱尾的来历,《营造法式》有过说明,说是汉武帝时,著名的皇家会馆柏梁台被火烧掉。有人建议说,海中有一种大鱼,尾巴似鸱鸟的尾巴,可激浪喷水,将其置于屋顶可以降火灾发生。鸱是是一种猛禽,叫鹞(yào)鹰。可以看出,唐代以前的鸱尾是避邪祈吉、防火之用。之后但凡屋上有龙、鱼、水草之类皆出此意。</p> <p class="ql-indent-1">到了唐代晚期,鸱尾多了一张大口,即由鸱尾变成了“鸱吻”。</p> <p class="ql-indent-1">到了宋、辽、金时代,鸱的尾巴也开始逐渐变成了鱼尾的形状,龙嘴鱼身,由是鸱吻变成了“鱼龙吻”。</p> <p class="ql-indent-1">元、明、清时期,鱼龙吻变成“螭(chi)吻”。“鸱”与“螭”同音,螭是一种无角的龙,于是,大家就直接喊“龙吻”了,俗称吞脊兽,并且为了防止它逃走,还用一把剑把它定住。脊两端设有龙吻的脊称龙门脊。</p><p><br></p> <p class="ql-indent-1">民间屋脊不得使用鸱尾龙吻等高规格脊饰,一般多为“清水脊”。清水脊是用砖瓦现场加工垒叠砌筑而成,做有挑出的“象鼻子”或“蝎子尾”。有些民间寺庙祠堂等宗教性建筑、厅堂脊头常使用哺龙、哺鸡、回纹头、甘蔗头、雌毛头、纹头等脊头构件。</p><p class="ql-indent-1">此为蝎子尾。</p> <p class="ql-indent-1">哺龙脊头,一般用于民间寺庙祠堂等宗教性建筑。也可看作是望兽。</p> <p class="ql-indent-1">此为回纹头。</p> <p class="ql-indent-1">此为燕尾脊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龙口部分的装饰:</b>在正脊中间部分即龙口的位置,会建造一些有寓意的脊饰,大致有四类:一是“腰花”,二是“厌胜”,三是“宝顶”,四是“脊刹”。这些脊饰除了起房屋装饰作用外,在文化内容方面主要有图腾、民俗与风水、祈愿以及宗教。大多数的脊饰实物构件都是组合式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为太原晋祠圣母殿正脊装饰。</p> <p class="ql-indent-1"><b>腰花</b>包括花脊、脊牌等,主要表现内容为各地民俗文化和宗教内容。</p><p class="ql-indent-1">山西洪洞广胜寺山上弥陀殿正殿花脊和字牌,即脊牌。</p> <p class="ql-indent-1">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脊牌。</p> <p class="ql-indent-1">闽南建筑的花脊绚丽多彩,内容繁杂。花鸟鱼虫,戏文人物,各路神仙应有尽有。</p> <p class="ql-indent-1"><b>风水厌胜:</b>主要作用是避邪、防风、镇宅、保平安。中国各地民居上用来展示风水厌胜的脊饰五花八门,例如西北地区喜欢在屋脊上放一对鸽子。广东的习俗是放置“风师爷”和“瓦将军”。云南习俗安置“瓦猫”等。(此处“厌”念yā,有镇压之意)</p><p class="ql-indent-1">狮子为兽中之王,“狮”与“师”同音,就尊称“风师爷”了。</p><p><br></p> <p class="ql-indent-1">此为雷公。</p> <p class="ql-indent-1">此为天王。</p> <p class="ql-indent-1"><b>宝顶</b>原型为佛教摩尼珠,“摩尼”汉译为“如意”,拥有了这颗宝珠,就会心想事成。也有人把宝顶理解成了“宝鼎”,鼎为国之重器,代表国基永固,但它的造型必须是方鼎或者圆鼎的模样。</p><p class="ql-indent-1">沈阳故宫大政殿宝顶。</p> <p class="ql-indent-1">北京天坛祈年殿镏金宝顶。</p> <p class="ql-indent-1">山西洪洞广胜寺毗卢殿正脊中间青狮驮三层宝瓶,两边白象驮二层宝瓶。狮谐音“事”,象谐音“祥”。代表“事事平安”和“吉祥平安”</p> <p class="ql-indent-1">葫芦宝顶,葫芦谐音“福禄”。</p> <p class="ql-indent-1"><b>脊刹:</b>“刹”字为梵语,意思是“国土”。因佛塔代表佛的国土,所以人们又称佛塔为“佛刹”。据此把寺庙殿堂正脊中间凡建造有小塔、楼阁样的饰物统称“脊刹”。脊刹作为宗教性建筑装饰,皇宫大式建筑很少使用,多见于寺观庙堂。</p> <p class="ql-indent-1">下图中狮子,为镇宅神兽;狮驮宝瓶,瓶谐音“平”,代表“平安”;瓶中三股戟,戟谐音“级”,代表“平升三级”。</p><p><br></p> <p class="ql-indent-1">下面的铁花鸟饰承载的信息非常重要。鸟,古时代表太阳和生殖崇拜,例如“玄鸟生商”,商人即以鸟为图腾。中国古代多用三足鸟作脊饰,祈愿子孙繁衍,后被凤凰所代替。</p><p><br></p> <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其他屋脊的装饰:</b>主要是在脊端安放被称为“神兽”的各种小脊兽。古人认为它们可以“护脊消灾”。这些脊兽按类别分为垂兽、戗兽、合角兽、套兽、走兽(跑兽)、仙人。其中,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另在围脊端安放合角兽,在檐角梁头安放套兽等。</p><p><br></p> <p class="ql-indent-1">这些“神兽”装饰,在庑殿顶建筑中一般安放在垂脊末端,在歇山顶建筑中一般安放在戗脊末端。位于最前端的是仙人,即骑凤仙人,又名仙人骑凤。后面是走兽,通常数量为奇数(单数),9为最高。据《大清会典》记载,这些小兽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 马、狻猊、狎鱼、獬豸 、斗牛、行什。再往后面是垂兽或戗兽,它的造型与正脊吻兽相似,也是龙头形,不过不是龙嘴吞脊而是脸朝前用背顶住垂脊或戗脊,内有铁钉,可防止垂脊瓦片下滑,也称鸱吻或龙吻。在垂兽背后一般不再用装饰。</p><p class="ql-indent-1">垂脊或戗脊上走兽被赋予严格的等级意义,不同等级的建筑,所安放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走兽越多,建筑级别越高。仙人后面的走兽应为单数,按三、五、七、九排列设置。只有故宫金銮殿不同,有第十兽「行什」,天下无双。其次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乾清宫,有九个;坤宁宫原有七个;东西六宫是五个;配殿一至三个。以下分别介绍这些神兽的象征意义。</p><p><br></p> <p class="ql-indent-1"><b>骑凤仙人</b>: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缗王败北后被追兵紧逼,逃到江边,危急中遇一大鸟骑之,渡江而去,化险为夷。把其放在前端表示腾空飞翔并有祈愿吉祥意。另一种传说是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关系往上爬。 姜子牙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但深知道他才能有限,因此对他说:“ 你的官已升到顶了,如果再往上爬就会摔下来。”古代的汉族建筑师们根据这个传说,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如 果再往上爬一步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将骑凤仙人安排在首位,还有固定垂脊或戗脊下端的第一块瓦件的作用。</p><p class="ql-indent-1"><b>龙</b>:代表至高无上的尊贵。视为祥瑞的象征。</p><p class="ql-indent-1"><b>凤</b>: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在 旧时还比喻有圣德的人。</p><p class="ql-indent-1"><b>狮子</b>:狮子作吼,群兽慑服,乃镇山之王,寓意勇猛威严,在寺院中又有护法意。</p><p class="ql-indent-1"><b>天马</b>:“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将其形象用于殿脊之上,有 种傲视群雄,开拓疆土的气势。</p><p class="ql-indent-1"><b>海马</b>:海马亦称落龙子,象征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 ,畅达四方。</p><p class="ql-indent-1"><b>狻猊</b>(suān ní):能食虎豹,亦是威武百兽的率从。有护佑平 安之意。</p><p class="ql-indent-1"><b>狎Xia鱼</b>:是海中的异兽,说它能喷出水柱,寓其兴风作雨,灭火 防火</p><p class="ql-indent-1"><b>獬豸</b>(xiè zhì):俗称独角兽。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 人性。因善于辨别是非曲直,力大无比,古时的法官曾戴獬豸冠, 象征公正无私,又有压邪之意。</p><p class="ql-indent-1"><b>斗牛</b>:斗牛为传说中的虬龙,一说其为镇水兽,古时曾在发生 水患之地。多以牛镇之,立于殿脊之上意有镇邪、护宅之功用。</p><p class="ql-indent-1"><b>行什</b>:因排行第十,故得此名。行什一种带翅膀猴,背生双翼 ,手持金刚宝杵,传说宝杵具有降魔的功效。颇像传说中的雷公,是防雷的象征。</p><p><br></p> <p class="ql-indent-1">北京普度寺的垂脊和戗脊装饰。</p> <p class="ql-indent-1">故宫的垂脊和戗脊装饰。</p> <p class="ql-indent-1"><b>合角兽</b>安放在围脊的四角,即转角处。是封护重檐屋顶形式下层围脊的神兽,其平面为直角形,有两侧相同的兽面。它与两条围脊和一条戗脊交汇,起防止雨水渗漏作用。</p> <p class="ql-indent-1"><b>套兽</b>是安装在翼角或窝角梁梁头上,中部掏空,外形常刻成异兽纹样。</p> <p class="ql-indent-1">有关屋脊装饰介绍到此。屋脊上的神兽设置是屋脊的主要装饰,是古建筑屋顶上的一道独特风景,成为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被人们赋予保家安宅的美好寓意,成为屋脊上的守护者。</p><p><br></p> 屋檐装饰 <p class="ql-indent-1">篇幅有点儿长,下一部分待续。</p><p class="ql-indent-1"><br></p><p>(以上内容主要摘自“知乎”《屋脊上的繁华》以及其他网络相关内容,非原创,非抄袭,仅采用只为学习,感谢相关网络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