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亲的"二进黑水"

秋韵

<p> 我第一次进入黑水纯属偶然。2014年11月6日我和老公在观赏完九寨沟的秋色后,原本经茂县返回成都,没想到在快到茂县的地方遇到塌方,故改走黑水,这才发现黑水彩林这一人间仙境。那时候即使是很喜欢旅游的人,一般也是没有听说过黑水的。</p><p> 父亲年轻时曾在黑水剿匪,但那时候还没有到十月下旬,所以也不知道黑水有彩林。回家后,我们向父亲讲述了路过黑水一事,勾起了父亲对往事的回忆。后来父亲还曾与战友相约回黑水看看,但因为大家当时都已年过八十,考虑到身体状况,一直未能成行。再后来,阿坝州政府要拍摄黑水战役的纪录片,制作组来贵阳采访父亲,父亲更是想要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看。</p> <p> 为向建国七十周年献礼,口述历史《黑水战役》记录片制作组采访老父亲。</p> <p> 父亲保留下来的宣传单,在两面印有汉藏两种文字。</p> <p> 今年七月,卧床三年的母亲走了,为了让父亲调整一下心情,我和哥哥决定冒点风险带八十九岁的老父亲圆他的黑水梦,于是有了我和父亲共同的"二进黑水"。</p> <p> 年轻时的父亲</p> <p> 行程安排由我老公完成,他比较细心,对川西的景点和海拔也比较了解。行程安排的主要原则是保证父亲的安全,兼顾景点的可观赏性。从低海拔地区逐渐向高海拔地区过渡,避免海拔过快上升,居住地海拔尽可能低,高海拔地区不停留过长时间,如出现高原反应能够在一小时以内到达低海拔地区,如车辆出现故障可采用滴滴出行等方式叫到车。由哥哥驾车出行,他去年秋天自驾去过稻城亚丁,经历过川西高原的考验,应该是比较可靠的。同行的还有我老公和小孙子。</p><p> 行程路线是10月22日从贵阳到成都看望成都的亲戚(我母亲是成都人),24日从成都到丹巴(住甲居藏寨山上海拔约2400米处),25日下午离开丹巴,途中住金川县城(海拔约2100米),26日经刷金寺(原准备住这里,后发现此处海拔约3300米,决定放弃),前往黑水(原准备住县城,海拔约2300米,后改住县城外的红军文化广场)。27日陪父亲重访过去战斗过的地方。28日与成都来的亲戚会合在一起,顺道观赏黑水彩林,然后前往红原龙日坝草原(父亲曾在此处驻扎,海拔约3600米),作短暂停留后前往理县(海拔约1900米)。29日游览毕棚沟,住自贡。30日上午应父亲的要求参观自贡恐龙博物馆,下午回到贵阳。</p> <p> 红原草原到黑水山区之间的彩色地貌</p> <p> 在穿过雅克夏雪山隧道之前父亲和哥哥留影纪念,此处海拔约3600米。在进攻黑水之前,父亲和战友们在海拔4000多米的雅克夏雪山上驻扎过18天,还发现了红军烈士的遗骸。父亲说当时烈士的遗骸还保留着倒地时的形状,没有被人动过,后来政府在雪山上建了一座红军烈士墓。隧道是后来修建的,有了隧道后以前上山的老公路已很少有人使用,但据说山上仍有村民居住。</p> <p>  黑水彩林</p> <p> 我们居住的红军文化广场</p> <p> 1951年下半年开始,为了配合侵朝战争,美蒋策动"三把刀子和一颗炸弹"反攻大陆计划。战略目的是"扰乱中共战役后方" 和"迟滞中共部队向后藏推进"。所谓"三把刀子",即在朝鮮、华东沿海、越南三个方向对中国大陆进行蚕食进攻的计划。"一颗炸弹"是在大陆腹地建立一块"陆上台湾"的反攻基地,经过筛选,选定了四川的黑水地区。毛泽东主席给贺龙打电话说,"就全国的军亊大亊来说,在本年度(1952年)是抗美援朝第一,进军西藏第二,黒水剿匪第三。"中央决策,实施黒水战役。</p> <p>红军文化广场管理员和他赠送给父亲的书</p> <p> 在卡子桥遗址,父亲和黑水党史办邹主任合影。卡子桥以前是用圆木搭建的桥,后来改建公路时,建成现在的样子,改名为马桥。卡子桥之战是黑水战役的第一场战斗,当时解放军的尖刀班为保护桥梁不被匪徒破坏进行了顽强战斗,除新战士张学易以外,全部壮烈牺牲。英勇机智的张学易守住了卡子桥,等到了大部队的到来,成为孤胆英雄,三次受到毛主席接见。遗憾的是,英雄张学易今年前些时候已经去世,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重返黑水的愿望。张学易的事迹当年是我父亲整理上报的,因为他们的战友关系,我和张学易的儿子成为了没见过面的朋友。</p><p><br></p> <p> 邹主任热情地接待了父亲,父亲激动地回忆过去的战斗经历。</p> <p>  马河坝村,是父亲和战友们从雅克夏雪山下来后驻扎的第一个村庄。父亲说当时只有几户人家,全是木板房,连石头房也没有。父亲和战友们走的路线也是红军当年经过的路线。父亲还向邹主任问起黑水的脱贫情况,看到现在当地藏民的生活大为改善,心里很是宽慰。</p><p> 马河坝村正在开发乡村旅游,我看了一下环境,感觉很不错,有点尼泊尔的味道,比较适合徒步翻越雅克夏雪山。希望驴友们多来此处徒步,帮助藏民改善生活。</p> <p> 马河坝村的藏族老人和同行的小孙子在一起。</p> <p> 父亲在县城的芦花桥留影,这里也曾经发生过激战。这些关于黑水之行的照片父亲通过微信发送给仍健在的战友们。</p> <p> 途中看到作为红军长征遗迹的芦花会议会址的标牌,父亲要求去看一下,看完后非常高兴,觉得是意外收获。</p> <p> 离开黑水这一天,靠近雅克夏雪山的地段下起了大雪。看到父亲对高原适应性很好,原本想满足他沿老公路翻越雅克夏雪山的愿望,但因为下雪,只能作罢。</p> <p> 在去龙日坝的路上,翻越了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查针梁子。</p> <p>  海拔约3700米处的小孙子,看到他活泼的样子说明他也没有高反。</p> <p> 我们与成都的亲戚合影。</p> <p> 龙日坝草原,父亲曾经驻扎过的地方,也是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草地。</p> <p> 碰到徒步前往拉萨朝圣的藏人,父亲在与他们交谈后合影留念。</p> <p> 毕棚沟的雪山和秋色</p> <p> 自贡恐龙博物馆,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价为“世界上最好的恐龙博物馆”。要不是父亲,我们还真不知道这个博物馆。</p> <p>  发掘现场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p> <p>  在大家的全力配合下,带着老父亲安全回到贵阳,虽然途中不乏辛苦,但看到父亲满足的样子,我们都很有成就感,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p><p> 在此特别向黑水党史办的邹主任表示衷心感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