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远门寻古

清风

<p>  上周未,学友相邀去通远门探访鼓楼巷,我因事未能成行。今逢周日,群内无活动,遂一人前往通远门。</p><p> 通远门位于渝中区七星岗一山脊上,在重庆九开门中,有八门都是临江而建,惟有通远门是一道只通陆路的城门。</p><p> 通远门原名"镇西门",从陆路进攻重庆,必须要过通远门这一关隘。古时,出此门过佛图关可通往川南、川西、成都等地,出城,即可通往远方,故曰"通远门"。</p><p> 重庆是一座具有三千年历史文化的城市,而通远门则是重庆筑城建市的历史见证。</p><p> 重庆最早建城应追溯到周朝,当年,巴人跟随周武王讨伐商纣,巴人勇武善战,屡立战功。商朝灭亡后,武王将巴人赐姓为姬并封为子民,巴人定都江州(今重庆)建立巴国。到战国时期,巴国已建有多座城池。(巴国内乱,巴曼子为平息内乱向楚国借兵时曾"许以三城")。战国末年,秦国派张仪率军南下灭了巴国。巴国灭亡后,秦惠王将巴国属地封给有功的张仪,张仪便在此筑城,史称"仪城江州“,最早的重庆城由此而兴。</p><p> 据记载,通远门有史可查的筑城记录是在三国时期:蜀汉建兴四年(公元236年),蜀都护李严在江州筑大城,后来的通远门,也都是在李严的基址上复建的。</p><p> 南宋时期,江州已更名为恭州,因宋光宗赵惇在恭州先被封王后被策立为太子,赵惇在此获双重喜庆,故恭州更名为重庆。</p><p> 南宋末年,四川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彭大雅为抵御蒙古军队的进犯,在三国筑城基址上重新修筑扩建了城墙,此后,通远门、临江门、南纪门的名字便出现在重庆的城门中。</p><p> 重庆后来得以保存下来的城门,几平都是明代修筑的。明初,朱元璋派兵灭了在重庆称王的明玉珍大夏国后,任命戴鼎为重庆卫指挥使,戴鼎任职期间,在重庆完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修筑工程,取易经"九宫八卦”之象,他在重庆城修筑了九个开门八个闭门,至此,古重庆城“九开八闭”的城门体系正式形成。</p><p> 2004年,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对通远门残破的城墙遗址进行维修整饬,将其打造成为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后,通远门便成为了重庆的历史文化地标。</p><p> </p> <p>  通远门横亘在和平路与中山路的交汇处,其城楼下有两个看似城门样的隧道,其实这两个隧道不是门,而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民国政府修建公路时,从城墙下开凿的两个汽车通道,名叫“和平隧道”。</p><p> 通远门的正门在隧道左侧的石梯上。</p> <p>和平隧道(中山路一端)</p> <p>和平隧道(和平路一端)</p> <p>  远远望去,通远门城墙颇为壮观。走近城墙,扑入眼帘的是两组造型生动的铜铸雕塑。</p><p> 城墙外边一组表现的是重庆民俗风情文化,靠中山路一侧的雕塑名为"炒米糖开水","炒米糖开水"是重庆民间著名的小吃。雕塑造型精美,人物表情生动;卖炒米糖开水的老人手中端着碗,一个扎着羊角辨的小女孩眼睛睁得大大的,死死盯着老人手中的碗。靠金汤街一侧的雕塑名为"滑杆",重庆是山城,山高路陡,滑杆是民国时期重庆最常见的交通工具。</p> <p>通远门古城墙</p> <p>通远门古城墙</p> <p>雕塑"炒米糖开水"</p> <p>雕塑"滑杆"</p> <p>  城墙上的一组雕塑名"攻城",表现的是发生在通远门城下攻城与守城的惨烈战斗场景:</p><p> 城墙下,指挥攻城的将军手持大刀骑在马上,战马前蹄高扬欲腾空跳跃;攻城的士兵身穿铠甲,手拿盾牌、刀剑,有的士兵单膝跪地,手持弓箭正瞄准城墙上的士兵。有的士兵已爬上了攻城的云梯。</p><p> 城墙上,一个守城的士兵俯身墙上,正朝城下拉弓射箭,另一个士兵满面怒容,双手高举大石头,正要向城墙下掷去。1</p><p> 这组雕塑设计生动,人物栩栩如生,一攻一守的战斗状况,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的惨烈场面。',</p><p> 据史记载,从南宋到明末,在通远门城下共发生了两场惨烈的战事。</p><p> 第一场战事发生在南宋末年。 公元1278年,忽必烈称帝建元后,率蒙古大军强攻重庆,四川制置使兼重庆知府张珏坚守通远门,由于部下赵安畏死开门迎敌,宋军死伤惨重,城内血流成河,张珏也战败被俘。在押往元大都的途中,张珏取下弓箭的弦自缢殉国。</p><p> 张珏殉国后,南宋右丞相文天祥曾作《悼制置使张珏》一诗悼念,诗曰:"气战万人将,独在天一隅。向使国不灭,功业竞何如"。</p><p> 第二场战事发生在明朝末年。公元1644年,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率60万大西军进攻重庆,在通远门,他遭到守城军民的顽强抵抗,激战六天六夜后,重庆城陷。张献忠入城后,纵容士兵大肆杀掠,以致城内十室九空。由于杀人太多,城内葬不下,大量尸骸被抛于通远门外七星岗,致使七星岗成为重庆城的乱葬岗、大坟场。一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重庆首任市长潘文华为开辟新城区,才将七星岗的乱坟彻底清理出去,并在七星岗上建菩提金刚塔以超度亡魂,此后,七星岗逐渐兴旺起来。</p><p> 张献忠在重庆屠城以及在四川滥杀无辜,给四川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致使四川人口凋零,土地荒芜,民不聊生。因此,到了清康熙年间,清政府不得不采用"湖广填四川"的举措来解决四川的人口荒问题。</p><p><br></p> <p>攻城士兵雕塑</p> <p>守城士兵雕塑</p> <p>菩提金刚塔</p> <p> "攻城 "雕塑右侧,沿石梯而上就是通远门正门。原正门上刻有"克壮千秋"四个大字,因年代久远,经风雨浸蚀字迹脱落,2004年重新修复时改镌为"通远门"三字。</p><p> 通远门为双层门洞,一个门洞出城就是七星岗,另一个门洞出去就是金汤街,顾名思义,金汤街,就是固若金汤的街。</p><p> 双层拱形门洞之间,开有釆光天井。</p> <p>石梯上,就是通远门正门</p> <p>通远门正门</p> <p>出门就是金汤街</p> <p>  沿着石梯拾级而上,来到城墙顶。顶上有三个依次递升的平坝,每一个平坝都有一幅浮雕,浮雕将发生在通远门的历史事件作了艺术的再现。</p> <p>  第一个平坝摆着七个水缸,讲述七星岗地名的来历。</p><p> 七星岗原是通远门外一个小山岗,为防火,人们在岗上修了七口大石缸,按北斗七星的位置排列,水缸装满了水,作消防用。于是,这个岗也就被称为七星缸。抗战时期,七星缸更名为七星岗。</p> <p>第一个浮雕一一张献忠破通远门</p> <p>第二个浮雕一一张珏死守通远门</p> <p>第三个浮雕一一蜀筑通远门</p> <p>通远门城墙</p> <p>  通远门城墙上有一栋仿古建筑--通远楼。通远门原有的城楼己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修公路时被撤除,这个城楼是2004年按原貌重建的。</p><p> 城楼的门柱上镌有一幅对联:九开八闭六百载,一城与江三千年。不知何人,将其打造成一个典雅的书屋,取名"临星书局"。</p><p> 通远楼楼高三层,一楼可喝咖啡、品茶,房前、房后的空地还可喝坝坝茶。二楼、三楼是书屋,屋里摆放着许多书,走廊过道也摆着书,室内室外都可坐着看书,室外看书可以抽烟。走廊也都摆有桌椅,走廊的柱子上挂着装有书报的书袋,坐在椅子上,伸手便可取阅。</p><p> 墙外就是喧嚣的闹市,这里居然藏着一个绝佳的读书之地 。来此地不读书对不住书屋的主人,在楼梯过道的书架上,我找了一本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罗小卫主编的《故城时光》,这是一本讲述老重庆故事的短文集,捧着书,躺在走廊靠背椅上,美美地享受了一个多小时的清静时光。</p> <p>  出通远楼,沿城墙边石梯拾级而上,迎面就是鼓楼巷。鼓楼巷原名鼓楼街,1939年5月4日曾被日本飞机炸毁,1982年更名为鼓楼巷。</p><p> 进入巷口不久,就可看见一个巨大拳头的雕塑,这个雕塑叫:”愤怒的拳头”,是“三三一惨案”纪念雕塑。</p><p> 鼓楼巷以前有一个可容纳万人的坝子叫打枪坝。1927年3月31日,中共重庆地委书记杨闇公与国民党左派省党部在打枪坝召开工、商、学各界群众大会,示威抗议英美枪击南京市民的罪行,不料却遭到军阀刘湘、王陵基等人策划的屠杀。当场死亡137人,伤者上千人,大会执行主席、国民党左派漆南熏、陈达三,中共重庆地委组织部部长冉钧先后牺牲。惨案发生当天,杨闇公侥幸从打枪坝越墙脱险。后来,由于叛徒告密,杨闇公不幸被捕,被敌人枪杀于浮图关。这就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三一惨案”。</p><p> 经过雕塑,就进入了狭窄的小巷。鼓楼巷以前是重庆富人的居住区,民居大多是用木条、青砖、灰瓦、石雕、屏风墙组织而成的四合院,现这些建筑大多都已不复存在,但鼓楼巷被政府列为历史文化街区后,对小巷进行了倾情打造,一走进鼓楼巷,就可感受到一股浓郁的老重庆味道。</p><p> 最具重庆地方文化特色的,是小巷两边的文化墙。墙上的壁画,采用砖雕与喷绘老照片的方式,把一百多年前老重庆的人生百态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看着这些壁画,犹如进入了时空隧道。</p> <p>三-三一惨案纪念雕塑"愤怒的拳头"</p> <p>鼓楼巷</p> <p>黄包车夫</p> <p class="ql-block">  走了大约一百多米,小巷转了一个90度的弯,眼前是一段倾斜的下坡,道路也宽了许多。街道两侧的砖墙,苔痕斑斑,显得很古朴,墙上有诗有画有浮雕。</p><p class="ql-block"> 小巷左边就是五福宫遗址,五福宫是重庆最著名的道教宫殿,也是清代重庆地理位置最高的建筑,是文人墨客吟诗赋词、达官贵人登高赏花观景之地。清末,重庆革命党人杨沧白等经常在此聚会,商讨推翻满清,光复重庆事宜。</p><p class="ql-block"> 五福宫早已消失无踪,只有砖墙上还刻着有关五福宫的诗词。其中,乾隆时期进士罗醇仁的一首五律《九日登五福宫酤饮无酒》还有点趣味:</p><p class="ql-block"> 孤负登高约,空来五福宫。</p><p class="ql-block"> 有心脱绛佩,无地买郫筒。</p><p class="ql-block"> 射雁怀仙客,升台忆宋公。</p><p class="ql-block"> 不如且归去,待酒菊花丛。</p><p class="ql-block"> 五福宫遗址斜对面,是唐式遵公馆。</p><p class="ql-block"> 唐式遵是川军军官,陆军二级上将,民国政府最后一任四川省主席。抗战期间,率军出川抗日,因战功卓越曾受国防部嘉奖。解放战争后期,他没有选择向同乡刘文辉、邓锡候那样与中共合作,而是跟着蒋介石与中共顽抗到底。1949年,在西昌被解放军击败后,唐式遵在回老家仁寿途中,被彝族村民乱枪打死。唐式遵是在整个解放战争中,被击毙的国民党军官中,军阶最高者。</p><p class="ql-block"> 唐式遵公馆是一座具有中西结合风格,二楼一底的砖木结构房子。公馆外墙三面呈拱形卷廊,两翼飞檐走阁,既有中式楼宇的古朴,又兼具西洋公馆的气派。</p><p class="ql-block"> 顺着唐式遵公馆往下走,小巷两边的浮雕、壁画也更加密集,表现的大多都是老重庆人常见的而现在已绝迹的民风民俗,如听评书、棒棒军、吊脚楼。还有重庆方言俚语即重庆言子,如什么犟拐拐、踏雪、毛焦火辣、脏班子,收秤、扯把子、乱劈柴、刹一脚、丁丁猫、偷油婆、豁别个等,外地人看了,可能会一头雾水。</p><p class="ql-block"> 巷口的最后一幅浮雕,是一个担着烧着火的炉子,走街串巷的小贩。小贩还没走出小巷,但我走的鼓楼巷已到了尽头。</p> <p>唐式遵公馆</p> <p>老重庆的茶馆</p> <p>说评书</p> <p>重庆言子</p> <p>打枪坝旧址</p><p> 打枪坝位于五福宫右侧,原是一个可容万人集聚的大坝子。清绿营兵常在此演练射击,故称打枪坝。</p><p> 1927年3月31日,震惊中外的“三·三一惨案”就发生在此地。</p><p> 现在,宽阔的坝子已不见踪迹,此地已成居民住宅小区,仅剩的一块小平坝也被辟为休闲广场。广场入口的门坊上有一副对联:“忆往昔,打枪坝内忙演练;看今朝,绿荫树下好悠闲。”从这副对联可以得知,此地就是以前的打枪坝。</p> <p>  从鼓楼巷出来,左行是金汤街,右边就是领事巷。</p><p> 领事巷本是通远门城下一条狭窄的小巷,1876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根据这个条约,西方列强就敲开了西南门户, 随后英、法、美、德等西方列强便纷纷在这一条小巷子内建起了领事馆,这条小巷因此而得名领事巷。当时,各国官员,各路名人荟聚集于此,从而让这条地处僻静,道路逼仄的小街巷一下子名声大振。</p><p> 走进这条小巷,各国领事馆早已不见踪迹,但行走在古色古香的青砖小道上,很容易让人生起一股对中国过去百年历史的追忆之情。</p> <p>为保护领事巷,机动车严禁入内。</p> <p>  领事巷尽头就是山城巷,其实,两条小巷是连在一起的。</p> <p>  山城巷是一条依山而建、沿崖而上极具山城特色的街巷梯道,1900年,法国传教士在此巷立杆点灯为路人照明,这是重庆城最早的路灯,由此得名天灯巷,1972年更名为山城巷。</p><p> 山城巷上下两头分别连接着上下半城。这是一个明清以来,延续至今的古老居住街区。在重庆开埠时期,因紧邻外国领事租界地而成为重庆高级住宅区域。抗战时期,许多抗日将领也聚居于此。</p><p> 由于山城巷与山城步道是紧紧连在一起的,目前,渝中区政府正在着力对山城巷进行打造。</p> <p>  从通远门往临江门方向行约四、五百米,就是东周巴蔓子将军墓。</p><p>  巴蔓子是战国时期巴国的将军,在巴国发生内乱时,他向楚国借兵平乱,借兵时,巴蔓子向楚王承诺:若内乱平息,将献三座城池给楚国。内乱平息后,楚王派使者前来巴国索要三座城池。巴蔓子对使者说:城池是国家的,我不能给楚国,但我答应了楚王,我一定信守承诺,头颅是我自已的,我可以献给楚国,说罢,举刀刎胫自尽。使者将巴蔓子头颅带回楚国,楚王感其忠诚,以大将军的礼遇将巴蔓子头颅在楚国厚葬,巴国也以大将军的礼遇将巴蔓子的身子在巴国厚葬。故民间有"巴蔓子的头葬在湖北,身子在重庆"的传言。</p><p> 巴蔓子是巴国临江人(今 忠县),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因感念巴蔓子“刎首留城、忠信两全”,就将临江更名为忠州。</p><p> 巴蔓子将军墓是一座传闻已久的古墓,最早的墓是什么时候建的,史料没有记载。但各个朝代对巴蔓子墓都进行过修葺。清朝至今,先后对巴蔓子墓进行过5次修补。</p><p> 现存的巴蔓子墓是1922年重建的。</p><p> 巴蔓子墓原在七星岗莲花池路边,1930年,四川省主席刘湘改造旧城,修建公路,将巴蔓子墓前的土地填高,巴蔓子墓就陷于公路旁的堡坎下。解放后,对这一带公路进行彻底翻修,巴蔓子墓便被埋在了公路下方,就用石头彻了一个拱洞,将巴蔓子墓置于拱洞中。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七星岗一带建起了许多高楼大厦,巴蔓子墓现位于七星岗莲花池渝海大厦负一楼。</p><p> 巴蔓子墓旁有几块悼念巴蔓子的墓碑,第一块墓碑为清巴县知县王尔鉴所题。这碑文我很早以前就读过,但亲眼目睹墓碑还是第一次。</p><p>碑文如下:</p><p>穹窿哉,蔓子墓,渝城颠,石封固。</p><p>多少王侯将相陵寝穴樵儿,独此屹立两江虹势迥盘护。</p><p>头断头不断,万古须眉宛然见。</p><p>城许城还存,年年春草青墓门。</p><p>君不见背弱主,降强主,断主之头献其土。</p><p>又不见明奉君,暗通邻,求和割地荣其身。惜哉不识蔓子坟。</p> <p>  巴蔓子墓地为拱形石洞,顶为圆形,整个墓由条石砌成,墓室、墓碑都已严重风化,但墓碑上字迹仍清哳可见。墓碑正中是篆字书写的"东周巴将军蔓子墓"八个大字,上款:中华民国十一年二月吉旦,落款:荣县但懋辛题。</p><p> 但懋辛是辛亥革命元老。</p> <p>清巴县知县王尔鉴题写的碑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