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婺源游记 2015年11月25日 <br> 连续多日的绵绵秋雨终于停歇,筹划已久的婺源觅秋就此成行;出发时庆幸碰到好天气,但一路上仍然霪雨霏霏,进入江南更是一两阵凉风,两三阵细雨,我们一行就在这濛濛烟雨中到达了婺源县城紫阳镇。紫阳镇虽已来过几次,却真的没有认真地审视过,这次稍稍打量,发现她是个干净、闲适、透出几丝慵懒的小城。城内处处古巷纵横,青石板砌就的路面,早已被久远时光磨蚀得光可鉴人。尤其是细雨斜飞的傍晚,红灯笼倒影映在青石板上,仿佛到了古朴悠长而又情思绵绵的雨巷。<br> 首站是我们多次春天拍油菜花的江岭,此时秋色正浓,远远望去,漫山层层叠叠的梯田、勾画出迷人的曲线,雨后云雾在山中飘逸,蜿蜒的石径伸向云雾深处,令人不禁想起“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句;山下的村落粉墙黛瓦时隐时现,偶有几颗红枫点缀其间;田舍风光,小桥流水,真是一幅平和恬淡悠远的山水画。<br> 预报有小雨,但仍然安排拍长溪,篁岭,这两地方只有光才能拍。长溪距县城较远,一路颠簸二小时到达。长溪村硕大的红枫树在村后一字排开,似仆人守护着眼下的白墙黛瓦的村落。拾级而上到古村落的山岗上向下拍,古村掩映在红枫之中,一条小溪环绕村口,红枫、浣女,炊烟、木桥、马头墙,天造地设的一幅江南画卷。<br> 篁岭依山而建,百余栋徽派古民居,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云雾环绕,宛如天上人间,富有立体感和韵律,篁岭的古建筑群就像是专为摄影人摆设的,层次相当丰富。本是拍晒秋,因是阴天仍然摆出晒的样子,火红的辣椒,明黄的皇菊等,分布在架子上等着人欣赏、拍照。篁岭已被商人买断开发,村民均已搬迁山下,村中已无人居住,所有村民模样的人都是演员,那些晒的谷物已经是道具,“篁岭晒秋”中国乡村独有的景观,现在就是一个摄影大棚。<br> 石城,举国闻名的摄影圣地。我们四点钟出发到达摄影地点时已是人山人海,山排上,大概有3000余人,一个脚架也放不下去,更为可恶的是收了门票,但没有用在设施建设上,从上山的那一块开始就满地泥泞,裹满裤腿,山排上行走相当困难。由于政府没有处理好村民的关系,早上村民故意放烟很浓,以致无法拍摄烟雾缭绕的石城,拍不出光影效果,而且下山时还有村民要收钱,令人哭笑不得。<br> 月亮湾,一个有诗情画意的地名,也名符其实,距县城约7公里,月亮湾依山傍水,水面平静如镜,小岛弯得像一轮明月,故得名,此处过去不要门票,现在到山上俯拍,村民要收取5元门票,无论什么级别的会员都不免。如今月亮湾已被村民把持,摆拍的渔夫,倒是相当专业,网撒得相当好。<br> 彩虹桥已有千年历史。高架、横跨、彩虹躬,两岸穿廊通行。这桥取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思。据说电影《闪闪的红星》在此拍过,“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动听的歌声使如画的风景也抹上了一丝红色的记忆。<br>樟村,一个水墨江南画境之地,我们五点出发赶到樟村拍板凳桥日出。天大亮的时候仔细审视,一条溪流缓缓流淌,河水深潭一般墨绿,两岸的树木、房屋倒映水中,加之板凳板的倒影形成一幅优美的水墨山水画卷。安排的摆拍到位后一阵紧张的快门。此行有此场景也不虚了。拍完之后行走在板凳桥上,旁边草地上老牛悠闲地躺着,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安静,仿佛时光穿越到四十年前,回到老家,回到幼稚童年。<br>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首《观书有感》写的便是他的故里——婺源。是的,婺源之美,美在她的天工造化,美在她的源源活力,美在她的理趣,只能用心感悟,无法用语言和相机表达。 <br><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