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市泰宁县古城,南平市邵武市和平镇

卤化利伟

<p>古城模型</p> <p>泰宁古县城</p> <p>泰宁尚书第,俗称“五福堂”,在泰宁县城内胜利二街福堂巷,为明朝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的府第。</p><p>泰宁尚书第,建筑布局严谨合理,是福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第座西朝东,南北长87米,东西宽60米,占地面积5220多平方米。</p> <p>泰宁古城今昔</p> <p>此鲤鱼雕塑有着特别的含义</p> <p>此城两朝代的历史名人同台对亦</p> <p>乱木一堆,曾经雕梁画柱</p> <p>夕阳西斜,断壁残垣</p> <p>罐景</p> <p>铁树开花还结果,三叶梅(叶子花)也随处可见。居民说:每年只有几天结冰期。</p> <p>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细又长,红军曾经驻足此地,留下脚印,又奔向远方。</p> <p>芳草萋萋,或曾歌舞场。</p> <p>南平市邵武市和平镇(禾坪)</p><p> 和平,古称禾坪。“禾”客家人指禾苗、稻谷,禾坪意为种稻谷良田平坦开阔之地方。</p><p> 和平古镇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面积192平方公里,建置始于唐朝,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保留非常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p><p>江夏源流</p><p>黄氏宗祠:睦九堂</p><p>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娶三妻生21子,留长子,其余十八子,各骑一马,带着金子,播种四方,成为南方及世界江厦黄的源头。</p><p>黄氏外,还有李、廖共三大姓氏。</p> <p></p><p>  和平,古称禾坪。“禾”客家人指禾苗、稻谷,禾坪意为种稻谷良田平坦开阔之地方。</p> <p>菜市场此景,可能是短时间的歇菜。</p> <p>和平书院</p><p>从开科取仕以来,和平出了137名进士,有进士之乡的美誉,这与已有千年历史的和平书院密切相关。如今我们看到的是通往和平书院的青石板路,许许多多的和平学子就是通过这条路成就了功名。和平书院始创于后唐,创始人黄峭(871年-953年)。唐时,黄峭之父从河南到邵武做官时,发现和平水向西流,非同一般,因此把家安置在和平。其子果真应证了和平风水好,十八岁考上进士,官至五代后唐工部侍郎。在朝做官时,黄峭最大的抱负就是“复唐”,在感到复唐无望时就弃官归隐到和平,并创办了和平书院。</p> <p>登科之台阶步步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