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海滨清风似故,研学之行继续。10月29日,广东省余妙霞名师工作室、魏羲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学员一行人展开了第三天的学习交流活动。</p><p><br></p> <p> (一)</p><p> 上午,我们如期到达高州市第一中学,一下车就被学校体育场上醒目的欢迎词吸引,而环形跑道展现的“怀抱”姿势配合着学校领导、夏承志名教师工作室成员的热情,更是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受。接着我们被引领来到学校行政楼,紧凑的学习研讨活动已经被安排得一目了然。与此同时,整齐有序的录播设备,明净温暖的茶水书香,已经为接下来的课堂、讲座与交流充分做好的了准备,这其中无不展现了学校、工作室的盛情浓意,以及这背后对于教育教学的开放视野与钻研态度。</p> <p> 研讨的第一个内容是由高州一中周珊珊老师为大家静心准备的一堂高一古诗词鉴赏课。周老师在明确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通过课堂的“诵读感悟”、“预习检测”环节,让学生进入深层的“分析比较”活动,着重引导学生以“抓诗眼”、“填表格”的方式,自主完成对于《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的内容把握、情感理解,进而自然升华到对于曹操与陶潜分别作为志士与隐士的不同用世情怀的比较探究上来。</p> <p> 课题结束后,魏羲之名师工作室的陈艳萍主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点评,陈主任先是从目标定位合于核心素养、学习过程知识链接有度、师生互动有张有弛、充分利用表格使内容条理化以及作业布置有梯度等方面对整个课堂进行了充分地肯定。同时,也在“比较点”的精细化设置上、时间节奏上给与了一些建议。听完陈主任的评价之后,课堂精华部分得以呈现,对于听课者而言,也是一种深度学习了。</p> <p> 研讨活动推进中,余妙霞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亲自为我们带来了一次关于“如何实现评价与学习目标相统一”的主题讲座。余老师深入浅出,声情并茂,将我们的日常教学与新课标对接,就新教材中的学习任务群与高考考点对标,分别从“文学阅读与写作”“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几个方面,结合当下的考题进行对应分析,让我们明确了要“以考定教”的教学方向,也让大家稳定了“教心”——只要我们教给了学生能力,就不怕题型的多变。</p> <p> 讲座后的自由交流活动也是精彩纷呈,几个工作室的学员积极热情,就“阅读积累如何开展”“如何整本书阅读”“新高考如何应对”以及“高考命题趋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余老师也分别进行了切近教学实践的分享。</p> <p> 活动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夏承志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为大家准备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的讲座。夏老师先从学校“培育学生、培训教师”的角度,道出了“名师工作室”学习平台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接着从 “守正创新”“五大变化”以及“两大热点”等方面阐释了新教材之“新”,然后具体从新教材的结构和体例等内容展开了阐释。夏老师从容淡定,有序道来,让大家受益匪浅。</p> <p> 高瞻远瞩长廊处,曲水流觞流连生。最后我们在校园怡人雅致的风景中,离开了校园,也在心底流淌着一份教育情怀的感动。</p> <p> (二)</p><p> 下午,我们如约来到茂名市电白区第一中学。迎面矗立的教学大楼,彰显着“严谨、求实、拼搏、创新”的校训尤其醒目。梁梅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领着她的团队,热情地将我们引入到校园,一路上为大家分享着电白一中的风雨百年。</p> <p> 来到学校会议厅,梁老师开宗明义,引出了今天交流的主要话题——整本书阅读。</p> <p> 接着,余妙霞名师工作室的曲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场关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说课。曲老师先从整体理论框架展开阐释,依次明确核心目标、学习目标与内容、对单元学习内容要求的梳理以及对《乡土中国》价值分析,然后展示了“单元学习”的整体思路与具体课时安排,并以其中的第一课时:“走进乡土,走进父老乡亲——《乡土中国》导读”为具例,给大家详细展示了其教学设计过程。曲老师举重若轻,条理清晰,梳理了对于整本书阅读的理解与实践,体现了一种系统、科学的教学研究精神。</p> <p> 说课结束后,全体成员围绕《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这一话题,展开了真诚、深入的交流,一个“如何辨析书中的相似概念”的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家纷纷打开了话匣子,谈到了即将进行整本书阅读时的种种困惑,如时代背景与学生有隔、学术内容有深难度、学生具体阅读的课时限制等等,也分享了许多真知灼见。</p> <p> 其实,交流研讨过程也就是一个逐渐厘清、明确的过程。路漫漫而修远,踏上伸向海湾的栈道时,我们都很清楚,学海无涯,交流融合,才会有海阔天空,匠心相伴。</p> <p>文/图:许文艳</p><p>审稿:孔日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