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伍公山杂记</p><p><br></p><p> 杭州南宋御街鼓楼旁有个伍公山,山上有座伍公庙,庙里有忠清殿,潮神殿,祭祀春秋时期吴国的相国、钱塘江潮神伍子胥。</p> <p> 据《史记》记载,吴王夫差听信伯嚭谗言赐剑伍子胥自杀,又命人把伍子胥的尸体放进马皮袋子里扔到大江中。吴国人同情伍子胥无辜冤死,建庙祭祀伍子胥,把这个地方称作胥山。 </p><p> 南宋《咸淳临安志》认为杭州的吴山就是胥山,“吴人祠子胥山上,因命曰胥山。”(卷二十二•吴山)百度百科也认为杭州伍公山是胥山,伍子胥自杀后,五月初五吴王夫差命令人“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马皮制作的皮囊)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为其在江边吴山东南一丘坡上立祠,后逐名(逐渐改名)为伍公山。” </p> <p> 其实《史记》记载的胥山,除了杭州的伍公山,还有两处。一处是江苏省苏州市西南的胥山,吴王阖闾在胥山筑吴越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可见这座胥山并不是因伍子胥而得名。还有一处是浙江省嘉兴市的张山,相传伍子胥曾在此练兵伐越,因此改名胥山。</p><p> 伍子胥自刎的地方是吴国都城姑苏(苏州),吴王不会派人长途押运伍子胥的尸体,扔到吴越的界江钱塘江。即使扔进钱塘江,天高皇帝远的百姓也不会这么快明辨伍子胥的冤情,所以杭州的伍公山应该是祭祀潮神伍子胥而得名。嘉兴的胥山相传是伍子胥练兵的地方,如今已经被开山采石挖成了一个盛装污水的石潭,相距立祠伍子胥的胥山甚远。还是苏州市西南太湖边上的胥山靠谱,元朝《无锡志》记载,胥山,又称庙渚山,山下是闾江。“胥山边太湖,去江不远百步,故云江上。今闾江有阖闾城,下有伍员庙”。这段记载与司马迁的伍子胥传记契合处甚多,但这个胥山在伍子胥生前就存在,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司马先生智者千虑,对“胥”字望文生义,误以为胥山因立祠伍子胥得名。其实,在胥山为伍子胥立祠,更有传奇色彩,也不枉伍子胥离楚投吴轰轰烈烈走一回。</p> <p> 伍子胥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名人,他的人生步步莲花,踏出很多传统文化的华彩。</p><p> 楚国太子迎娶秦女,因为秦女绝美楚平王骗夺子妻,之后谋害太子,祸及太子的老师伍奢及其两个儿子伍尚伍员(伍子胥)。楚平王在杀害了伍奢和伍尚后,在全国通缉追杀伍子胥。在逃亡路上,伍子胥受阻昭关,“一夜白头”从此成为人生遭遇重大打击的经典表述。</p> <p> 逃到长江之滨,前阻大水,后有追兵,幸遇“渔丈人”载渡,伍子胥赠送龙渊宝剑(唐朝为避李渊字,改称龙泉宝剑),从此“七星龙渊”的龙泉剑名闻天下。 乞食浣纱姑娘,显达后投水千金报德,“千金报恩”成为言而有信感恩报恩的名言。与楚国老乡伯嚭先后逃亡到吴国,“同病相怜”的成语由此而生。伍子胥在吴国帮助阖闾刺杀王僚成为国君,率领军队伐楚占领楚国都城,掘墓鞭打楚平王,“掘墓鞭尸”成为报复深仇大恨的成语。“风吹草动”、“吴市吹箫”、“日暮途穷”、“倒行逆施”、“悬门抉目”都是出自伍子胥的成语典故。</p> <p> 伍子胥是悲剧人物,青年蒙冤被追杀,亡命天涯,历尽苦难;晚年明珠暗投,遭馋见疏,被吴王夫差赐剑冤死,人生特凄惨。然而伍子胥是天欲降大任的人,越是在艰难危困中,越是能彰显出人格的力量,展示出定乱扶危的旷世才华。有人认为伍子胥是“千古之名相,天下之圣人”,名相当之无愧,圣人虽略嫌夸张,但从立德立功立言的贡献,伍子胥作为亚圣一档的历史名人还是名能符实。“鞭尸楚墓生前孝,抉目吴门死后忠”(《谒伍相祠》明朝高启),从忠孝两个方面肯定了伍子胥立德的样板作用。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追责无道昏君,为父兄的无妄冤死报仇雪恨,大快人心,是人子尽孝的典范。伍子胥为国家安全不计个人得失直谏,因忠心爱国获罪,自刎前对亲信说,死后挖出我的眼珠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我要看越国军队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表现出富有远见的睿智和舍生取义的忠诚。相对于从忠君道德层面指责掘墓鞭尸行为的迂腐之见,孔子的评价格局更大,见解更深刻精到,也更能体现对人的尊重:“子之复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越绝书•卷十五》)忠君和爱国是两码事,即使是帝王之尊,只要荒淫无道奸邪昏聩,臣民就可以替天行道,讨逆伐贼。从孔子的评价发散开来,伍子胥掘墓鞭尸,发泄的是对天下无道的愤怒,鞭挞的是君昏臣侫的黑暗统治,三百鞭挥洒的是男儿的血性,鞭声呼唤的是河清海晏的政治清明太平世界。其实伍子胥掘墓鞭尸还有更丰富的文化意蕴。包龙图三口铡刀的极限是对皇亲国戚开铡,伍子胥的钢鞭却是打得帝王老倌粉身碎骨,挑战的是忠君爱国的伪善,所以打天下坐天下的农民皇帝朱元璋看伍子胥极为不爽,这也折射伍子胥的钢鞭对春秋以来层出不穷的独夫民贼起到警示作用,他们或担心掘墓鞭尸不敢作恶太过,或自知罪孽深重不敢建坟立碑被迫亡灰大海天涯。</p> <p class="ql-block"> 伍子胥是功业显赫的文武全才。他主持建造阖闾大城,恩泽苏州民众千秋万代。伍子胥力助阖闾“西破彊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成就霸业,与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的业绩在伯仲之间。至于立言,1983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第247号汉墓出土《盖庐》竹简55枚,全书共9篇,用对话方式阐述伍子胥的军事思想,又称《伍子胥书》。</p> <p class="ql-block"> 伍子胥是个性鲜明的人,睿智有权谋,忠信感恩,隐忍坚韧,刚直暴烈。流亡到吴国察觉公子光(阖闾)有野心,伍子胥推荐专诸刺杀王僚,帮助阖闾夺取王位,表现出超高的睿智权谋。伍子胥当年逃亡,幸有渔者渡船相救,后来伍子胥领兵攻陷楚国,在楚国驻军,很长时间不退兵。渔者的儿子出面劝说,伍子胥报恩退兵。(《越绝书卷六》)梁启超认为伍子胥“智勇深沉,真一世之雄也。”司马迁也说伍子胥忍辱负重成就功名,是雄赳赳响当当的血性男儿,“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伍奢说伍子胥“刚戾”(刚强凶猛),忍辱负重,是干大事的人。知子莫若父,刚戾鞭尸,似乎有暴力倾向,然而伍子胥虽桀骜不驯,却绝非暴虐嗜血、乱杀无辜之人。当楚王的特使想要拘捕伍子胥的时候,伍子胥拉满弓箭对着特使,却没有放箭射杀,只是一走了之。“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逃跑)。”抉目悬门,是伍子胥个性张扬的高潮,也刷新了生命价值的高度。他遗言把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城门上,够自信,够暴烈。这是一双闪烁着富有政治远见的眼睛,预见到吴国被越国消灭的结局;这是一双愤怒的眼睛,痛恨小人当道君主昏聩国将不国;这是一双悲怆的眼睛,对愚昧凌辱贤明的绝望和痛惜,这是一双渴望的眼睛,期盼张扬正气,人尽其才;这也是一双坚毅执着的眼睛,为人生的“忠、正、信、智”信念(《越绝书卷十五》),虽九死而不悔。 </p> <p> 司马迁评价伍子胥,说仇恨对于人来说太可怕了。仇恨衍生阴谋,伍子胥推荐专诸刺王僚;仇恨催生暴力,伍子胥破楚鞭尸;仇恨导致人性的变形,伍子胥“妻楚王母”,羞辱楚王室。身负无辜灭门的深仇大恨,伍子胥的大半生都生活在在复仇的阴霾里,然而即使报仇雪恨的人生目标实现了,也并不快乐。破楚鞭尸后面对申包胥的指责,伍子胥答复说,“吾日莫(同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在复仇的烈焰中炙烤煎熬,绝望痛苦,凄楚无奈,令人感慨万千。</p> <p>人生的主旋律是爱,是宽和包容,不是仇恨。尊重人,宽厚待人,助人为乐,避免消弥仇恨,是善行,是智慧,也是文明。伍公庙里的潮神殿,伍子胥手持钢鞭,虎目圆睁,仿佛催动钱塘怒潮狂扫人间不平。那些贪腐弄权的鼠辈,不知他们看到伍子胥的钢鞭,有无一点敬畏之心。</p><p> 广德明2020.1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