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避暑塘子村记</p><p><br></p><p>文/图 刁学起</p> <p>一、有缘塘子村 </p><p><br></p><p> 提起塘子村,对我并不陌生,在来之前,早有一段缘分。</p><p><br></p><p> 2011初至2018年初,在任《陕西建设》杂志主编时,为配合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大方略,专设了个“城镇化建设”栏目,多次编发过关于蓝田县汤峪镇特色小镇建设的报道,因而对汤峪小镇的印象较深。其中在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名列陕西省5个入选小镇(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宝鸡市眉县汤峪镇,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杨陵区五泉镇)之首。其特点是,依托独特的温泉和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温泉度假、酒店会务、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尤其是温泉度假产业,形成以温泉水镇、南山汤院养生公寓、大唐风情园等为代表的温泉度假社区,且带动一系列相关温泉度假配套服务的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已建成大兴汤院遗址公园、温泉碧水湾、汤峪湖森林公园等一批著名的旅游景点,形成以塘子村、骆驼岭村、关上村、汤一、汤二、汤三、汤四村(现四村合并为“汤峪河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和农家庄园,吸引着大西安周边以及全国各地游客前来休闲、度假、观光。而以上所提及的美丽乡村中,占有温泉资源及一系列开发项目最丰富、最显赫的就是塘子村。</p><p><br></p><p> 塘子村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就是农民出身的大兴温泉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塘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军民。他带领全村开发千年温泉资源,把一个有名的穷村子变成了“和谐、休闲、幸福的汤池小镇”。年轻的党支部书记也占尽了个人荣誉和时代的风头。如全国百佳公仆书记、北京2008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手、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突出贡献人物、陕西省劳动模范、西部开发新闻人物、陕西新农村建设十大红旗人物、感动陕西十大杰出人物、陕西省农村建设先进带头人……仅省级以上的荣誉就获得了一大摞,市县镇级的就更不用说了。这些传奇故事,同时也激发了我想去小镇旅游体验的欲望。</p> <p>塘子村建设新貌一角</p> <p>房东家的宾馆院内</p> <p>房东家小院的假山盆景精巧而雅致</p> <p> 2020年之夏,因家装避甲醛隐患,想进山租农家房避暑休闲一段时间,首先就想到了汤峪小镇塘子村。7月21日至8月20日,在热心朋友的介绍下,于汤峪镇塘子村租住农家宾馆房间一个多月,写诗、画画、游山玩水、泡泡温泉,了解当地自然与人文风光历史,还时常有山友来聚,进山观景揽胜,颇多收获。</p><p><br></p><p> 租住房子的农家宾馆户主为刘姓。其父亲老刘小我七岁,但人家已经是两个孙女的爷爷了。老刘并不是本村人,是离塘子村几公里远的邻村农民。年轻时在外打拼,学厨师,开饭店,集赞了一定的资金,在塘子村买下了一院房,经改造加工,建起了现在这份家业。除此之外,家里还有小刘的母亲和媳妇,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经营着这个两排三层楼,中间夹着一个幽幽小院的农家宾馆,供游客食宿、聚会和麻将等娱乐项目。家里人都非常热情好客,一个多月的时间相处融洽,其乐融融。</p><p><br></p> <p>塘子村文化广场牌坊</p> <p>塘子村文化广场之夜</p> <p>塘子村夜景</p> <p>二、初识塘子村及汤峪小镇</p><p><br></p><p> 塘子村,现为汤峪镇政府所在地,全村四个村民小组,273户,1092人,是西安市、蓝田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位于秦岭北麓,在西安东南40余公里、蓝田县城西南约25余公里的秦岭山脉东峰山、西峰山两山脚下。东、西峰两山夹着一条汤峪河,自南向北穿村而过,是被当地称为“小西湖”的汤峪水库下游的第一个村子。</p><p><br></p><p> 汤峪河是浐河源头,流经焦代河浐河经渭河注入黄河,因而,这也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源头之一。流经塘子村段的汤峪河两岸,座落着汉唐皇家御汤温泉“大兴汤院”遗址、盛唐时期华严寺别院龙泉寺和陕西省疗养院等古迹名胜;两岸有多桥相通,河水多级瀑布跌宕,让人想到了一个浓缩的韩国首尔的清溪川;河畔水草丰美、柳荫丛密、鸟语蝉鸣;围绕着湖光山色、山水相依、林樾竹田,亭榭楼阁,赛过江南水乡。</p><p><br></p><p> 初入蓝田汤峪,我就被这里的自然景色给陶醉了,这里确实有着不凡的旖旎风光:山清水秀,风清气爽;翠荫掩映,温泉诱人;皇汤古寺,史迹斑驳;新村荣貌,唐诗满墙……街面上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然一来就遇到了一件尴尬的事情。</p><p><br></p><p> 原想着三秦地面上,皇天后土孕育的有名的文化小镇,怎会缺了文房四宝?因此有些不便带的书画用品,如宣纸、墨汁、毛毡等就没带,想着来镇上买。哪知转遍塘子村高楼林立的大街小巷和整个汤峪镇,竞无一家书画用品店铺,打听遍镇仅一家名为月亮屋的文具与广告合店,尚存零星纸墨,根本不容你有选择余地。唉!笔墨纸砚似如此域无关,实是令人遗憾。这与想象中的文化名镇大相径庭。于是我在微信上发了一通感慨:突出文化文明,不该仅限于形而式上,实在的将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融入社会生活中才是真正的文化底蕴。入住小镇,似乎早把情感融入其中,但愿小镇使真正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p><p><br></p><p> 而且住塘子村后,通过街谈巷议和网上媒体得知,风云一时的宋军民涉嫌搞传销式的房地产经营活动,使几万户购房户血本无归等重大问题,已被有关部门带走。这很容易使人想到,文化层次、德行修养不到位的领导有了权、有了钱,就容易走歪、走邪的规律。不过现在尚未有官方媒体的正式报道,所以不必多议。</p><p><br></p><p> 尽管如此,这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遗存还是不该影响其整体感受的。来这里最有特色的体验就是泡汤。</p> <p>汤峪河穿村而过颇似韩国首尔的清溪川</p> <p>村里柳荫石栏上刻得“全国美丽宜居小镇”之类的口号。在塘子村,此类口号随处可见。</p> <p>唯一一家零星有点文房四宝的店铺“月亮屋”</p> <p>三、塘子村的泡汤文化</p><p><br></p><p> 凡去过日本的朋友恐怕都会对日本深厚的泡汤文化留下深刻印象,其实塘子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环境,有着比日本更早的泡汤文化历史基础。</p><p><br></p><p> 日本最早的书面文化记载大都出自于《古事记》(日本和铜四年,公元711年,)和《万叶集》(公元717年),这两部文学集出现于八世纪初叶的“奈良时期”(710-784),是中国的唐朝时期。居说日本的泡汤文化最早也就起源于那个时期。当时日本还未创造出“假名文字”,这两部著作都是借助汉字写成的。这足矣证明日本的传统文化来源于中国传授之说,这师徒之间若论资历也是没有可比的啦。日本的《古事记》和《万叶集》都是参照中国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和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成于汉朝的《诗经》而出的。</p><p><br></p><p> 据《汉书》载“(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0年)春,长公主供养劳苦,复以蓝田石门盖长公主供养汤沐邑”。这说明起码在汉昭帝之前已经建起了汤峪温泉,仅以载为据,就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地质学家考证,汤峪温泉最早是大秦岭造山运动而产生的古泉汤,原名叫石门汤泉,是因汤峪河(古称石门谷)上游的石门关而得名,被列为蓝田八景之一。据载,早在2200年前,汉武帝就在这里建有闻名于世的“皇室御汤院”,武帝时汤峪、焦岱一带属于上林苑的范围内,(汉代上林苑地跨长安区、鄠邑区、咸阳、周至县、蓝田县五区县境,纵横340平方公里)曾在这一带修建了鼎湖宫。上林苑是包罗多功能和娱乐生活内容的皇家园林建筑,皇帝经常在此狩猎演百戏等。汉昭帝刘佛陵(汉武帝之子)继位后,把石门汤泉赐给其姐盖长公主作为沐浴专池。东汉光武帝刘秀曾逃难于此,还在这里留下了流传于民间的刘秀与当地女子阴丽华的爱情故事和遗迹。</p><p><br></p><p> 到了唐代因这里是皇帝李隆基与杨贵妃最早沐浴的地方,所以人们就把汤峪温泉确定为皇室沐浴之源。唐明皇在位时,一度把唐朝推向了盛世,同时也把这里的泡汤文化推向了鼎盛时期。宋敏求(北宋文学家、史地学家、藏书家)长安志载:“明皇时赐名大兴汤院,并扩建五汤曰:融雪、玉女、涟珠、漱玉、濯缨”,分别供官绅、军人、妇女和平民沐浴。唐明皇与杨贵妃沐浴后赐石门汤泉为“大兴汤院”,古长安百姓纷纷来石门汤泉沐浴,文武百官,皇亲宾妃每年上巳节(农历三月三)在汤峪沐汤。这一传统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的塘子村,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六月十九都是塘子村必过三天的娱乐节日。届时周围村民来汤泉沐汤浴、唱大戏、逛公园等,主街道上红男绿女、摩肩接踵,还是商人摆摊推销百货的好商机。听说玄宗爱民,大兴汤院成了大众的娱乐场所后,为了不惊扰民乐,他与贵妃把浴汤专池迁至骊山华清池,把这里让给了百姓。</p><p><br></p><p> 《全唐诗》卷3_17辑录李隆基《惟此温泉是称愈疾,岂予独受其福,思与兆人共之,乘暇巡游,乃言其志》一诗中云:桂殿与山连,兰汤涌自然。阴崖含秀色,温谷吐潺湲。绩为蠲邪著,功因养正宣。愿言将亿兆,同此共昌延。诗中的“桂殿”,是对寺观殿宇的美称;“湲”(yuán),水流的样子;“蠲邪”,蠲(juān),积存、显现之意,邪(yú),古代同余,剩、多的意思;“正宣”,唐制的诏令由中书省拟定,门下省进画,尚书省奉行。完备此项手续的宣命为正宣。以别于皇帝口谕、亲书或宫中径发而不通过外廷的敕书。以正式公文颁布执行的意思;“亿兆”,即广大百姓。此诗表达了唐玄宗希望这美丽的汤泉与民同享的愿望。算是个佐证吧。</p> <p>大兴汤院遗址公园</p> <p>树立在大兴汤院遗址公园外李隆基《惟此温泉是称愈疾,岂予独受其福,思与兆人共之,乘暇巡游,乃言其志》一诗的刻碑。</p> <p>农历六月十九塘子村娱乐节,在碧水湾广场戏台的演出。房东家5岁的大女儿参加演出。</p> <p>老年时装队参加农历十九的娱乐节演出</p> <p> 历史总有盛衰,大兴汤院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变迁、兵燹战乱,汤院亦为陈迹。至清朝乾隆元年间,蓝田知县王师瑗曾重立“大兴汤院”碑石,现存于汤峪疗养院内。借去疗养院体验泡汤之机,我专门观摩了此碑,碑石完好,字迹却已斑驳。1938年,国民政府西京院都筹委会又对汤峪实施过建设。当时国民党计划把西安改名西京,作为陪都,汤峪建设列入计划之中。</p><p><br></p><p> 汤峪温泉还为救治红军伤员立下过功劳。1932年10月,为避开国民党对苏区的大围剿之锋芒,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徐向前、陈昌浩率1.6万余人,经商县、柞水,11月25日先头部队到达塘子街,当晚露宿塘子街头、房屋廊檐下和房后空地。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第二天战土们为村民挑满了水瓮,整理了柴草,向群众告别后撤离了塘子街,过长安西征而去。离开蓝田时,他们在地下党组织帮助下,将一批身受刀伤、枪伤、溃烂化脓的伤病员秘密的留在了塘子村养伤,经过温泉水疗康复后去了延安。蓝田人民用实际行动支持红军,红军播下的革命火种,也在蓝田落地生根。</p><p><br></p><p>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国家在汤峪建设了西北军政疗养院。首届全国温泉发展研讨会在这里召,著名专家刘广汉等124名专家教授汇聚于此。全国第一部矿泉专著出版,称汤峪温泉为“天下第一名池”,并由陕西省政府在此修建了全国第一所疗养院。</p><p><br></p><p> 现经过开发,塘子村温泉泡汤一共有四处,天潭、碧水湾、大众和疗养院。天潭和碧水湾是露天汤池,大众和疗养院在室内。其档次和服务条件各有区别。相比之下天潭消费是最高的,适应有钱人,而大众浴池是消费最低的,适应一般经济水平的人群。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商品房小区有温泉水供应,花比一般自来水贵一些的水费,一星期供应两次可以在自己家里泡温泉汤。所以,来到塘子村,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也是泡汤。就连村名也赋予了与泡汤有关的传说:当年唐王李世民时十分青睐汤峪沐浴,题名“天下第一汤”,并扩大温泉塘子,使其惠及子民。“塘”为池塘,泡汤池子之意,“子”意为大唐的子民之地,“塘子”由此得名。</p> <p>碧水湾进门两侧的壁画“仙女沐浴图”。</p> <p>碧水湾河西“鲤鱼汤”池有贵妃沐浴雕塑</p> <p>现存于陕西省汤峪疗养院,清朝乾隆元年间,蓝田知县王师瑗立的“大兴汤院”碑石。</p> <p> 在塘子村居住期间我体验了两种中等消费的泡汤形式。</p><p><br></p><p> 一是疗养院的“私密”泡汤式。有独立的房间,房间内有可共三四个人泡汤的池子,由自己临时放水、换水,可保持水很干净;温度自己调节。室内有淋浴,卫生间和单独的更衣室,配备拖鞋、沐浴露洗发剂,但毛巾自带。80元两人一个半小时,到时有语音提醒结束。适应于喜欢独处者、夫妻和家庭成员沐浴。</p> <p>天潭温泉外的玉雕摆设,显示了此温泉的档次</p> <p>陕西省汤峪疗养院的大门</p> <p>疗养院的温泉浴池</p> <p> 二是清泉湾露天汤池。碧水湾温泉浴场是在原大兴汤院遗址上建设和开发起来的,占地面积约四万平方米,是西北最大的露天泡汤浴场。与疗养院的泡汤比起来,这里就热闹了许多。这里主要是公共浴池,男女老少共浴一汤。经济实惠,我几乎隔一天来泡一次。</p><p><br></p><p> 清水湾九个露天汤池形态各异,依山势而建,并跨桥分布在汤峪河东西两岸。河东岸有一进场的天圆地方汤池,和按大唐五池由高向低,依次为“融雪汤“、“玉女汤”、“涟珠汤”、“漱玉汤“、“濯缨汤”,水波粼粼,像梯田层层排列。汤池水温也自上而下逐次递减,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水温自由温泡。跨过汤峪河桥,在河西岸还有最大的“鲤鱼汤”和“男人汤”、“女人汤”三池,各有寓意,感觉不同。九池汤泉有林间小路相通,点缀些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秀丽壮观。置身其中,氤氲袅袅,岚气缭绕,如临瑶池。可观景,可泡汤,还有鱼疗池。泉水中含有几十种对人身体有益的矿物质,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生理机能,健身美容、延缓衰老等,皮肤病和关节炎等有特殊疗效。因而温泉又有“功德水”、“桃花水”之美誉。</p><p><br></p><p> 在室内更衣和冲澡大厅还配有桑拿浴、搓背等另加服务项目,二楼有休息厅、茶艺室、棋牌室、按摩包房等。室外配备有御汤石院,供游客休息的“温泉炕”等。</p><p> </p> <p> 进清水湾露天汤池,疫情后的价位调整到没人45元,赠送毛巾一条,不限时,可以充分放松。也感受到了古人留下的“桃花三月汤泉水,春风醉人不知归”之佳句。因而碧水湾泡汤之后本人也有小诗记录所感:</p><p>一泓温汤抚滑肌,一股暖流通身体。</p><p>回忆裸儿自然归,云卷云舒经络里。</p><p>连池云雾任放松,阵风清爽驱躁急。</p><p>无为删减凡尘事,龙泉湾本近瑶池。</p> <p>靠下面流淌着地热水加温的石床</p> <p> 在碧水湾主楼西侧还配备有皇室御汤院,有VIP泡汤十二花屋,福、禄、寿、喜、财五福汤,以及独立汤院、总统汤屋等,这些属于奢华型高消费的小人群场所。一看价格都比较昂贵,疫情以后好像一直还未开放,也就没进去过。</p><p><br></p><p> 碧水湾人多热闹,但人多了又有人多的缺陷 ,因管理不严,人员众杂,层次不一,抽烟的、吃东西的、池內戏闹的甚至搓泥的,让人不堪。希望国人素质能尽快提高起来。</p> <p>一组不文明的照片</p> <p>四、穿行汤峪古道感受猎奇历史文化遗迹</p><p><br></p><p> 汤峪,是大秦岭北麓72峪之一,纵长70里,幽长的川谷峪道,除了温泉遗址还蕴藏着更多的山水奇观和人文古迹。在塘子村的一个多月里,周日常有老山友来看我。丈八沟陕西宾馆副总和平夫妇两次开车带我进汤峪深处,住农家体验峪沟文化。我与爱人在陪山友之余,还专门开车从塘子村到峪沟最里头的汤四村(现为汤峪河村四组),只是因路窄,走过紫柏山口时,有一辆车因让车时一边的轮子下沟,出来时倒车被卡住,挡住了路而没进村。除此之外,我还独自徒步上山、进沟有意做了一些考察,将其所观所感记录一二。</p><p> </p><p> </p> <p>汤峪古川道入口山门</p> <p>汤峪水库大坝小路</p> <p>汤峪湖风光</p> <p> 2009年5月14日,新华发表了一则消息称:考古工作人员在位于蓝田县汤峪镇汤峪河上游两岸,发现栈道栈桥遗址13处。这13处遗址中,除斗井沟口栈道现仍在沿用之外,其余的仅存栈孔。栈孔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个别栈孔中残存有石条,栈孔数量从5个到83个不等,栈道长度从4米到70米不等。文物研究者介绍说,汤峪河栈道栈桥遗址规模宏大,分布较为集中,保存状况较好,为研究汤峪河上游地区交通历史、修路筑桥技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p><br></p><p> 以上消息,详细报道了汤峪古栈道具体考察情况。这是一条古代由西安翻越秦岭到陕南商洛、柞水通往荆襄陇蜀的商、战道。历经沧桑,也留下了说不尽的异闻奇事与历史故事。</p><p><br></p><p> 由塘子村逆汤峪河流而上,先上汤峪湖水库大坝,湖光山影,微波潋滟。两侧耸立东、西峰两山,据说当年的石门关就在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可能已淹没在水中。这里是汤峪的谷口,峪道只能由此进入。当年刘秀逃难、黄巢兵扼石门、闯王李自成“石门平叛”和红军巧妙避开国民党大军围剿,撤离鄂豫皖路过关口等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p> <p> 行之水库的上游河水入口处,有一座拱形石桥,桥上的“刘秀桥”三个大字已经失去醒目的颜色。桥旁立一石碑,上书“刘秀洞”,下面文字介绍有刘秀的生平与汉时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经石门关逃往南阳,在这山洞里藏身留下遗迹。</p><p><br></p><p> 传说当年王莽追杀刘秀至此,情急之下,见石门关西侧半山石壁上有一石洞,慌不择路,就钻了进去。王莽带兵追至洞下,怀疑刘秀躲进洞里,就命进洞搜查。士兵们将要爬到洞口时,惊动洞中一群野鸟夺口飞出。王莽见此情景,说:“洞中有鸟飞出,说明之前没人进入,快到别处搜!”士兵退去。刘秀因洞中飞鸟躲过一劫,也许是天意吧?后来人们把这个洞叫做刘秀洞,又在洞口下修了一座拱形石桥叫刘秀桥。</p> <p>去刘秀洞路过的观音庙外的观世音石像</p> <p>石阶路引向刘秀洞口</p> <p> 因几次路过刘秀洞都太匆匆,8月14日,我又专程徒步赶往刘秀洞,准备探个究竟。这时天空下起了雨,走到刘秀桥下时,发现拱形石桥因年久失修已经破败,并用铁栅封住,不让进入。经打听方知,在下游近水库入口处,另有一座桥通往水库西岸,过桥后上山有一条小路通向刘秀洞的另一端。按问路指引,过桥后路过一座不大的观音庙,庙后有一条破败的石阶上山小路。雨天独行,感觉有些阴森,上到山腰处,果然有一个洞口,这便是刘秀洞的另一端入口。洞门已衰败,门头上的壁画尚依稀可见,洞里黑咕隆咚的,借手机光亮试着走进了一点,好像洞两边是些鬼神塑像,虽然不信什么鬼神,但是还是有些毛骨悚然,这时老山友们通过微信制止我一个人进去,自己也有些胆怯,就退出来了。</p><p><br></p><p> 回来给房东说了后,房东小刘告诉我,这个山洞其实是后来人们为配合旅游人工造凿的,洞长50米左右,洞两侧的塑像,前半部分是讲述刘秀的逃亡故事,后半部分是娱乐鬼屋,就是挺吓人的。不过传说中当年刘秀藏身的“刘秀石”才是真正藏身的地方,那座拱形石桥是古来就有的,但年代不详。汤峪一带还流传着刘秀在此奇遇当地美女、后成为皇后的殷丽华,并在殷丽华指点下攀上“刘秀洞”逃过追杀的故事。还有刘秀用温泉洗脸的地方,现在人们还叫它“刘秀洗脸盆”。</p><p><br></p><p> 这时我才明白了,为什么在去水库的路上有一个酒店的名字怪怪的,叫“洗脸潭酒店”。不过传说只是传说,历史上真实的阴丽华是南阳新野豪门大户人家之女。那个让刘秀立誓“娶妻只得阴丽华”的阴丽华,与此地传说的给哥哥上山送饭遇上逃难饥饿难耐的刘秀,强吃了给哥哥的饭而大哭,后来知道真相与刘秀产生恋情的阴丽华,还是相差距离的。</p> <p>刘秀洞门楣上的壁画</p> <p> 由刘秀桥沿着一条不太宽的水泥路,溯汤峪河流而行,路两旁青山叠翠、危石欲坠,这一带都叫石门山。在左侧的临河石壁上,看到有些栈道孔,紧依立壁还有一些施工用的铁架子,梯子之类的建筑设施,这应该是考察(或保护)文物留下的痕迹吧?在石壁一处山崖上,立有一块标志牌,上书“汤峪栈道遗址”。这便是进汤峪的第一处古栈道遗址。</p><p><br></p><p> 据说这些栈道孔有些开凿于唐代,黄巢起义军留下的痕迹。唐僖宗广明二年(881年),农民领袖黄巢带领起义军攻克洛阳后,打过潼关进入长安。因为石门关距长安很近,是防止唐军从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反攻的重要关隘,他便在蓝关古道和汤峪古道关两个关口,布置重兵把守。</p><p><br></p><p> 汤峪古关隘,攻可以主动出击,退可以入山作战。 明末闯王李自成起义反明,也曾在古栈道上留下过足迹雄姿。史载李自成被明军追击,因势单力薄,曾退兵终南山,在汤峪石门关设兵守关。可是守将经不住利诱,意欲投降明朝军队。李自成当机立断,派大将李友率军赴关平定了叛乱,史称“石门平叛”。还有,当年李闯王和大将刘宗敏(系蓝田孟村乡人)在石门山上安营扎寨,操练军队,当地人把李自成住过的地方叫“闯王寨”,至今在石门谷口的闯王寨一带,还有许多栈道孔,相传就是农民起义军留下的战道痕迹。</p><p><br></p> <p>石门古栈道遗址之一</p> <p> 在汤峪一带,当地老年人群中流传着一个民谣:“岱峪的河,库峪的湾,汤峪好走七十二道脚不干”。岱峪、库峪、汤峪流出的三条河,是汇于浐河的三条支流,也就是浐河的源头。民谣说出了秦岭北麓浐河源头三条川谷的特点。言下之意,汤峪的特点是过的河道道多。古道从汤峪口上秦岭要走70里,听当地人说这段路要过72道河。那个年代设备简陋,物资匮乏,在山里修路太艰难。为了经济、省力,大都顺着河道修。路随河走,河绕山转,地形复杂,过的河多,修得桥就要多。古道之艰辛和古人的智慧意在其中。</p><p><br></p><p> 其实现在何尝不是如此?政府倡导新农村建设后,投资支持在古道的基础上修了一条水泥路,但由于地形限制,当然也是资金问题,路不是太宽,小车对开会车尚可,若遇上一辆大车,特别拐弯处,经常要互相倒车让路。沿着这条蛇行般地川谷道向里走,两边山势峥嵘,奇石叠出,风景奇特。当然也不时看到炸山采石对山体的伤痕,人类活动对生态自然的破坏有生存的需要,但也不乏利欲熏心杀鸡取卵性的掠夺。何时能解决好人类需求与自然生态和谐的矛盾,是让人迫切期待的。</p><p> </p> <p>危石欲坠</p> <p>古栈道遗址处滚滚流淌的汤峪河</p> <p> 在右边一块风蚀光滑、垂直立于山体的巨型石壁上刻着几个大字,由于离的太近,“身在此山中”却看不到真面目。跨过马路的另一边才勉强看清,是阴刻绿描着“绿水<span style="font-size: var(--n-font-size); color: var(--n-text-color); font-family: v-sans,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 segoe="" ui",="" sans-serif,="" "apple="" color="" emoji",="" "segoe="" ui="" symbol";"="">青山</span>就是金山银山<span style="font-size: var(--n-font-size); color: var(--n-text-color); font-family: v-sans,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 segoe="" ui",="" sans-serif,="" "apple="" color="" emoji",="" "segoe="" ui="" symbol";"="">——<font class="meipian-red">习近平</font>”。数丈高的石壁上刻上这么大的字,工程不算小,在这沟壑连绵的深山里绝对是一大人文景观。只可惜人在石壁下走,没有几个能发现。</span></p><p><br><br></p><p> 再前行不远,有两块崭新的牌子引人注目。走近细看,一块是“秦岭北麓原林业站违建整治生态恢复标识牌”,一块是“秦岭北麓违建整治复绿工程简介”牌。标记着这里是一处被拆除复绿后的违章建筑遗址。立牌单位是蓝田县林业局,建设地点是汤峪镇汤峪河村汤一组。牌子上详细记载着:违建区占地总面积1200平方米,平房一栋,临建两处,占地面积330平方米。拆除全部复绿后,场地整理覆土±1400m3,共计栽植高2m白皮松196株,株行距2.5m×2.5m,复绿面积1225m2。并记有责任人与监督人姓名。时间是2018年9月。如此详细的记录,是表明对落实治理大秦岭违建行动的认真和坚定态度吧?这使人想起了2018年那场波及全国的“秦岭北麓违建别墅”大整治,引发“官 场 地震”的大事件,敬畏自然,遵循一切法则是做人的本分。但愿大秦岭能以此为契机,尽量少受些人类的伤害。</p> <p>违建复绿后的遗址</p> <p> 大概行进峪口5里多路,见到一块刻着“羌水崖”三个字的大石头。这便是进汤峪后的第一个村落,汤一村(汤峪河村一组)。羌水岩是古村名,为何叫羌水岩,这里原来是羌族部落吗?现在已无从考证。村里人都说不清,老一辈人说他们小时候村子就叫这名字,只记得民国初年有人在村边的大石上写了“羌水岩”三个字。</p><p><br></p><p> 汤一村,村子不大 ,沿河散居着30多户人家,百来十人口,新农村建设村貌不错,房屋大都新翻修的,墙上显眼处都有壁画和宣传口号,一看就是专门投资做了美化的。村边建了个羌水岩公园,不大却很精致。宽阔整洁的停车场,配备有挺上档次的公共厕所。过桥至河西岸,别有洞天。小桥流水、坪台楼阁、古林茂竹,石上苔藓,非常幽静。吸引着大量城里游客来休闲放松,一群大妈正在坪地上排练舞蹈,彩衣艳装,不时发出高分贝的笑声。中国大妈的广场舞,应该成为一个时代特征了,给寂静的大山带来了欢快的气氛。</p> <p>大妈们的乐园</p> <p>羌水岩公园一角</p> <p> 汤峪沟里主要有四个村,由峪口向里,依次为汤一、汤二、汤三、汤四村。现在搞新农村建设,四村合并为一,叫汤峪河村,原四个村称为四个组。</p><p><br></p><p> 汤二村,是农家乐比较集中的一个村落,村里基本都是二层以上的小楼,除自己居住外,留出许多房间来供城里人来山里避暑租住。不乏带点豪华的小洋楼。让我惊讶的是汤峪沟里的农家乐做的非常成熟,特别是夏天,来这里的人尤其多。到了夜晚,满山沟里飘荡着烧烤所散发的焦香味,麻将、棋牌、卡拉ok、跳舞的音乐声在山谷中回响。还有部分老人,长期租住,在这里养老。</p> <p>汤二村一景</p> <p>汤三村一景</p> <p> 继续深入2.2公里,街景颇具文艺范的汤三村即在眼前。汤三村的临街墙面美化很有特色,壁画及花墙设计和人工造景雅致不俗,在位于秦岭深山腹地的偏僻山村中可谓出类拔萃。看介绍方知,是西安市广播电视台精准扶贫单位。难怪村容与自然生态风景如此优美。</p><p><br></p><p> 村里有两棵千年古树更给这个147户,(常驻)512人的山村增加了古朴和悠远之感。一棵是在小东沟口的大榆树,树龄在千年以上,历尽沧桑,枝繁叶茂;另一棵是在大东沟口的古槐树,也经历了千年风霜,树干三人合抱,树高数十米,树冠茂密,郁郁苍苍。古槐下有一座三合院老宅,门楼高大,庭院幽深。据村民说,此建筑是民国时期的,主人姓李,是当地有名的大善人,聪明能干,善待乡里,靠勤劳致富。他到山外请来了名工匠建了一座典型的北方三合院,在汤峪河一带是独一无二的。老宅至今保留完好,连同古槐树,政府每年还给几千元的保护费。这些年路修好了,不少美术家和摄影家来这里写生,使村里的文化氛围愈加浓郁起来。</p><p><br></p><p> 水泥路行至汤四村即到了终端,由汤三村到汤四村2.5公里。从汤四村再往前就是山间小路了,走山路翻秦岭可到达柞水和商洛。</p> <p>汤三村大东沟的古槐树远观</p> <p> 那天,由汤三村过了紫云山入口不久,遇上一辆车在会车时让路,一边轮子下到沟里出不来,因而进村的路被堵,就没有进得去。听喜欢自行车骑行的山友说,他经常骑行到汤四村水泥路的尽头。汤四村有一颗千年古柳树,枝虬叶茂,古韵悠悠。村头立有一块标志浐河源头的牌子。</p><p><br></p><p> 临近汤四村有两座风景绝佳的山峰,一座是紫云山,海拔2194米,山势雄奇,苍凉壮美。山上原有一铁瓦殿冠覆峰顶,又叫铁冠山。另一座是与紫云山相连的云台山,又称之谓"云漾"山,就是云在山顶荡漾之意;因东西两峰高中间凹,形成月牙形,别称月牙山;海拔2224米,险峰峻秀,瀑布叠出,茂林修竹,景色迷人。</p><p><br></p><p> 云台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山,历史悠久,人文信息丰厚。因少宣传,不像河南的云台山名气那么大,但原生态保护却优于其它。山顶上有“三教堂”等遗址,佛、道、儒三教都曾在此布道场。每年阴历六月十五日,会有方圆数百里香客云集此地。开发历史,可以追溯至汉唐。唐代大诗人王维、贾岛、张乔、郑谷等,都在这里写下了传诵至今的名诗佳句。晚唐郑谷的蓝田别业就在云台山中,他的著名诗集《云台集》,收录其七律诗300多首。如“聚沐绕崖残雪在,迸流穿树坠花随”等诗句,可谓淋漓生动、脍炙人口。唐朝进士张乔题郑谷别业的诗句:“秋山清若水,吟客静于僧。小径通商岭,高窗见杜陵”。也是对云台山岚光远映、清幽佳境的生动写照。</p><p><br></p><p> 2020年8月14日,我徒步由塘子村入汤峪谷道,溯流而上,至汤峪古栈道遗址出返回,亦作随感《卜算子》新韵词一阕:</p><p>才浴大兴汤,</p><p>又往刘秀洞。</p><p>汤峪湖水坝南望,</p><p>终南岚气浓。</p><p>石门谷栈道,</p><p>绝壁绕长河。</p><p>商贾千年兴衰路,</p><p>满川悲欢歌。</p> <p>由我住的农家宾馆阳台望东峰山</p> <p>五、晨钟悠悠东峰山</p><p><br></p><p> 东峰山,是汤峪镇塘子村旁边的一座山,因座落于汤峪河的东岸,所以叫东峰山。这座山离我居住的农家宾馆很近,每天早晨六点左右我都是伴着山上古庙里的幽幽钟声醒来,再到阳台与东峰山对语一番,可以嗅到从山上传来的清新气息;夜晚,每到山雨洗过,我会搬个凳子,坐在阳台上,端一杯白天没喝玩的清茶,与东峰山一起看明净的天空、赏月看星星,真是相见两不厌,唯有东峰山。</p> <p>繁星满天</p> <p> 本文前面提到唐玄宗李隆基的一首题目超长的诗,《惟此温泉是称愈疾,岂予独受其福,思与兆人共之,乘暇巡游,乃言其志》,是历史上极为难得的,高高在上的皇帝体恤民情的诗。据说是唐明皇在巡游于东峰山下,与爱妃杨玉环共同沐浴石门汤泉后提名为“大兴汤院”,并写下了这首题目超长的诗。一首五言律诗,内容也就40多个字符,题目就长达30多个字符,这在唐诗中也是少见的。可见其感慨之深,欲表达的志言之阔。虽被称为“风流皇帝”,仅此一举就令人起敬。诗的首联:“桂殿与山连,兰汤涌自然。”其中的“桂殿”即是对大兴汤院附近与东峰山相连的寺观殿宇的美称。东峰山有两座千年古庙寺,一座在半山腰的秦代古刹,现称“东峰山古庙”;另一座在东峰山下,紧邻大兴汤院遗址,叫龙泉寺。驻塘子村期间,我曾专谒两座古庙,感受其幽幽古韵及传统宗教文化。</p> <p>(一)登东峰山访东峰山古庙</p><p><br></p><p> 东峰山在大秦岭群山中算不上一座高山,海拔2100多米,一路有石阶曲折迂回通向座落于半山腰的东峰山古庙。因为这种路会限制步幅,上山很累,下山易伤膝盖,所以登山者多不喜欢。</p><p><br></p><p> 2020年8月6日早饭后,我开始攀登这座山峰。可能是因天气太热的缘故,上山的人不是很多,恰好享受一段静谧的时光。可是调皮的知了却不省心,时常飞舞于前后干扰你的视线。在一棵老杏树旁边,我被吵杂的蝉音叫停脚步,仔细观看这一棵野杏树上足有几十只不同种类的蝉栖息其身,拿手机随便取景,都有多只蝉类同框其中。这为我这几天画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感谢大自然的慷慨馈赠。</p><p> </p> <p>东峰山古庙一进院</p> <p> 大概半个小时左右,由进汤峪公路旁的上山入口,至石阶路的尽头有一庙宇,门头匾额题有“东峰山古庙”。古庙门口闲坐一老居士,我便有意与其攀谈起来。据老居士介绍,古庙初建于秦代,经几代扩建,庙宇达房舍20余间,神像50余尊。但历经复劫,至文革时期已基本损毁,现在的庙宇是1985年重建的。门前的一口大鈡,原为明万历年间文物,58年大炼钢铁被毁,现在悬挂的是2006年仿原钟重铸的,重大2800多斤,钟声传至十里之外。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每天早晨听到的钟声就是由此发出的。</p><p><br></p><p> 老居士介绍说,现在生活都好了,这里的香火也旺了。古庙每年有两次庙会都很隆重,一次是在农历的三月三,一次是六月十九。后天就是六月十九,将有盛大的庙会。我问其两次庙会的意义,居士说:三月三是祭祀王母娘娘的,六月十九是祭祀玉皇大帝的。</p><p><br></p><p> 我仔细观察了这座古庙,庙宇小巧玲珑,两进式的庭院,前殿供奉的着祖师、药王和送子娘娘,后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财神、瘟神。塑像造工不俗,栩栩如生。本来想登上山顶,但老居士劝我改日。因为山上刚下过雨,上山全是泥泞小路怕有危险。我便听从了居士善意的规劝,按居士指引的另一条山路,由古庙向东,穿老林,过老龙池、慈善寺,至去天潭温泉的大道下了山。</p><p><br></p><p> 当日雾大,视线不大好,但站在古庙高处,塘子古镇一览无余,始于汉朝盛于唐朝的大兴汤院遗址亦在其中。这是一座最早的皇家御用汤院,其悠久的历史,放射着灿烂的中华文明之光。</p><p><br></p><p> 登山归来,以(新韵)辘轳体拙诗记之:</p><p><br></p><p>夏避严伏住农家,农家座于东峰下。</p><p>峰下常与青山语,山语呼我临古刹。</p><p>古刹钟声伴晨醒,晨醒即闻诵经声。</p><p>经声引路上石阶,石阶曲折至山峰。</p><p>山峰辽阔景无限,无限风光看佳境。</p><p>佳境绝处御汤院,汤院文明史悠悠。</p><p>2020.8.6</p> <p>老龙池</p> <p>雾中眺望塘子村</p> <p>(二)闲游华严寺别院龙泉寺</p><p><br></p><p> 沿塘子村温泉大道至旅游服务中心广场(羊洞沟停车场),向南上一段石阶,即可可到达龙泉寺院门。我是在8月底将要离开塘子村之前才入院参观的。其实在塘子村居住的这段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散步至龙泉寺门前的旅游中心广场,但因疫情影响,大门一直紧闭,外人不得入内。只得朝观晨雾薄纱笼罩,古寺殿宇古朴,充满神秘;晚看夕阳西照,古寺古木掩映,红柱灰瓦熠熠生辉。还好,在即将离开之际,得以开放纳客,也算缘分啦。</p><p> 龙泉寺座南向北,南依东峰山北傍汤峪河水,规模不算大,却也建筑精巧,彩绘华美。资料介绍,龙泉寺建于盛唐时期。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在汤峪挖塘建池,沐浴圣水后,益发强健,体悟人生,行事果敢,坐上皇帝龙椅,且建树甚丰。开创了“贞观之治”,将中国历史推向鼎盛。礼请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为国师,赐号“帝心尊者”,并在石门汤泉(后唐明皇提为大兴汤院)近处建了华严别院龙泉寺。历代佛事隆盛,高僧辈出。在佛教史上记有显赫的历史地位。</p><p> 华严宗被称为中国八宗之要,其华严宗祖庭在陕西长安华严寺。华严寺建于隋末唐初。华严宗五代祖师(杜顺大师、智俨大师、法藏大师、澄观大师、宗密大师)、天文学家一行禅师等高僧在此奉诏驻锡弘法,曾一度成为“世界佛教文化中心”,为世界佛教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地位。</p><p> 华严宗思想源于印度佛陀时代,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唐初杜顺大师在华严寺依据《华严经》开创了华严宗。该宗因以“法界缘起”思想为宗旨,又名法界宗。华严宗思想影响了中国佛教其它七个宗派的完备,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华严宗供奉的“华严三圣”中,毗(pí)卢遮那佛(如来)为佛的法身佛,寓意清净圓满,文殊菩萨为智慧的象征,普贤菩萨为修行的代表;华严宗思想是佛教文化与中华文明水乳交融的文化象征,其“圆融和谐”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p> 塘子村东南的这座龙泉寺住寺僧众皆从华严宗祖庭华严寺选派。建寺至今,寺里佛事隆盛,高僧辈出。历史上造就了高僧大德30余人,其法脉远播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可见龙泉寺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佛教界影响之大。</p><p> 久经沧桑,龙泉寺历史上曾经历多次重修。最近的一次是2016年,结合塘子村开发的统一步伐,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在原留古建筑的基础上,将园林建设与遗址保护相结合,建造了“园中有寺,寺中有园”的格局。既丰富了环境内容又保护了文物的完整性。使这座唐式建筑古庙,更加雄伟辉煌。</p><p> 游龙泉寺后,亦有感而发草诗一首:</p><p>避暑塘子有赋闲,东峰山下寻龙泉。</p><p>古寺悠悠溯唐初,华严祖庭建别院。</p><p>森森古树低檐护,茵茵花草幽径连。</p><p>闲云绕顶常霭霭,蝉音袅袅化心念。</p><p>2020.8.26</p> <p>六、画蝉、诗蝉、悟禅悦在其中</p><p> </p><p> </p><p> 塘子村客居一月余,除感受山清水秀、湖光云影、古迹陈史、温泉泡汤以外还有意外的收获。</p><p><br></p><p> 夏季正置蝉鸣声噪至盛期,塘子村杨高柳密,成了蝉们的乐园。这里的蝉特别多,曙光初照,多种蝉鸣粉墨登场,此起彼伏,生怕自己的声音被别个盖过。这种蝉鸣之音,透过云雾传至山外。除了显示这里的生态环境良好之外也穿过窗户扰人休眠。一日行至路边,一只绿色细腰蝉落于脚下,顺手捡来,“哇哇”鸣响,凝睛观察,正是家乡呼之为“福得喽”的蝉类,顿生思乡之情。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用树条开叉缠上蛛网粘知了(蝉)的情节,又对这种带着儿时童趣和浓浓乡愁的小精灵倍感亲切。再细观察,这蝉的结构非常艺术美观,特别翅膀的花纹结构,简直天成艺术,令人叫绝。这使我产生了画蝉的冲动。百度遍查画蝉名家,大都画的是一种蝉,即是被家乡称为“马知了”的蝉。而带绿色花纹的“哇又哇”、“福徳喽”和黑灰色花纹的“吱吱”却很少有人涉及。于是 ,我便通过写生,学画多种蝉。分解结构、揣摩神韵,一月下来,画蝉、咏蝉、悟禅,颇多收获。</p><p><br></p><p> “蝉”与“禅”同音,中国画喜欢用谐音比喻一种美好事物。蝉还被称为“知了”。据说是佛家认为此物已经参禅悟道,所以“知了知了”啦。禅意精神,修心养性、虚灵宁静,服从自然法规,凡事莫强求。戒贪心,戒妄心,心境如明!</p><p><br></p><p> 我们的祖先早就对蝉赋予了吉祥的象征,至少已超过近4000年。考古证实,在3800多年前的商代青铜器上,就刻画有蝉的幼虫形象。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贵族大户总会把一个玉蝉放入死者口中。这是古代人以蝉来庇佑,象征着复活和永生。这个象征意义大概来自于蝉的生命周期:它们由母体产卵,成虫后就钻入了地下,成为蝉蛹(猴)。然后在幽暗的地下蛰伏数(3—17)年,再在某个夏天从地下钻出地面,经过蜕变,变身成飞蝉。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p><p><br></p><p> 蝉在地上的生命期很短,仅仅一个夏天,雌蝉产卵后一周内即死去。它们的生存方式也很奇特,母蝉将卵产在树枝的缝隙里,同时分泌一种毒液让树枝干枯,经风吹雨打落地。卵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幼虫自行掘洞钻入土中,在土中吸食树根汁液为生。然后,它们经过一个漫长的潜伏期,少则3年,多则达17年后才能爬出地面,重见天日。成虫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求爱与繁殖后代。只有雄蝉会鸣叫,以鸣声吸引雌蝉交配,交配后不久雄蝉即死亡,雌蝉产完卵后也相继离世,以此完成传种接代的使命。文人骚客赋予了它们最美的象征:“不为尘世浮华,只为在最后的时光,蜕化出最美的自我,和她偶然相遇。”虞世南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诗句赞赏之。</p><p><br></p><p> 在《尔雅》中,蝉还有一个古称叫蜩(tiáo)。《庄子?达生》中讲了一个“佝偻承蜩”的典故:“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tiáo蝉),犹掇(duō拾取)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zīzhū古代重量单位,形容少);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p><p><br></p><p> 故事主要说的是,孔子在去楚国路上遇到一位驼背老人,见其粘知了百发百中,便问老人有什么诀窍?老人告诉他,经过在粘知了的树杆上挂泥丸的方式刻苦练习六七个月,还要全神贯注粘,才能达到这个水平。孔子便教育自己的学生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佝偻老人一样刻苦认真、专心致志才能够做得更好。后来人们用以“佝偻承蜩”比喻做事认真、专心致志。</p><p> 由此所感,画蝉也要有“佝偻承蜩”之志。</p><p><br></p><p>附:</p><p>塘子村作画蝉、咏蝉诗四首</p><p><br></p><p>咏蝉</p><p>刁学起</p><p>幼灵深土藏,经年不知长。</p><p>破土爆壳出,只争几日光。</p><p>入夜隐杂丛,日出随起床。</p><p>裹腹饮清露,酷暑炼金嗓。</p><p>居高声自远,何需论短长。</p><p>情歌为知音,佳偶随和唱。</p><p>伏卵结枯枝,涅槃复登场。</p><p><br></p><p>居汤峪农家作画前闻窗外蝉鸣</p><p>刁学起</p><p>红蓼河岸峪水清,</p><p>细雨霏霏逐水行。</p><p>小楼窗前才化墨,</p><p>便闻和音高蝉鸣。</p><p><br></p><p>题柳蝉图</p><p>刁学起</p><p>汤峪河畔杨柳青,</p><p>塘子水村夏夜宁。</p><p>农家小楼喜弄墨,</p><p>垂緌摇曳合蝉鸣。</p><p><br></p><p>应书法家刘惠亭老先生嘱画蝉提诗</p><p>刁学起</p><p>清晨窗前落鸣蝉,</p><p>动念儿时蛛网粘。</p><p>索性墨留瞬间影,</p><p>饮露清湖抱红莲。</p><p><br></p><p><br></p>